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做別的。和所有藝術史描述的一樣,藝術家從小喜歡畫畫。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可能沒有任何職業(yè)能像藝術這么適合我,準確地說是當代藝術。”
東北人、長發(fā)、愛抽雪茄,這是王廣義給人的第一直觀印象。其實這個大個子有點羞澀,害怕上醫(yī)院,熱愛電影院里完全暗下來直到出現“End”字幕的儀式感。
作為中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和當代中國政治波普藝術先鋒之一的王廣義(波普藝術是一種誕生于六十年代英國而后在美國發(fā)揚光大的現代藝術流派,它是西方社會流行文化極度膨脹無孔不入的直接反映,主要以大量日常視覺圖像構成畫面。),他的作品也一度成為藝術界關注的熱點。
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藝術家,24年來竟從未在國內辦過個展。今年9月-10月,一場名為“另一個王廣義”的展覽將在廣東美術館舉行,這是王廣義從藝20多年,展出是王廣義不為人所知的裝置等作品。
另一個王廣義
王廣義作被人們熟知的時候開始至今,各類展覽上王廣義的作品大都以架上油畫為主。對于架上部分的王廣義作品人們已經是耳熟能詳。其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王廣義就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行為、裝置、雕塑作品并被廣泛地關注和探討,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今年9月1日,王廣義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的展覽取名叫《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的展出,展出的是王廣義自1989年以來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和最大型的裝置藝術。
對于這次展出,王廣義如是說:“從一開始黃專和我想辦這個展覽的時候就是這樣想的。就是以我的觀念類作品為脈絡做一個展覽,因為我以往的平面作品形式大家都太熟悉了。這個就屬于裝置和觀念方面的作品,有很多作品都是在國外展過,在國內并沒有公開展過。所以,黃專和我覺得在我20年作品展的時候展出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讓藝術界也是比較完整地了解一下,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
“另一個王廣義”并不代表王廣義有雙重面目,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長期以來,公眾對我的作品是有偏見的,是有誤讀的。所以我希望這個展覽能讓他們看到不同于以往的王廣義——真正的王廣義思想沒那么深刻,藝術形式也沒那么膚淺。”
“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所展出的作品,為王廣義自1989年以來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和最大型的裝置藝術,這些裝置作品從未如此集中地在國內外展出。
對于這么多年都沒在國內辦個展,王廣義給出了一個很羞澀的原因:怕人們不接受。
與當代藝術保持距離的公眾,也許并非誤讀王廣義的“主力軍”。事實上,批評家們對王廣義的誤讀更有代表性。有批評家認為,《大批判》作品反映了部分藝術家們浮躁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是我們的歷史發(fā)展到商業(yè)社會時的世紀病態(tài)。另一種批評則認為“政治波普”迎合了西方戰(zhàn)后以冷戰(zhàn)戰(zhàn)略鉗制中國的需要。這樣的批評,基本上已經給王廣義定了性:他不是一個嚴肅的藝術家。
“面對這些抨擊和誤讀,我基本上都表現出無立場、無態(tài)度。我要力求學術上的公平。我只想把思想的東西任意闡釋出來。”王廣義說,“可能是《大批判》太有名了,所以會影響人們看我的其他作品。這就是為什么我太看重在國內的展出,因為我要讓大家看到我24年來都做了些什么。雖然展覽沒有《大批判》,但是當觀眾走進這個展廳,他們會覺得和《大批判》有所呼應,從中他們會看到我的藝術發(fā)展路徑。”
“我只適合玩藝術”
火了兩年多的中國當代藝術,今秋在國際市場嘗到了冷場的滋味。9月以來,在蘇富比和佳士得舉辦的幾場秋拍中,當代藝術成交率都只有50%左右,即使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的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張曉剛的代表作,在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也有流拍。在很多人開始說:當代藝術的高價“神話”開始破滅,中國的當代藝術走入低谷。
對于未來中國當代藝術走向,王廣義說,現在中國當代藝術一定要建立我們的文化根基,藝術應當建立在我們的歷史文化上。而拍賣市場對藝術來說不算好事。它太商業(yè)化了,只是一個短期現象。藝術家沒辦法控制它,藝術家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作品。
20年之間,在藝術商業(yè)化的大潮下,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無論是從財富還是社會地位,上升的速度都像乘坐直升機那般迅猛。王廣義算是成功者之中的成功者,當年的青年藝術家轉眼成了今天的“江湖大哥”,他的財富積累的速度可能比飆車還要刺激。僅僅在2005年,《大批判》系列的創(chuàng)紀錄作品還是108萬人民幣,兩年之后,2007年10月,王廣義在1988年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AO》在倫敦就以407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成為當代藝術拍賣價格最高的“四大天王”之首,其他三位是張曉剛、方力均、岳敏君,他們被稱為“百萬美元俱樂部”的成員。在有的藝術晚輩們的漫畫里,王廣義成為一臺生產《大批判》系列看到我的作品。”因為對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去處。有的人買藝術品只是用藝術品做買賣,他們把藝術看作純商品。藝術的確具有商品的某些屬性,但藝術不只是商品。的藝術機器,而且簡直就是臺印鈔的機器。而如今王廣義厭倦討論所有關于錢的話題。最近這兩年,王廣義就一直告訴畫廊,他的作品只賣給專業(yè)收藏家,他的東西不賣給一般意義的買家。他說:“我想60%-70%的作品應該去個好地方,比如由基金會或美術館收藏。我希望普通人有機會能
王廣義從小就喜歡畫畫,當筆者問到如果讓他重新選一個職業(yè),他會選什么時,王廣義說:“我從來沒想過做別的。和所有藝術史描述的一樣,藝術家從小喜歡畫畫。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可能沒有任何職業(yè)能像藝術這么適合我,準確地說是當代藝術。我就只想做我想做的。總而言之,做別的工作所需要的智慧模式不適合我,但是從事當代藝術所需的智慧模式恰恰是我所擁有的。”
幾十年保持規(guī)律生活的王廣義,自稱自己是個“單純”的人,藝術對他而言更像是一份“工作”,八小時以外他保持著自己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由于從事藝術這個行業(yè),也沾染了一些藝術家的惡習,比如隨便說話。但總體上說,我的道德自律還是很強的,我對自己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如今的王廣義每天中午在家吃完飯,就開車到工作室來,在他的工作室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點,陶醉在他的藝術世界里。
王廣義簡介
1957年生于黑龍江哈爾濱;1984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王廣義是中國波普藝術的最早實驗者,中國90年代政治波普藝術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前衛(wèi)美術的“四大天王”之一。王廣義的作品在中國有一種特殊的處境,以他作品的知名度在當代藝術家中大概少有人及,在《大批判》系列里,他引用一種已經失效了的斗爭姿勢來迎接現實,構成一種虛擬的、不真實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