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初,中美關系開始“解凍”,與此前的“全封閉”相比,越來越多的外國記者、國際友人進入中國內地……
專供外國人拍攝
當時,美國著名電視制片人露西·杰文斯女士拍攝的一部以北京一家人日常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故宮》,在海外頗有影響,當年還獲得了美國電視最高獎——艾美獎。從這部片子的拍攝過程便可看出外界是如何“了解”當時的中國的。
承擔這次特殊“政治任務”的,是清華大學學生劉志軍一家。據劉先生回憶,由于是國務院辦公廳交北京市外辦具體經辦的,所以市外辦經過幾個月的仔細篩選后才選定了他家。但外交部仍不放心,有關領導還親自到他家實地查訪,看了他爺爺、父母、兄弟姐妹,并向當地派出所和居委會作進一步了解后才最后確定。
剛開始拍攝,露西便面有困惑:“全家人衣褲都是黑、藍、灰三色,男的都穿軍綠球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隊一樣。”正如劉志軍所說:“也難怪,那個年代的人除了綠軍裝,幾乎都是黑、藍、灰三色,即使女孩子有件鮮艷點的衣服,也必須穿在里面,因為露出來就是資產階級思想。”但為了表現服裝色彩的豐富,他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剛結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紅衣裳,二妹妹則到鄰居家借了件暗紫色格子上衣。
另外,由于經濟凋敝,物資供應緊張,當時所有東西都要憑票限量供應。但“《故宮》中有一組鏡頭,要表現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當時正趕上中秋節,廣安門菜市場突然擺上了各種新鮮蔬菜,應有盡有。那個年代,老百姓不管買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且限量,而唯獨那天肉菜全不限量,敞開供應,只要排隊就能買上。我父親的單位為讓我家在外賓面前表現出中國人的自豪,還特地補助他一百元錢,母親攥著相當于自己三個月工資的錢,樂滋滋地擠在買菜的人群中……”
買幾雙襪子挨處分
“文革”時生活的“多姿多彩”、商品的“琳瑯滿目”就這樣被“制造”出來。平心而論,這些“他者”很難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因為那時正“狠抓階級斗爭”,“敵情觀念”極強,有關方面制定了極為細致、嚴格的與外賓接觸的有關規定,各單位、居委會都組織全體人員學習、熟背這些“規定”,使外來者很難獲悉實情。
其中有一條“規定”,如外賓到某商場時,該商場所有商品可不憑券而敞開供應,為的是顯示“一片繁榮”,這時中國居民也可“購買”,但“買”后不得離開商店,要等到外賓走后再到柜臺將貨退還。
“規定”中還表揚過某菜場一位賣肉的師傅“水平高”:一次,顧客拿出肉票要買二兩肉,這時恰有外賓在旁,這位賣肉師傅當即決定不要肉票,切了二斤肉遞給顧客,讓外賓看到我們的生活水平之高。曾有人趁外賓在時買了好幾雙尼龍襪就想走(當時買尼龍襪要“工業券”,買線襪要“線票”,肥皂、火柴……全都要券要票,這些券、票發放量非常少),但在門口被有關人員攔住,后來襪子全退不說,還被通報了工作單位,受到處分。
只有一條“可如實回答”
“規定”還對外國人可能提出的種種問題都提供了“標準答案”,如“文化革命”是“很有必要”;“五七干校”、“上山下鄉”是“大有作為”或“很受鍛煉”;有關工資、家庭收入的答案是“生活很好”或“夠用”,不能說出具體多少錢。據說,根據工資水平可以推算出國民生產總值,可以推算出工農業生產狀況,可以推算出軍工情況,可以推算出國防實力……因此,每人的工資多少事關國家機密,不得告訴外國人。
在所有問題中,只有“家庭有幾口人”的答案是“可如實回答”。當時就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說有外賓問一個老頭兒家有幾口人,這位老人生怕答錯擔不起責任,一時緊張,像在居委會“考試”一樣慌忙回答:“可如實回答。”弄得外賓莫名其妙。
(摘自《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