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準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實施于國際貿易當中的靈活多變的規定。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貿易技術壁壘逐漸成為貿易保護的手段之一。發達國家運用這種利器對發展中國家設置重重障礙,廣大發展中國家因此苦不堪言。
一、技術壁壘的分類
貿易技術壁壘的體系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1.安全技術壁壘。主要是指以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類、動植物健康和安全為由而制定、實施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及合格評定程序、主要表現為產品安全認證,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
2.包裝與標簽要求。既涉及到人類、動植物健康和安全的保護,又涉及到環境的保護。因此將此單列一類。對于前者,就包裝而言,為了防止外來病蟲害的傳入,進口成員往往要求出口方對木質包裝采取嚴格的殺蟲、防腐處理。就標簽而言,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對進口商品,特別是食品標簽作了嚴格的規定。對于后者,現在越來越強調綠色包裝(也稱生態包裝或環境之友包裝),強調減量、重復使用、再循環和可降解。
3.綠色技術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指一種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而采取的限制或禁止貿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愿性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
4.信息技術壁壘。是指因與貿易有關的信息技術發展不平衡或者信息傳遞標準不一致而產生的貿易障礙。前者如因特網的技術與普及差異,后者如計量單位、商品標識的語言或形式與進口成員的習慣不符等。尤其現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無紙貿易、電子商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標準和規范均是發達國家搶先制定的,必將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形成越來越高的信息技術壁壘。
WTO各成員國在制訂《貿易技術壁壘協議》時共同約定: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對貿易限制作用不得超越某個合法目的所能達到的程度。實行技術壁壘必須遵循國民待遇原則,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必須在公開、公正、科學的基礎上進行。因此實行技術壁壘可推動我國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際合格評定制度,促進技術的規范化、生產的標準化,提高生產效率。但技術壁壘對國際貿易也有消極作用。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其技術優勢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實行限制,制定比較苛刻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和認證制度,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提高產品的成本,削弱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在此形勢下,我國產品出口受阻,嚴重遭遇技術壁壘。
二、我國出口產品遭遇技術壁壘的原因
1.由于情報系統不發達,企業不了解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及認證要求、標簽標識要求等而在出口中遇到障礙。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衛生、健康、環境、產品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也越來越多。而且這些標準,法規還經常變化。出口企業如果不認真了解這些,就會使得出口受到阻礙,甚至蒙受損失。我國企業對進口國的技術限制知之甚少,在生產過程中又片面追求某種利益而帶來負面效應。如農產品生產主要追求數量增長,對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不合格引發的質量問題,一直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2.缺乏與國際接軌的產品標準,一方面認證體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則是生產技術和質量管理水平限制,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相應要求。如生態紡織品標準、生態食品標準都未能完全確立,產品標準化生產還遠未實施。
3.對WT0/TBT的游戲規則,知之甚少。難以參與國際競爭.輕則不能運用TBT協定的優惠政策,重則一旦違規將受到處罰。一般企業考慮產品如何出口的多,而對如何運用TBT協定保護自身的利益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抵制各種技術壁壘,研究思考甚少,往往是遇到技術壁壘,束手無策,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
4.因進口國刻意針對設置而產生的。這類技術壁壘是為了限制我國的某種商品的進口而刻意設置的。如日本對我國大米進行103項農殘檢驗,而對國內市場生產流通的大米都不進行如此多項的檢驗。
5.因為技術水平落后,達不到進口國的要求,或衛生、免疫處理及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保護達不到進口國的要求而在出口中遇到的障礙。
三、我國應對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對策
技術壁壘給中國外貿帶來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如何積極面對,找出對策是扭轉現狀的關鍵:
1.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壁壘的存在依賴于先進技術與落后技術之間的差距,技術差距越大,技術壁壘就越難以跨越。因此,從根本上說,只有通過技術進步,使我國的出口產品達到較高的質量水平,才能夠有效地跨越各種技術壁壘。技術進步,一方面需要依靠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也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引進。技術引進不但是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先進的管理,同時也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標準,并對這些標準進行消化、吸收和提高。
2.廣泛收集進口國技術信息。我國出口商品受到進口國的技術壁壘阻礙,很多情況下是由于信息系統不健全,通訊手段不發達所致。生產企業對進口國的有關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檢驗程序等信息收集不全,或是沒有掌握到新的版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出口產品生產的盲目性。我們必須加強對發達國家和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家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檢驗程序等內容的研究;密切注意這些國家技術壁壘變化的新動向,使我們的出口產品適應和滿足進口國的技術要求,避免陷入技術壁壘的陷阱。
3.積極采用國際標準,與國際接軌。積極措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力所能及地采用國際標準,清理、修改、補充和完善我國的技術標準。同時,我國政府應自行或鼓勵企業主動參加國際標準(特別是涉及高新技術的國際標準)的訂立工作。加強國際標準化總體發展動態研究,跟蹤國際標準化的發展趨勢,研究新形勢下國際標準化的新特點、新問題,并提出我國相應的應對策略。
4.調整當前的貿易結構,減少技術水平低、質量水平低、衛生水平低、污染指數高的“三低一高”產品的生產出口,提高產品的技術要求,使之與國際標準接軌。
5.調整和提升產業結構。20多年的發展使我國的總體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低擋、低值的產品已經漸漸失去市場,許多企業也完成最初的資本積累。這應當是產業結構上一個臺階的時候了。國家應利用各種政策,引導企業轉向高科技,高性能,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產業和產品的生產。這些產業在國內成熟了,壯大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就會自然走向國際市場,而不會再因為技術水平受到限制。并且,產品的整體水平、整體性能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整體形象,這一方面有利于我國產品創造世界級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一方面也減少了一些發達國家因懷疑中國產品的性能而刻意設置一些只針對中國產品的技術壁壘的可能性。
6.充分利用有關貿易技術壁壘的法律條款。首先,《貿易技術壁壘協議》明確規定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特殊和差別待遇。這些待遇包括:各成員國在制定和實施本國的技術標準、條例和驗證程序時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資金和貿易上的特別需要并規定相應的例外,以確保其技術標準、條例和驗證程序不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礙;發展中國家的成員國可按照其特殊的技術和社會經濟狀況制定和實施與其發展需要相一致的,而與國際標準有差異的技術標準、條例和驗證程序;發達國家成員國與發展中國家成員國在因技術標準問題產生分歧而進行磋商的過程中,發達國家成員國應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特殊困難等。
其次,根據WT0/TBT的規定,每一項新規定的實施都有2個月的緩沖期,在這2個月里,其他成員國可以提出同意或不同意的觀點,特別是不同意的觀點可以提出來,只要有正當理由,頒布新措施的國家要接受,并進行修改。因此,當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擬對我國采取重大貿易技術措施時,我們應認真分析其是否合理,是否遵守WT0/TBT有關協議的要求,對其通報的內容及時組織有關行業和企業進行研究,充分闡述我們的修改意見,提高國內企業維護合法權益的意識。一旦發現有些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壁壘措施,隨意把我國視為歧視的靶子,不能坐以待斃,任人宰割。喪失時機,要充分利用WT0/TBT關于組織機構、磋商和爭端解決的條款,進行磋商和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