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友人處看到《百年潮》2007年第2期上帥文浩先生的大作《陳獨秀墓四次修建的經過》,很感興趣,當即一口氣讀完了它,頗受教益。可對帥先生所謂“1942年5月,陳獨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蔣介石的特務機關就做過許多文章,干擾喪事”一說,感到驚奇和難以茍同。因為這并非事實不說,且“蔣介石的特務機關”就必然要聽蔣介石的話,當時的蔣介石卻對陳獨秀的生病與辭世都表示極其關切、同情和哀痛,并以個人名義饋贈重金撫慰,那他下面的特務機關怎敢找事干擾,大做什么文章?那不是膽大包天嗎?試問,他們能這樣做和敢這樣做嗎?應知越是特務機關越是紀律森嚴,他們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擅自胡來呢?

眾所周知,陳獨秀系病死于1942年5月27日,主持他喪葬活動的,除其親屬外,主要是他的學生兼摯友何之瑜先生。他是奉北大同學會之命專程從長沙到江津照顧陳獨秀身體及生活的。因此,理所當然也由他代表北大同學會為陳獨秀送終。辦完喪事后,他于1942年6月6日寫有《獨秀先生病逝始末記》一文,詳述了陳獨秀從生病到死亡和安葬的經過。此稿一直保存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可供查閱。這是最原始、最權威的文獻檔案,內無任何有關國民黨黨政軍憲特機關介入陳氏病葬的記載,更不要說干擾破壞了。如何之瑜所說,當時喪葬中除棺木與墓地外,無其他任何困難,而上述兩大困難在陳快死前就已由江津富商鄧蟾秋、鄧燮康叔侄圓滿解決了。因此,并沒有什么空子可給人鉆!
自1938年8月3日避居江津以后,陳獨秀已表明自己遠離政治斗爭中心和擁護國民黨的抗日工作。因此,在國民黨及蔣介石眼中,他已經不是什么威脅其政權的危險人物,而是一個需要關懷的文化名人。我在刊發于2007年8月7日北京《團結報》上題為《陳獨秀在江津是否有自由》的文章里,就鮮明地指出:當時,陳獨秀在江津具有完全的公民人身自由。他在江津不足4年,其間換了三任縣長,每個縣長一上任都親自去拜訪他。所謂陳在江津受到“軟禁”之說,完全是子虛烏有,不堪一駁。家父彭盛春1942年3月隨第三任縣長劉仁庵世伯到江津任縣民政科長,一上任就碰到陳不幸病逝。于是,他幫助劉老伯較圓滿地協助陳的家屬親友順利地辦完這場還算風光的葬禮。據陳的老友高語罕在《入蜀前后·獨秀之死》一文講,當時為陳送葬時“左右鄉鄰壯丁不期而會者一二百人,沿途護衛,且放鞭炮以示景仰惜別之意”;“江津縣幾乎所有黨政要人包括各鄉政府、名流紳士都參加了葬禮……還有雙石小學師生一百多人隨行送葬”。真可謂極江津當時之盛!
家父以能為陳獨秀助葬和助馮玉祥在江津白沙推行“抗日獻金”成功而使馮盛贊白沙是“最愛國的市鎮”,為其一生中最愿對人樂道的兩件快事。秉承他的遺愿,我在1989年第2期的《縱橫》雜志上以《江津鄧家安葬了陳獨秀》為題記敘了陳的喪葬大事。現海內外介紹陳獨秀一生包括喪葬的書冊很多,但我未見一文提到“蔣介石的特務機關”在陳獨秀喪葬時“做過許多文章,干擾喪事”的記載。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征諸鄧燮康的女公子和江津耆宿如龔燦濱老先生等的回憶文章,也絲毫未載此事。故極愿帥先生能進一步道其詳,以弄清是否確有此事。我個人認為:對任何人和任何機關,哪怕是極壞的壞人和極壞的機關也應實事求是,不能妄評。因為只有忠于史實,才能談到忠于真理。

蔣介石的特務機關可謂壞得不能再壞,好比惡犬,但狗是要聽主人話的。當主人蔣介石知道陳獨秀早被中共開除,又和托派脫鉤,且擁護他主導抗日,他怎還會去監視和軟禁陳獨秀呢?1938年春,王明、康生掀起的誣蔑陳為漢奸的“風波”,進一步導致了蔣陳間的政治休戰。由于陳的老友朱家驊主導,蔣介石聰明起來,先是在精神上支持朱家驊從1940年開始主動派遣張國燾每年到江津代為探望陳一次,并送去“醫藥費”贈助款以表關懷;而且在第3年的1942年1月還對朱家驊進行金錢支持,從委員長侍從室撥公款8000元以“補助”,但仍以朱家驊的個人名義贈助。1942年5月中旬陳獨秀突然病重后,蔣介石立即公開出面,通過北大同學會贈醫藥費5000元,這在當時江津縣城傳得沸沸揚揚,公開說明了蔣介石對陳是十分關懷的。試問,哪一個特務機關,無論是中統還是軍統,誰敢逆蔣介石之意而動,在陳喪葬時進行干擾?豈不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更何況,一聞陳獨秀病故,中統特務頭子、時任教育部長的陳立夫也跟在蔣介石之后大送喪儀費2000元,那中統系統誰還敢亂動?至于軍統,有軍統大員文強近年曾以《一次秘密的政治訪問》為題著文說,在1939年9月當德軍進攻波蘭時,軍統頭子戴笠和國軍高級將領胡宗南曾奉蔣介石密令去江津白沙私訪過陳獨秀。我雖對此難以置信(我曾考證陳一生只去過一次白沙,那是1940年,而非1939年),但文強之文也清楚地表明陳在蔣介石心目中的較高地位,豈容特務對陳任意胡來!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帥先生所謂的“陳獨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蔣介石的特務機關就做過許多文章,干擾喪事”之說,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無事實支持,難以令人置信,應予以澄清和排除,以免再以訛傳訛。(責任編輯 汪文慶 劉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