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水管單位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了如何實現水管單位可持續發展,即盡快理順管理體制,積極推進管養分離;探索水價改革,健全完善計費征收辦法;拓展水利工程養護資金投入,減少費用支出;加強財務管理,確保專項資金規范使用。
關鍵詞:水管單位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294-01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即水管單位)擔負著工程設施的建設管理、運行養護等重要的為受益區經濟發展的服務職責,在促進受益區小康社會建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服務“三農”經濟發展的公益性地位決定了其自身無法實現簡單運行,灌溉水費收入、多種經營收入、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等就成為維系水利工程運行的主要經濟來源。目前,大多數水管單位屬事業單位性質(即公益性和準公益性),且又具有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管理的雙重管理模式。
水管單位的主營業務收入是水費收入,由于多數水管單位服務于農業這一弱勢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水費價格的政策性干預,致使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因此水管單位根本無法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多種經營是彌補水費收入不足、起步較晚的輔助性產業,受經費投入、人員素質等因素的制約,經濟收入微乎其微,對水管單位的經濟發展亦是杯水車薪,這樣一來水利專項資金在水管單位生存發展中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水利專項資金是由財政部門預算安排的,由水利部門專款專用的資金,對水管單位來說,其主要用于工程設施的維修養護。水利專項資金的管理應堅持科學規范、權責分明、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專款專用、注重效益的原則。為了維系水管單位的簡單運行,有些單位把專項資金挪作他用(主要作為人員經費使用)。就目前水利專項審計報告來看,許多水管單位水利專項資金使用基本都用于指定用途,但也出現呆賬多、賬上有數、歷年滾存余額不少、但和實際貨幣資金卻不相符的情況,這就說明專項資金被或多或少地擠占、挪用、拆借。下面以瀟河灌區為例,探討如何維系水管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山西省瀟河灌區位于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邊緣,成立于1950年,是清洪兩用、井渠結合的全國大型純農業自流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3.24萬畝,受益范圍包括晉中市的榆次區、太谷縣和太原市的小店區、清徐縣2市4縣(區)共11個鄉(鎮)134個行政村,是山西省生產糧、棉、蔬菜、瓜果的主要基地。灌區建成50余年來,糧食產量增長了5倍,總產量達1.06億公斤,總產值達1.1億元,為灌區農業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典型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已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灌區管理體制不順、工程設施老化,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水資源利用率低,水價不能到位,灌溉與經濟效益極差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職工為灌區農業生產服務的積極性,同時灌區經濟發展的后勁也嚴重不足,截至2007年底,資產總額6015萬元、負債總額1180萬元,主營收入189萬元,主營成本589萬元。累計虧損總額3680萬元,灌區運行已經到舉步維艱的地步。
一、灌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單位性質不清,管理體制不順。瀟河灌區現行的是自收自支企業化的管理體制,除了保障受益區33.24萬畝農田的灌溉,灌區更多的是承擔流域范圍內防洪、排澇、排污和137公里河道管理等公益性職能。根據國家體改辦出臺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精神,灌區并不具備自收自支的條件,應屬于準公益性單位。而這一政策遲遲得不到落實,致使公益性耗費支出得不到合理補償,應有的效益衰退。
2 經濟收入單一,農業水價不達成本。農業水費收入是灌區主要的經濟來源。由于上游沒有水源調蓄工程,一直沿用上世紀50年代的一條滾水壩攔蓄河水灌溉農田,水源很不穩定;水費收取執行的是0.4元/m3政策性水價,而2007年供水成本核算為0.43元/m3,水價不及供水成本的1/3,財務收支嚴重失衡。
3 工程設施老化,維修養護資金嚴重不足。灌區運行50余年來,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失修,長期帶病運行,現有干支渠道140多公里,建筑物526件,其中近90%老化破損,在灌溉用水過程中經常出現啟閉不靈、流水不暢等現象。雖然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但建筑物改造僅占12.7%。干支渠防滲僅16.9%,維修養護經費嚴重短缺。
4 固定費用不斷增加,水利運營成本逐年增長。由于經濟發展、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人員工資等迅速增加,目前,管理經費中離退休人員經費支出占50%以上,其他費用也是日益增加。水利運營成本逐年遞增。
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灌區收入嚴重不足,正常的辦公經費與人員經費得不到基本保障,水利工程建筑設施亦得不到及時維修養護,灌區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因此,暫時挪用部分專項資金以解燃眉之急,也是水管單位的無奈之舉,無論國家或省財政審計,水管單位專項資金使用中專款部分未能專用都屬于共性問題。如何從源頭上解決根本性的矛盾,發揮資金應有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 盡快理順體制,積極推進管養分離。科學劃分水管單位公益性任務和經營性功能。對公益性任務,應由同級財政對水管單位人員經費和辦公經費進行差額撥款補貼,以減少農民的水費支出,保證水管單位正常的運行管理經費。從長遠看。國家應加強調研農業水費由財政轉移支付辦法,最終實現農業水費政府買單新路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確保農村長治久安。
2 積極探索水價改革,健全完善計費征收辦法,確保灌區經濟良性循環。水利工程供水的商品性決定了其價格的形成中必須滿足成本的基本條件。應以成本水價為上限,依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按供水成本計收水費的基本原則,在充分考慮用水戶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水費收繳體系,由灌區制定靈活的水價體系。
3 拓展水利工程養護資金投入、管理渠道,減少費用支出。國家應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的投入,同時,逐步推行產權改制,建立農民參與模式。按照“以資產換資金、以存量換增量”的政策,遵循“明晰所有權、出讓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的思路,對支渠以下的工程設施實行承包修復、股份合作建設等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使農民參與工程設施管理,形成“權漬、利”相統一,“建、管、用”相結合的營運機制。
4 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確保專項資金規范使用。加強財會隊伍建設,理順財務監督體制,完善各項資產管理制度,正確核算公益成本與生產經營成本,專項資金要真正做到規范合理,安全有效,專款專用,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總之,水管單位應努力解決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與機制障礙,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的水管體制;建立管理科學、經營規范的水管單位運行機制;建立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體系;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有效的水費計收方式;建立規范的資金投入、使用、管理與監督機制,以促進灌區經濟良性運行。
(責編: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