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曾被當作一個“試驗區(qū)”,那里不但檢驗著各種新技術和新產品,同時也檢驗著各種新的社會思想和價值取向。
“到底往哪個方向走啊?我們也蒙了”
1987年春天,海淀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在西山空軍招待所召開,到場的人中有一位名叫吳守倫。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他和他的同伴們總要提出“白頤路問題”,批評的聲音特別高。而在1987年春天的這次人代會上,他們的情緒特別激憤,七嘴八舌,其中最尖刻的話有這些:
“什么科技產業(yè)化啊?大街上就看見賣電腦的。”
“科學家不好好研究,老師不好好教書,全跑到大街上。”
“到底往哪個方向走啊?我們也蒙了。”
“是‘電子一條街’,還是‘騙子一條街’?”
很多年后官方出版一本《中關村大事記》,里面記述此前兩年的情況,說“電子一條街在爭議中發(fā)展”。這可不是無病呻吟。圍繞中關村的批評一直沒有平息,舉報信綿綿不絕,立案調查也沒間斷。
其中有幾位把一封舉報信直接呈送到中南海,信中指出中關村的非法經營已蔚然成風,其涉嫌違法的事實牽涉到資金來源、恣意漲價、非法套取外匯、偷稅漏稅,亂發(fā)獎金乃至敗壞既成的科研秩序,還指名道姓地說出四家公司——四通、科海、京海和中科,作為證據。有位領導人聞訊大為震驚,當即指示屬下“認真調查”。
調查組來到白頤路上,一次比一次帶來更多的指控
根據檔案中保留下來的文件,調查組是由18個人組成的,他們來自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北京市委和工商局。中央辦公廳還在等著他們的報告。已經就任市委副書記的賈春旺千方百計地維護“電子一條街”,而市委書記李錫銘也是站在他的一邊。兩人一唱一和,試圖影響那些來自中南海的人,居然產生令人驚訝的效果。調查報告幾乎是在逐字重復李錫銘和賈春旺一個月來反復說的話,最終作出一連串明顯傾向“被告”的結論:“成績應予以肯定”、“應允許一部分人去搞些民辦事業(yè)”、“要支持,不要卡死”,云云。
一年以后,也即1986年3月,調查組在換了一班人馬之后再次開進來。這一次倒是沒有誰的批示,而是源自全國展開的新運動——“打擊經濟犯罪和糾正不正之風”。批評者于是卷土重來,然而中關村再次逃過一劫。3月20日,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采取行動,把國家科委《關于明確對技術成果轉讓的政策界限》發(fā)下來,要全國執(zhí)行。中央政府顯然不想讓國家陷在道德和法律的泥潭里。他們指出,實行技術成果商品化,開拓技術市場,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內容,并非“經濟犯罪”,也不屬于“不正之風”。北京市科委接著公布一份最新調查結論,說中關村的公司里面,“純粹經商的僅占總數的6.2%”。明眼人一望而知,這是一個被大大縮小的數字,與實情相去甚遠。當時一份官方文件這樣寫道,這是“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擴張時期。其實這也是個分裂時期。在這爭論不休的年代里,春天是個特別令人激動也令人擔憂的季節(jié)。每逢此時,總有一隊不速之客——調查組來到白頤路上,而且一次比一次帶來更多的指控。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謠言流行在白頤路上,接著又在全國的大城市里不脛而走。就是從這時起,白頤路便多了一個名字:“挖社會主義墻角一條街”。
有證據表明,當時北京市市委書記和市長,曾經很認真地考慮過如何回答那些批評白頤路的來信,甚至不止一次來到中關村查問事實真相。我們可以想象,這兩個人當時在心里一定想著那個問題:支持它還是反對它?可是居然沒有人能夠找到答案。“他們沒有表示支持,也沒有表示反對,”當時的海淀區(qū)副區(qū)長邵干坤說,“也沒有讓我們拿出個報告送上去。”
這年夏天,地方政府終于有機會騰出手來,反守為攻,組織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科技展覽會。沒有什么事情比這次盛會更能反映當時政府的心機和手腕了。他們把展覽會的地點放在圓明園里,前門對著清華大學,中心設在福海,旁邊搭起中國科學院的展臺。把白頤路上那些和技術沾點邊兒的產品全都搬來,攤得滿園都是,晚上燈光一射,花花綠綠,既好看又壯觀。又請60個記者來撰寫新聞,請100個警察來維持秩序,所有的人,不論什么時候來都歡迎,門票一律免費。今天回想起來,如此煞費苦心,更準確地說,他們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希望中央在這場論爭中就算不站在自己一邊,也能置身事外,不要一道指示下來就讓中關村土崩瓦解。
中南海和世界潮流
1987年冬天,中南海的氣氛格外激昂,剛剛召開了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盡管還是諱言“市場經濟”,但卻大張旗鼓地談論“商品經濟”了。經過連續(xù)7年的自發(fā)革命,對于白頤路上那些“叛逆者”來說,有—個問題已十分明白,只有中南海擁有為他們掃清意識形態(tài)屏障和道德羈絆的力量。
11月的最后一周,新華社一位名叫夏俊生的記者,來到中關村,被這里的新氣象和新產品弄得情緒激昂。他帶著一種振奮的、在當時環(huán)境下是“一邊倒”的想法回到城里,寫了一份調查報告,里面對中關村除了贊揚,就是同情。幾天以后,夏俊生聽說他的報告居然引發(fā)中南海的一個行動,不免張口結舌,那是他迄今為止的記者生涯中最大的震驚。
12月15日,調查組又來了,這一回勢頭更大。其成員來自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協、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海淀區(qū)政府,由政策研究室的一位53歲名叫于維棟的官員率領著,開進白頤路。白頤路上的最新傳言說,調查組是拿著“尚方寶劍”來的,這個于維棟就是“欽差大臣”。這并不是無中生有。根據于維棟本人在15年以后的解釋,當時他的背后不僅有中辦負責人在支持,而且還有高層。事情是由新華社記者夏俊生的那份調查報告引起的。于維棟說,當他看到這個文件時,那上面已經有四位領導人簽署的意見,這意味著,他得到的這件差事是不尋常的——中南海在后面看著他。于維棟回憶起這段往事,承認他當時滿腦子都在想這個問題。他甚至還向同事們講起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一位科學顧問促成“曼哈頓計劃”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夠悟出一點什么來。
于維棟小組的調查持續(xù)了兩個月,涉及至少100家企業(yè)和所有的政府部門,還以中央書記處的名義召集一個又一個會議,不僅面見白頤路上那些最出名的生意人,而且把那些對白頤路怨言最甚的政府官員也都請來了。他聲稱自己的調查叫“全樣本”,意思是“電子一條街”上的所有企業(yè)都在被調查之列,一家也不能少。
我們仔細檢查中關村的歷史記錄,可以知道,由中南海組成調查組,這已經是第四次。然而這次調查不同于以往。中南海似乎對沒完沒了的閑言碎語厭倦了,也不想繼續(xù)“和稀泥”,至少那些頭腦冷靜的人在考慮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根據當時調查組一位成員的回憶,在1988年的最初幾周,中央辦公廳這位負責人連續(xù)三次把調查組召進中南海,先是指示于維棟“把這個調查搞徹底”,不必顧及任何人的喜怒好惡,然后又宣布:“要支持中關村一條街”。在迄今為止此起彼伏的爭論中,這是中南海的高級領導人第一次把自己的砝碼毫不含糊地放到“叛逆者”一邊。
就像我們在前面的敘述,每年一度的區(qū)人代會上,中關村都會成為分歧的焦點。1988年早春的這次人代會依然延續(xù)這個傳統。副區(qū)長邵干坤成了人民代表質詢的對象,其中最尖銳最直截了當的問題,還是那一個——“到底是電子一條街還是騙子一條街?你給我說清楚!”不同的是,這一次邵干坤態(tài)度強硬,作為中央調查組的成員,他看出中南海正在轉向,也不再模棱兩可了。有人說,白頤路上的所謂新公司其實都是“騙子”。他就說:“我有事實,它是光明正大的,沒有騙。”有人說,科技人員的收入太高了。他就說:“一點也不高,是太低了。”有人質問:“你們到底想干什么?”他就把頭一抬,大聲說:“電子一條街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大做文章。”人民代表面面相覷,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知道。
1988年3月7日,星期一,財經領導小組的成員們再次匯聚中南海勤政殿,現在有了既新鮮而又令人激動的議題。這是中關村第一次成為中南海正式會議上的一個話題。中國科技領域里面的這些決策人物,當場同意建立一個科學技術園區(qū)。
(摘自《中國的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