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書館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圖書館要充分發揮其對文獻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傳播、交流的社會職能,在知識經濟時代,要繼續加強紙質文獻資源和電子文獻資源建設, 同時針對如何提升高校圖書館閱覽服務質量,提出了建設性的思路構想與具有執行效力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服務;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223-02
21世紀,社會經濟已進入以知識為基礎增長的新模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要人們有效地利用知識、不斷地創造新知識,因而人們需要提高收集和使用知識的效率,這對號稱知識寶庫的圖書館提出了更深層次的服務需求。我們可以看到以資源分布化、傳遞網絡化、媒體多樣化、服務個性化、利用共享化為特點的圖書館正邁著大步向我們走來,圖書館正在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圖書館人應該順應這個歷史潮流,把握時機,讓圖書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一、資源建設的現狀
特色館藏是資源建設的重要基礎,然而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盲目追求圖書數量,加上在學校擴大發展規模的硬件要求上,都把圖書館的藏書量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以藏書量的多少衡量一個圖書館水平的高低。而單單講求數量,不注重藏書對本校學生利用價值,為了達到標準,大肆購買,而忽視了質量;為了應付評估需求,短期內一次性購書情況普遍存在,從而使得各館的藏書量激增,藏書卻缺乏特色,導致信息雷同較多,各層次書籍分布不均衡,高質量的信息資源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發展歷史、專業、學校規模、購書經費條件的制約,圖書的藏書量數量不一,由此演化了在資源共享上的分歧。許多大的圖書館、尤其是一些具有悠久歷史高校的圖書館,傳統藏書觀念根深蒂固,加上能夠共享別人的太少,而提供給的資源相對較多,所以在共享的態度上不是積極應對。
二、文獻資源的建設
1.非電子文獻資源的建設
紙質文獻購買、保存都比較方便,經過簡單加工就可上架供讀者使用,而且無須特別的設備,閱讀時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限制,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深受讀者歡迎。紙質文獻資源仍呈現增長趨勢,并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其存在和發展是客觀必然的。
紙質文獻具有較強的權威性,以印刷型為主的紙質文獻經歷了上千年的洗禮,已建立起完善發達的編輯、生產、發行系統。在科學評價功能方面,各門都建立健全了學術評審委員會或類似機構保證出版文獻的學術水平。在道德審查功能方面,紙質文獻的生產和傳播常會受到道德審查和政治審查,能夠生產并傳播的文獻基本上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社會道德和政治道德觀念,對保護普通社會人群、保護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保護社會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根據讀者利用的情況和發展需要,對紙質文獻資源進行篩選。并對文獻資料的使用價值和潛在的價值做出準確的判斷,盡可能地讓文獻資源不要流失,并針對其潛在指導下一時期的藏書購買。
2.電子文獻資源的建設
電子文獻具有信息存儲量大、時效性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檢索方便、易于復制,以及可被眾多讀者同時使用等特點。隨著硬件設備和網絡環境的改善,電子文獻產品的不斷豐富和快速增長,各類讀者對電子文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所以現階段圖書館應調整館藏資源采購策略,加大電子文獻的收藏比重,應側重網絡數據庫,網絡版光盤數據庫和全文電子期刊及檢索性二次文獻的引進。對于全文電子圖書數據庫,如“超星數字圖書館”等,在擴充部分館藏的同時,也可緩解讀者對圖書復本的需求。
另外電子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重要的基礎建設。它的信息資源的種類和結構更加復雜,除了館藏的各種媒體資源外,還有信息量龐大的網絡信息資源、各種渠道的數據庫資源等。數字資源的建設首先要購置和自建各種專題、各種類型的數據庫,形成豐富的數據庫群。
自建數據庫是指對館藏資源和網上資源進行加工,開發出各種內容豐富的數據庫,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1)結合本館特藏或面向本館讀者特殊需求的特色資源庫;(2)揭示各種相關網絡資源的網絡導航庫;(3)揭示各種館藏資源的文獻檢索庫,如期刊的刊名目次庫、圖書的書目數據庫、多媒體資源的視頻點播系統等;(4)根據某項服務功能的要求,對各種信息媒體上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匯編、對各種資源進行提取和推薦的信息服務功能庫,如匯編信息的專題信息庫、推薦學習資源的教學參考庫等。
自建數據庫的核心就是建立藏書特色資源庫,這將是未來我們參與全區域、全國乃至全球數字資源共享和建設的立足點。
三、資源建設與服務的整合
整合是將分散的資源和獨立的服務按照一定的知識管理規則和服務目的組織在一起。在組織過程中要消除新的與舊的系統和服務之間,不同的新系統和服務之間的不兼容性,增強與已有的系統或服務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整合表現在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基于界面的整合,即通過一個統一的表現層來獲取不同的資源,但這只是表面的淺層次上的整合,圖書館主頁屬于這一層次的整合。
第二層次的整合是基于數據的整合,它對來源不同的二次文獻數據進行歸并,或者提供一次和二次文獻之間的鏈接。這種整合在不同的資源和系統之間建立關聯,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檢索的結果,還有對檢索結果的理解以及建立在這種理解之上的繼續使用資源的途徑。圖書館的各種導航系統,如電子期刊導航和數據庫導航,可以看做是這個層次的整合。
第三層次的整合是基于系統的整合,通常指異構系統的整合。
這種整合通過一個統一的界面連接到一種機制,或者是軟件,該機制或軟件試圖按照語義的一致性而獲取目標資源。第四層次的整合是基于服務的整合,是整合的最高層次。它以資源為基礎,以終端用戶的需求為中心,通過對技術的應用,從不同的資源和系統中挖掘相關信息,加以組織并向用戶推送,其目標是形成一個學習和研究的有機環境。圍繞資源,不論是一種資源還是按照較高的相關度選擇的一組資源,也不論是基于數據還是系統,往往更容易為用戶建立一個有用的或者可用的整合了的機制。
我們在進行資源建設時,應把握資源共享、互相協作的理念。在進行規劃時,應注重按國際標準協議進行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使自己的資源將來能融入到全球數字資源的共享和服務體系中去。對自建的資源應在互利的基礎上提供共享,以換取對別人資源的使用。在資源使用和共享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對知識產權的分析和研究,在不觸犯知識產權的前提下使用資源。
資源建設是高校圖書館的基礎,服務是圖書館永恒的主題。圖書館建設在不斷完善自身,適應時代的發展,側重點主要在數字資源建設和資源與服務的整合,而服務模式的開發和深化將是今后圖書館要認真研究思考和不斷實踐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汪琳.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4).
[2]劉陽,丁銀燕.論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2,(2).
[3]郭偉.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4).
(責任編輯: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