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發生的金融風暴,對我們做早中期投資人來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多地是一個機會。”在11月21日,縱橫合力主辦的“2008中國創業投資價值榜頒獎典禮”上,招商和騰創投主管合伙人李雪剛對此次金融危機對風險投資的影響表達了樂觀態度。他認為,過去兩年火爆的股市扭曲私募股權的估值體系,經過這一輪,使得大家更多地回歸了理性。
在中午休息時間,李雪剛接受了《中國科技財富》雜志的專訪。
針對政府出臺“國十條”的刺激經濟方案,李雪剛表示,政府這么大力度的來促進經濟發展是好事情。政府有投資,基礎設施好了,整個經濟發展了,無疑會激發出一些需求來。當然,這是一個階段性的機會。而風險投資是一個長期性的投資。“我們并不是投機主義者,我們關注這個利好帶來的機會,但更注重長期的機會。”
一直以來,招商和騰創投都堅持自己的標準對企業進行選擇。對企業的估值也有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很少受到外界變化影響。比如說在前一段時間我們投早期項目,通常估值不會高,因為這個企業本身也不會很成熟,具有很高風險。
李雪剛認為,早期項目見仁見智,很多企業本身還沒有賺錢。對風險投資機構來說,并不存在嚴重的競爭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合作。由于企業不確定性高,誰也保證不了這個項目幾年后會成功。在企業成長過程中要投入很多精力去幫助它,和企業一起成長。
風險投資機構間合作有兩個好處:第一,使得每家機構在單個項目承擔的風險有限。第二,能把大家的資源集聚起來,去幫助企業。一旦企業需要新一輪投資的時候,可以跟進。因為一家投資的量受限制的。畢竟每個基金在單個項目上的投資額都設有上限。
招商和騰創投這支基金是他們管理團隊管理的第二支基金。這個團隊在中國有著十年左右的風險投資經驗。李雪剛本人早在1993年起任職于國家駐港大型企業集團——招商集團負責直接投資。至今有十多年的投資經驗。
在談到如何識別早期項目時,李雪剛認為,關鍵看企業是否有新的東西,一味去復制他人的東西,這樣企業很難做大。要么產品\\服務本身有一種新技術在里面;要么推出一種全新的產品\\服務來取代現有的產品\\服務。此外,這產品\\服務還要是主流的,只有主流的產品或應用才能帶來巨大的市場。否則就會變成可有可無,也就會進入到一種細分市場,市場有限。我們關注集中在主流產品\\服務。但這也是可望不可求的。判斷可能出錯,這也是做早期項目最難拿捏的地方之
任何事情沒有人參與的話,很難做好的。一個再好的產品,沒有人去實施,也做不大。團隊的完整性也很重要,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幾個創業者一起來做。有管研發、管財務、管產品、管市場等這樣的團隊是比較理想。當然,在初創期要求這么全是比較困難。主要看是否有管整體戰略發展的,有管研發的,有管市場營銷的。
理想的創業者應該具備很多條件:要有很高的天賦;對所從事的產品\\服務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有合作精神;有很高的誠信;有足夠的信心;有很好的抗壓性以及善于學習,能及時調整。
在這些素質里面,李雪剛認為,誠信最為重要,創業家要有一種把事業做大的決心。要在商業上有很好的誠信。風險投資者對他非常信任,才會把錢交給他管。
怎么選到這么好的人?這也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李雪剛說,由于我們跟他們接觸時間有限,而要在短時間內要去了解一個人如此多方面。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這也是這個行業有趣的地方。若是一看就明白的話,這誰都會做。我們自己設立原則,百里挑一,選出相對比較好的團隊去投。即便是這樣,也會犯錯。不是他做錯了,就是我們看錯了。這不可能永遠都正確。我們靠量來減少失誤。這是方法上的問題。
“從主觀上講,多年與創業家的溝通,你就會感覺到這個創業家是屬于哪個類型的。一般說來,從開始接觸有兩三個月時間,去了解他們。當然,有的人,印象很深。就跟談對象一樣的,不能說是一見鐘情吧!也是有這種感覺。當年投分眾傳媒時,我見到江南春,他非常優秀、非常執著。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來后就決定投了。”
李雪剛提醒,很多人不會在極短時間內給人留下一個深刻印象。就要多接觸,要跟投資的團隊交朋友,知道他們是怎么想,怎么去做事的。
投資早期項目成功率不會太高。李雪剛介紹,在美國三七開,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回報。在中國不一樣,30%有10倍以上的回報,30%有一到兩倍的回報,再有30%的企業死掉。這樣的基金整體是掙錢了。這是理想狀態。現實中,十個項目有一兩個有幾十倍的回報,整個基金也是掙錢的。
早期企業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普通存在內部管理不規范,財務不規范,稅務不完善等。有的企業家是技術背景出身的,在管理方面不擅長,可能也顧不到這些。李雪剛說,我們都會指出問題,幫他們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進去一定要規范運作。存在兩本賬的也要做成一本,該交稅的交稅,上員工的社保等,企業更應把精力放在主營業務上。
“我們合伙人都有企業工作經驗,知道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怎么去運作。會把我們的想法與企業家去溝通。我們也給他們設定一些紀律,去約束。因為沒有外人的時候,可能就沒有人去約束他。他覺得自己就是老大,企業要有章可循。從這個角度說,我們起到一個監督者的作用。當然,企業家主觀上也有這個愿望,只不過有時候缺少機制,缺少第三者去督促。”
接下來的管理,要跟據企業情況區別對待。有些管理團隊比較強,過去有成功經驗,我們對于這類企業投入的精力比較少。更多的是常規管理。相對單薄的企業,我們花的時間也會更多。
在投資策略上,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企業一起去成長,招商和騰創投進行少而精的投資。投資過多的公司,后期管理可能就跟不上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所投企業保持一個密切的溝通。事實上,一輪做完,可以再投二輪三輪。
談到未來投資方向,李雪剛說,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我們關注企業怎么按原來的計劃去發展。我們還會集中在TMT、新能源、節能減排以及有特別商業模式的傳統行業。
李雪剛總結十多年的經驗:“中間有風風雨雨,經歷金融風暴、SASR等自然災害。未來還是會這樣的。投資環境是越來越完善,政府在鼓勵扶持投資創業。只要中國經濟向前發展,投資機會就會存在,并不斷增多。有更多人來創業,環境更好地協助創業者,資金就會流過來。形成一個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