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15日,2008中關村論壇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召開。在15日的“科技與金融”專題中,IDG高級副總裁、亞洲區總裁熊曉鴿先生做了題為“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機會”主旨發言。他認為,在中國的風險投資基金確實有點風景這邊獨好,在中國也從來沒有像今天有這么多基金。
會后,熊曉鴿先生接受了本刊記者和新華社記者的采訪。
美國的市場不好,五個投行剩下兩個。大家很關心,我們被投的公司當然也很關心。投資人怎么看待金融危機下的市場。熊曉鴿告訴記者:“風險投資行業,永遠是風險多,但是不怕風險。做風險投資重要是你的經驗。”
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而且在那次金融風暴中,不僅平安度過了,而且我們的企業、國家等各個方面變得更強。在上次金融危機的處理中,中國政府學到很多經驗。這次積極有力的刺激內需的“國十條”措施都很好。政府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是好事。對創業來說,通過減稅也是一種辦法。這些措施都會使得創業環境變得更好,更有利于風險投資基金的投放。
從IDG本身來講,已經投資200多家公司,有很多成功的企業,也有些不成功的。積累了大量經驗。值得一提的是,IDG第二只基金是1998年成立的,也是1998年我們成立合伙人制。我們投的很成功的企業,比如騰訊、搜狐、攜程、百度等這些公司都是在1998年前后投的。換句話說,是在金融風暴開始一年以后投的。
回過頭來看,上面幾家公司例子,投資一定要看未來。再以大家所熟知的三家互聯網公司為例,搜狐、新浪和網易這三家公司都是在2000年上市的。2000年上市的時候美國納斯達克最高達到5200多點。可是這三家公司在那時還沒有一家公司知道怎么掙錢,跟投資人講故事的時候,都在講眼球和點擊率,現在想起都會覺得好笑。而且中國當時互聯網用戶的人數剛剛超過1000萬。可是這三家公司當時上市的時候,每一個公司開盤的價都在15美元左右一股。到了2003年,這3家公司都找到了自己賺錢的方法,每一家公司都開始持平,開始略有贏余,開始賺錢了。知道怎么掙錢,可是他們的股票掉到多少錢呢?1塊美元左右。因為2000年下半年出現互聯網的泡沫,2001年有9·11,股市到了2003年掉到1200多點。這些公司還賺錢,知道怎么賺錢,沒有人再談眼球、點擊率,中國互聯網的用戶數也達到4000多萬,可是公司的股票只有1塊多錢。說明什么呢?說明資本市場和公司的盈利模式沒有直接的關系,尤其是新興的產業。
目前出現VC惜投現象,因為有的LP(基金投資人)的資產出現縮水,沒有錢再投入到基金中。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VC的上游,盡管如此,熊曉鴿表示,IDG的錢夠用,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8月份前,IDGVC都在暮錢。現在很多人給我錢,我們也在選擇質量好的出資人。“我認為在現在這個時候,一定是資金為王、現金為王,無論是企業還是VC。”
例如,新浪、搜狐上市取得了錢,度過了危機,在這期間還得找出自己生存的模式,這樣才能存在下去。那些沒錢的公司,模式再好,管理人再厲害,也會垮掉。新浪上市早,融了很多錢,雖然管理團隊幾經折騰還是活得很好,就是因為手頭有錢。
機會在什么地方?熊曉鴿認為投資很重要的一點,看一個公司或者是你做一個投資決定,不僅僅是你認為能夠掙到錢,而是看這個行業是不是你投資以后它還可以繼續發展,可以持續不斷地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不管是風險投資撤出也好,還是上市以后就交給市場,還能夠不斷繼續地成長。所以,談到金融危機的機會,不能以很短的眼光,市場不好、股票不好就不要去投,一定要有一個長期的眼光。
目前,中國風險投資的發展遇到一個人才瓶頸。熊曉鴿說:“我做了一個統計,美國做投資、投行的人,高級的管理人員有125萬,中國勉強可以說大概7萬多人,我們連人家5%都不到。在這個時候,華爾街現在有15萬人失業,可能還會有更多的人失業。把這些人引進國內,這個時候應該是個很好的機會。”
中國有這么多錢,可是我們管金融做投資的人才尤其是缺少經驗,政府官員要沖上來做,這是一個比較難辦的事情。因為做投資必須有很多實戰的經驗,畢竟做投資人最值錢的不是他成功的東西,當然成功很好,別人對你有信心,最重要的一點是他過去的教訓。因為教訓越多,學的越多,在未來的投資中可以避免犯這些錯,就像中國說的避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作一個創業環境來講,要有競爭力。首要一點就是基本功能要全,現在中國還不完整。中國應該加快推出創業板。”熊曉鴿呼吁。
他說,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到一點,在適當的時候推出創業板。熊曉鴿認為現在反正美國股市也不好,中國的股市已經掉了6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全世界的股市都掉得很厲害的時候,這時推出創業板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樣就給中國完成了一套創業的機制,走完全過程,最后給大家帶來資本退出,資本不是我們賺錢,很重要的一點是幫助企業融得更多錢,從市場上取得發展的資金。
熊曉鴿分析,事實上,到海外上市中國人吃了最大的虧。現在外國的錢不能投國內上市的公司,沒有渠道,錢出不去。剛才我們提到一些很好的公司,可都是在海外上市的。為什么沒在中國上?它愿意在中國上,但是沒有辦法上,因為沒有創業板。所以我們只能用海外的價格投,再用海外的價格上市。
比如新浪、騰訊這樣的公司,中國占了三個便宜,一是創造了就業機會,二是給國家交了很多利稅。三為國家建立了互聯網的產業。互聯網是個新東西,沒有國外的風險投資,沒有海外的金融市場就沒有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在中間賺錢最多的是投資者,投資者是老外。第二,顧問公司、中介機構也還是老外。第三,股民還是老外。如果是在中國上市,這些好公司在中國上市,中國民眾可以買它的股票。
針對投創業板投資風險更大,熊曉鴿建議“最好是不要個人來投,而是機構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