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應當在引領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什么是理論創新?在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自己所特有的理論。理論有多種多樣,但其中總有一種對社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理論,其理論創新的程度決定著社會發展水平的高低。這就是作為執政黨的理論。我國也不例外。我們這里所說的理論創新主要就是指我們黨在現時代的理論創新。
30年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揮了重大的思想引領和理論支撐作用。當前,我們承擔著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新任務,肩負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特別是面臨著經濟社會的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同時并存的新形勢,廣大實際工作者特別是理論工作者應當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帶頭進行思想解放,大膽進行理論探索,繼續大力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不斷引領全黨全國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境界。
理論創新應當把研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作為主攻方向
首先,應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30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歷程,同時是30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歷程。在這一偉大歷史征程中,我們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理論創新經驗,概括起來就是“十個結合”: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逐步趨于完善。
要推進理論創新,就應當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其時代背景、基本經驗、科學內涵、邏輯結構、社會功能、歷史意義等,使這一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更加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實踐性。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一理論體系發展的最新成果,又是直接指導當前新的改革開放實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特別需要全面深入系統地加以研究。一是要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基礎,包括深入研究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8個方面的階段性特征;深入研究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及其對我們的借鑒意義。二是要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包括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在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意義;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的開放性,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豐富、發展和檢驗。三是要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包括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根本要求是要通過深化改革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政治保證、社會環境、體制保障、政治和組織保障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科學發展觀中蘊涵著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需要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同志共同研究攻關。一是總體性問題,如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如何建設執政黨;什么是科學發展,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等,這些問題都是綜合性問題,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二是哲學層次問題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如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和諧發展等,涉及到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中的許多問題;三是各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問題,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是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領域或交叉學科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學科劃分都只是相對的,需要我們在研究中相互關照、相互借鑒,共同推進理論創新。
同時,我們還面臨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需要研究。比如,怎樣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怎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怎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怎樣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怎樣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問題等。當然,這里同樣包含著深刻的理論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逐步探索解決,從而不斷推動改革開放實踐向縱深發展。
理論創新應當在理論研究方式上實現根本轉變
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不僅包括研究內容上的創新,也包括研究方式上的創新。而且這兩個方面又總是聯系在一起的。研究內容創新要求研究方式發生轉變,而研究方式的轉變又會進一步促進研究內容的更新和突破。
應當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理論研究不論從內容還是從研究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不容回避的是,理論研究滯后的情況還明顯存在。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理論研究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
30年來,我們一直在講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今天又進一步講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然而,理論研究怎樣用改革創新精神作指導,即怎樣做到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怎樣做到科學發展、轉變研究方式,卻思考不多。所以,我想就如何轉變研究方式講幾點想法。
一是應當進一步自覺推進理論研究視角的根本轉變。總體上講,30年來,我們的理論研究方式是與改革開放實踐一致的,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更普遍的意義上說,就是研究視角從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轉變到了“建設理論”。但也要看到,這種轉變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以及不同人們那里是不完全一樣的。比如,在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方面,有的同志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從傳統的“革命理論”視角去解讀馬克思主義,又用誤讀了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看待今天中國的現實,于是就感覺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走了樣的社會主義。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既是“革命理論”,又是“建設理論”。過去由于革命斗爭的需要,我們重點解讀其中的革命理論,是無可厚非的,但今天的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的任務是要建設新社會,應當重點解讀其中的建設理論。這樣,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所看到的基本觀點就會與過去有很大不同,例如我們會看到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觀點、大力發展生產力觀點、實行高額累進稅觀點、發展義務教育等社會事業觀點、建設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和諧關系觀點等;還會看到列寧關于學習利用資本主義、實行多種經濟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等觀點。這些基本觀點在過去的教科書中是找不到的,但恰恰是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實踐才最具有啟發意義甚至指導意義,也最值得研究。
二是應當進一步自覺推進理論研究方式的現代化。不言而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這是包括西方有識之士都認同的。但也要看到,正像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思想成果的集大成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要想為世界社會主義乃至人類發展貢獻力量,就應當汲取人類特別是當代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成果,使自己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廣泛的時代特色和實踐特色。作為理論工作者,特別應當在理論的現代化這方面努力。例如,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精神,使我們的理論體現當代人文精神和民主精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把傳統的“以作者為本位”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模式轉變為“以讀者為本位”的模式,不能簡單地把理論作為教育和改造人的工具,而要作為作者與受眾平等交流、相互學習提高的平臺,這樣理論才能具有強大的親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又如,要盡量采用比較通用的現代學術話語和學術成果,謹慎使用傳統的政治口號和意識形態術語,尤其是在國際交流中要善于用學術語言闡述我們的思想觀點,使我們的理論體現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成就,使理論成為傳播信息、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啟發思想、提升智慧的平臺。還要盡量使用通俗語言,使理論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等。這樣,我們的理論才能不斷與時代同行,越來越具有生命力。
三是要進一步自覺推動理論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理論研究也應當堅持對外開放原則。一方面要積極學習引進國外的優秀思想成果,包括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合理思想、當代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理論等,用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理論研究走向世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介紹給國際學術界乃至世界廣大人民,讓世界了解中國,促進和諧世界建設。而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不斷轉變學術對外交流方式,由過去以學習引進為主逐步提升到以創新推廣為主,爭取為人類學術思想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中華民族的新貢獻。也只有當我們的話語體系、思想文化成果、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能夠被世界廣大人民所認同并自覺學習和運用的時候,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乃至整個社會的復興才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