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都希望獲得天使投資人的投資,而天使投資的風險很高。目前,國內風險投資機構專注于早期投資的并不多見。而啟迪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迪創投)就是其中之一。
11月20日,啟迪創投董事總經理薛軍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說:“現在真正專注做早期的并不多。大都是在看項目時,有好的項目才會做。因此,國內早期項目風險投資競爭并不激烈。”
啟迪創投自成立起就堅持在做早期項目投資。60%基金投資于初創期企業,剩下的是對已投投資企業的后續跟進投資或投資于成長期企業。薛軍認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啟迪創投成立于2001年3月30日,其前身是清華科技園孵化器公司和技術資產經營公司。從事創業投資及孵化已有超過8年的歷史。薛軍自己則是2002年被領導委以重任,加入啟迪創投。
薛軍表示,雖然風險投資投的就是不確定性。但早期項目的不確定性因素比中期、晚期更多。首先是產品和技術的不確定性。對于產品或技術來說,常說“十年磨一劍”。這說明技術創新攻關的難度。但又會因“時間會改變一切”而陷入被動。比如一項技術,在當時看來是一項全新技術,做成功會有很大的市場。若是在它成熟之前,市場出現了比它更先進的技術。那么這樣的投資就不算成功。針對這種情況,啟迪創投的做法就是,對技術或產品進行充分的調研和論證。若是技術研發已經進行三五年,此時投資風險就比較低。
其次,人的不確定性。這表現在當初的創業團體成員的離隊,雖然可以再去找人,但新招的人卻找不到“創業精神”。這種“創業精神”是初創企業非常可貴的力量。初創企業也請不起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其二,對創業者能力判斷的失誤,或者說,創業者實際表現出來的能力并沒有原先設想的好,只能做工程師而當不了CEO。
薛軍認為成功創業者非常了不起。一是個人有本領,能把事業做成。二是對市場對行業都有深入的理解。強有力的執行能力。三是人品端正。誠實,可信賴非常重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挫折。可信賴非常關鍵,可能最后企業做的事情完全跟+年前做的不同。由于我們和企業家是背靠背上戰場的同志,這得要相互信任。“我都是跟創業團隊先交朋友,找到感覺這樣才能一起去管理風險。事實上,若是感覺不錯的創業者,我們跟他們簽的條款也都是比較寬松的,再嚴密的條款也會存在漏洞,主要基于信任去維護。”
第三,市場的不確定性。競爭對手的變化,一般說來,從技術實現產品規模化要五六年或者更長。等產品上市時,市面上已經出現新產品,或者其他替代品,市場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很多企業的成長都會經歷“三起三落”階段,企業經過蛻變與重生,經歷過這些,企業的功力才能練出來。很多時候,企業快死的時候到底是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有的企業經過裁員,業務轉型,增加投資,或許就能堅持住了,也可能救不成功。“總之,做早期投資不好做。”
薛軍感嘆:“做投資人脈和資源的積累非常重要。有了這方面的資源加上踏實地做些事情,還是有收獲的。”他說,啟迪創投有清華背景尤其是清華科技園背景,項目來源比較豐富。清華科技園在西北、東北、華北、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南地區建設分園,將清華科技園模式有機延伸到全國,構建清華科技園的全國性網絡平臺。這保證了項目來源的多渠道。同時,薛自己也是清華企業家俱樂部(TEEC)的秘書長,TEEC會員創辦和管理過的高科技、高成長公司有100多家。這些資源都是啟迪創投的優勢。
薛軍還透露啟迪創投是清華系眾多投資公司中唯一拿清華自己的錢投資的公司,屬于政府引導基金。啟迪創投是人民幣基金。薛軍認為,人民幣基金投資更有效益,投資企業都在國內消費居多,省去換匯手續。
人脈豐富,在退出方面也是非常有利。雖然國內有中小板,中關村還有“三板”市場,但通過上市退出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更多是通過企業并購、收購完成退出。薛軍說,能通過上市的企業都是明星企業,更多的我們通過自己的渠道及網絡,找到戰略投資者議價轉讓。只要所投企業質量好,就不會愁退出。
資源豐富更體現在被投企業所得到的實惠。在服務企業過程中,除了常規監管外,對企業的增值服務尤為重要。薛軍介紹,啟迪創投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給年輕的創業者聘請導師,對他的技術聘請專家進行評估。還有幫助優秀企業申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使企業進入“國家隊”獲得長期政府支持。甚至幫助過個別創業者的小孩子找學校。薛軍的經驗是,“你做得越多,做得越細心,企業的成長也就越快又好。”
談到近期啟迪創投的投資動向時,薛軍表示,會繼續堅持啟迪創投的投資理念及哲學,會在節奏上有所調整,放慢投資的節奏。“多看少投”利用這個機會去發現優秀企業,挺過冬天的企業都是不錯的。處于研發階段的企業相對不敏感,但過去“要價”太高,現在可能會回歸理性。我們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已投的企業身上,雖然從目前反饋的情況,企業現金流都不存在問題。但我們還是在企業戰略方面做了調整。該放緩擴張腳步的放緩,要增加投資的準備好錢。
在投資行業方面,薛軍說,啟迪創投在關注TMT行業的同時,會拓展視界。比如一些融合的領域,如教育、動漫等。他認為,“創新比技術重要。”比如教育之前并不是消費品,而現在很多教育都成了商品。技術重要,但更要的是創新的商業模式。如用互聯網技術嫁接到教育上的,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