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在科技產業化方面最重要的創舉是興辦科技工業園區,這種產業發展與科技活動的結合,解決了科技與經濟脫離的難題,使人類的發現或發明能夠暢通地轉移到產業領域,實現其經濟和社會效益。”
——江澤民
“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勇攀科學技術的高峰,努力研發一流產品,創造一流效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胡錦濤
火炬計劃的性質與宗旨
火炬計劃是一項旨在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于1988年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科學技術部負責組織實施。
火炬計劃的宗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發揮我國科技力量的優勢和潛力,以市場為導向,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
火炬計劃實施的主要內容
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核心,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創新環境建設發展為目標,通過組織實施“育苗造林”工程,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法規,探索高新技術產業化體制和機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與發展,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創新集群,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與升級:聚集和激活人才、技術、資本三大創新要素資源,增強對創新環境和產業化的支撐能力,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主
要工作內容包括:
研究制定適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負責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宏觀管理;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建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和軟件產業基地;負責管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國際化;負責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實施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管理;負責全國技術交易市場管理,推進技術轉移;負責全國生產力中心管理,推進產業集群形成和升級;開展高新技術產業化人才培訓。
火炬計劃20年發展成就
1988年,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旨在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二十年來,火炬計劃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大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政策環境、體制機制,創造了適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多類載體和工具(見下表),實現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威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道路,在提升區域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
火炬計劃大事記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誕生。
1988年8月國務院批準國家科委《關于動員和組織科技力量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服務的決定》。該“決定”明確指出,“為促進我國高技術、新技術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動我國高技術、新技術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國家科委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火炬計劃”。
1988年8月國家火炬計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火炬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1990年1月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第一次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298個項目認定為首批國家火炬計劃項目。
1991年3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批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國務院于1991年、1992年、1997年和2007年累計批準成立54家國家高新區。
1991年4月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同志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題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
1992年7月全國第一家生產力促進中心——山東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立,至2007年底,全國共成立生產力促進中心1425家,其中認定國家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28家。
1993年5月國家科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組建的首個國家級常設技術市場——上海技術交易所成立,至2007年底,全國共設立1500多個技術市場管理機構和1200多個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
1995年6月第一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江蘇海門新材料產業基地成立,至2007年底,全國共成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181家。
1997年5月沈陽東大軟件園等四個軟件園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至2007年底,全國共成立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34家。
1997年10月北京、西安等10個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至2007年底,全國共成立科技企業孵化器614家,其中認定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97家。
1999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學技術部、財政部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辦法的暫行規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正式啟動。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成為火炬計劃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綱領性文件。
2000年10月科學技術部、人事部、教育部、國家外專局聯合召開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座談會,首批認定9個留學人員創業園為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示范試點。
2001年9月紀念鄧小平“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題詞十周年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在市市長座談會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國家高新區開展“二次創業”的戰略部署。
2004年10月科技部、國家開發銀行、深圳證券交易所等聯合發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
2005年8月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了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的發展目標。國家高新區啟動“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型園區”和“特色園區”的分類指導建設工作。
200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工作率先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啟動。
2007年12月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印發《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實施方案》,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正式啟動,首批認定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76家。
2008年4月科技部、財政部、稅務總局首次聯合發布《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正式啟動。
國家高新技術術產業開發區概況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國家火炬計劃實施的核心內容之一,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后國務院分別于1 991年、1992年、1997年、2007年相繼批準建立了54家國家高新區。20年來,國家高新區始終高舉自主創新的旗幟,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領跑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基礎性力量,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區域。從1992年到2007年,54個國家高新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4%。
——是我國社會經濟集約式發展的典范。2007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生產總值17574.5億元,占全國GDP的7.1%;人均工業總產值71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3倍;每平方公里土地工業增加值7億元,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是我國技術創新的聚集區。2007年國家高新區研究開發經費1348.8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的3%;高新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49000件,每萬人擁有的發明專利數為75件,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
——是我國創新創業人才的富集地,培養和吸引了大量創新人才。2007年,國家高新區內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120.3萬人,聚集了博士2.9萬余名,碩士21.6萬余名,吸引留學回國人員2.8萬名。
——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2007年底,國家高新區約有高新技術企業3萬多家,高技術產業產值已占全國的33%,匯聚了一大批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新能源及高效節能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國家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是我國節能減排、轉變發展方式的先行者。國家高新區平均萬元GDP能耗0.506噸標準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2噸標準煤的40%;已有2/3的國家高新區被認定為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示范區。
——是我國公共行政改革的試驗區。國家高新區管理機構只相當一般行政區的1/4,工作人員只有行政區的1/8,創造了“一站式”管理和“一條龍”服務等高效工作模式,率先建立了“小機構、大服務”的政府管理體制,成為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