要想未來的經濟增長和提高能源效率間找到平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要讀懂中國的經濟和能源政策一向很難,但中國政府11月初所發布的政策卻存在著太過明顯的相互矛盾。11月7日和8日,聯合國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的高級別研討會。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上重申中國政府將會致力于采取各項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并號召發達國家將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這番講話是以中國國家發改委2007年7月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及國務院今年10月剛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為基礎的。
然而此次會議結束后僅僅兩天,中國政府在11月10日宣布了備受期待的經濟刺激方案。那么此方案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呢?——正是發展房地產開發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報道,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特別提到了中國需要刺激銅、鐵和水泥的產量,可能也提到了要促進平板玻璃的生產。
這兩份政策聲明——一個是關于氣候變化,另一個則是關于刺激經濟增長——除非行動非常小心,否則很有可能會是完全互相矛盾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2002年中國在能源消耗量、能源強度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上的突增就恰恰是由一個類似的經濟刺激方案所引起的,當年的方案也是以振興房地產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為目標的。
2004年以來,中國始終把節約能源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大量措施來抑制不斷增長的能源強度,并且制定了在2005年到2010年之間將其減少20%的目標。為些低效工廠被關閉;推行現行的建筑規范;提高國內機動車燃油排放標準;為大型企業和地方政府建立了考察其節能性能的體系;提高了公眾的節能意識。
2008年的經濟放緩使中國的經濟活躍度和能源需求增長率大幅降低,很多鋼廠和水泥廠也已經停產。這雖然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但卻為中國政府提供了夯實其在節能方面獲得成效的機會。更多低效工廠會倒閉,而產業內部的重組也會使能效較高的企業去改善低效企業。中國長久以來的低效工廠盲目建設會得以停止。有關方面也才可能會更多聚焦于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而不是考慮是否要繼續擴大生產能力。
看起來,有關部門并沒有試圖進一步改變經濟結構并刺激消費,而是回歸到其傳統的做法了。但這個方案中還是有一些改變。
經濟刺激方案中所提到的十項措施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事業、環境建設、促進新產業部門發展以調整經濟結構、地震災區災后重建、補助低收入群體、增值稅轉型改革以及擴大信貸規模。
這十項措施完全符合刺激經濟增長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需求,因此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歡迎。不過看起來該方案確實表明節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已經不再是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的首要考慮了。這并不令人驚訝,因為現在世界上的每個政府都聚焦于如何拯救本國經濟和金融系統,即便要以浪費能源為代價。
如果中國政府不想重復近年來出現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強度的激增,并且仍想達到2010年減少20%能源強度的目標,那么它必須采取措施來控制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因為正是由于缺乏這種控制力,才導致2002到2005年問中國能源強度的大幅增長。地方政府與企業暗中合作,盲目建設發電廠、鋼廠、水泥廠、煤礦和寫字樓,這當中很多都不具備相關審核證明或應有的技術標準。除非中央政府繼續推進現有節能政策,并且采取新措施來管制違規行為,中國將面臨著重復前幾年錯誤的風險。地方政府官員和企業管理者們會繼續追求高額利潤,而把節能和保護環境忘在腦后。這樣一來,中國目前所收獲的節能減排的成果就很可能會化為烏有。
另一個可能會對中國節能減排和溫室氣體排放績效產生影響的因素來自于國外。由于目前發達國家都深陷于嚴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中,它們很可能不再那么關注能源效率和氣候變化問題。此外,這些發達國家能夠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處理環境問題的資金也很可能會暫時減少,私募股權基金可能還會有能力投資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項目,但大型銀行、國際金融機構和各國政府更可能會將資金投放于其它項目。同樣,那些曾試圖參與節能項目的跨國能源企業也可能會轉而先關注其自身的核心業務,擱置開發新型清潔能源的戰略。
由此一來,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將很可能會破壞其在過去四年里取得的節能減排成效。不過在看到該方案的細節之前,我們還不能下定論。同時,我們還需要繼續關注政策執行的控制能力。
(作者為英國鄧迪大學能源法律政策中心主任)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