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防止將解放思想口號化、空洞化
解放思想不能泛泛而談,必須有針對性。30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主要在經濟領域推進,在政治領域步履維艱。社會雖已在總體上達到小康,但具體到社會成員個體身上則差異懸殊。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加劇,社會的不和諧凸顯經濟與政治之間的矛盾。執政黨于2003年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2004年作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6年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7年十七大強調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都是為了回應我國經濟與政治不協調發展所產生的矛盾。這是執政黨先進性的體現。但是,先進性不僅僅體現在態度上,更重要的是轉化為不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實際效應,第一步,就是將解放思想落實到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實踐上。由此,必須反對粉飾現實、掩蓋矛盾,防止將解放思想口號化、空洞化。
需要真正舍得放棄既得利益
對于一個長期執政的政黨來說,解放思想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是打破既得利益的阻撓。黨在長期執政過程中,帶來了兩類“既得利益”:計劃經濟條件下某些具體制度安排所帶來的利益,如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有所觸動但還在以各種名義延續著的各類特權;不規范的市場經濟與監督制約不力的政治權力相結合所獲得的利益,如金錢與權力勾結而產生的各種腐敗等。這些既得利益勢力處于社會的強勢地位,不僅極大地損害執政黨的政治公信力,而且增加改革的成本、破壞社會對改革的基本共識。
政治的底蘊在利益。任何一個執政黨都希望長期執政,但能否長期執政,根本上取決于民心向背。贏得民心的關鍵是遵循人民意愿、實現人民的利益。因而,執政黨的整體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就握有公共權力的個人和部門來說,權力可能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好處。由此,執政黨內必然出現利益追求的分化,對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追逐會誘使黨內某些人偏離甚至背叛執政黨和人民群眾。吳敬璉早在幾年前就指出:有的人過去支持改革,現在不那么樂意改革了,他們希望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的實質就是維護既得利益。大量事實表明,既得利益勢力是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礙。能否真正解放思想,其前提是既得利益者能否放棄既得利益。
需要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
解放思想需要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一些既得利益勢力阻擋思想解放的慣用手法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冠冕堂皇地借意識形態、政治口號包藏個人或小集團的既得利益,以嚇唬別人,阻擋思想解放的步伐。以大無畏的勇氣沖破既得利益的阻力,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鄧小平1977年復出后說: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就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這是我一種交心的話。今天,解放思想不會再遭到公開的政治迫害,然而一些無形的政治壓力乃至可能影響個人前途的“鉗制”多多少少仍然存在。于是,有的人為了政治保險而保持沉默,有的人回避要害而空洞議論。沒有勇氣是不可能真正解放思想的。
需要科學研究和大膽創斷
勇氣是解放思想的條件,科學研究是解放思想的支撐點。我們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長期以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困擾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搞清楚“黨的領導”的正確含義,搞清楚政黨怎樣領導、靠什么實現領導,搞清楚“黨管干部”究竟應該管什么;反對將堅持黨的領導歪曲為維持集權加強控制,反對把在部門和單位爭奪具體的“事權、財權、人權”等同于加強黨的領導的做法,反對借口“黨管干部”繼續維持已經帶有明顯弊病的干部人事工作的某些習慣做法。
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更新觀念,自然會提出新觀點新思路,而新思想的萌芽,一開始總難免有某些片面甚至偏差。抓住片面責難創新,甚至扣政治帽子否定創新,是實踐中常看到的事。
需要尊重和保障憲法闡明的公民權利
社會的進步不僅有賴于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進步,也有賴于社會思想的開放與活躍。“思想自由的原則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條件”,人是精神動物,天性追求自由,精神自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在專制政治已完全失去合法性的今天,再企圖限制人們思考問題就是十足愚蠢的自欺欺人。
思想自由必然包含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專制社會無法禁止人們的思考,只好禁止言論表達。一個社會越是文明進步,越是表現為人們擁有充分的表達權。社會歷史變革時期,思想的活躍是正常現象。思想理論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正是變革發展、時逢盛世的明證。杜潤生先生說:理論思維活躍是民族振興的喜慶氣象。思想上的試錯,可以代替行動上的試錯。理論思維活躍有利于民族振興。從這個角度說,盡管有一些理論觀點不那么合乎主流看法,但也應有表達的權利,憲法闡明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十七大報告指出保障人民群眾的表達權,這都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思想觀點自然有正誤之分,但正誤不是由政治權力裁判,而是通過思想觀點的碰撞、爭鳴,由社會實踐裁決的。要使正確的思想觀點變成社會共識,需要在尊重和保障表達權的前提下,引導思考而不是壓制表達。從這個角度說,社會思想越活躍,對執政黨在與社會民眾加強溝通中有效引導社會思想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僅對黨的各級干部堅定政治信念、高舉旗幟推進事業、克服思想彷徨與困惑而言,“排除干擾”這一說法才能成立,而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表達權來說,任何以排除干擾為名壓制社會言論的做法,都有違憲法,有害社會主義民主。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