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幾年反規避成為阻擊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又一鋒利武器。中國企業由于由于不了解“游戲規則”,加之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因素導致損失慘重。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遭遇反規避的特點及發展態勢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中國企業順利的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反規避 困境 求解
經過近年反傾銷的殘酷洗禮后,幸存的中國企業又遇到了進入國際市場的又一阻擊武器——反規避,這對本已被反傾銷折磨得水深火熱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避免反規避行為對我國產生的不利影響,研究規避、反規避,借鑒歐美反規避措施立法經驗,彌補我國立法的不足并找出根本的應對之策無疑是入世后中國面臨的又一緊迫的課題。
一、中國企業遭遇反規避的特點及態勢分析
所謂規避是指一國出口的商品被另一進口國征收反傾銷關稅的情況下,出口商通過各種形式、手段來減少或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的行為。就目前國際貿易的實踐來看,出口商規避反傾銷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進口國境內組裝、 第三國境內組裝、產品的輕度改變、產品的后期開發。反規避措施是指進口國為了防止出口商對被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涉訴產品采用各種方法逃避反傾銷制裁,而向有規避行為的出口商征收反規避稅。它是反傾銷措施的延伸和擴展,目的在于為國內產業提供相對快速和有效的救濟措施,確保應被征收反傾銷稅的進口產品確實被征收了反傾銷稅,抵消傾銷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害。
我國至今共遭遇19起反規避調查,從這些案件的基本情況分析呈現出如下特點:
1.對華反規避調查數量逐年增加
1995年~2003年,國外對中國反規避調查相對穩定在1至2起;2004年增至6起,2005年發生了5起,2006年4起。雖然2007年僅有1起,但由于我國連續10年成為世界遭受反傾銷調查和措施最多的國家,且案件數目遠高于其他國家,如2001年~2005年分別為53、51、52、49和57起,且被執行率極高,2004年~2005年分別為88%~70%,作為反傾銷的后手拳,反規避案件的增加將是必然趨勢。
2.涉案國家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但有向其他國家擴散的趨勢
19起案件中,歐盟14起,美國3起,阿根廷1起,土耳其1起,案件以歐盟發起最多,占總案件的73.7%。美國自2005年2月開始首次就中國石蠟蠟燭展開反規避調查后,目前已增至3起,占15.8%。土耳其于2006年首次對自中國進口的鋼絲繩及鋼纜啟動反規避調查。由于反規避與反傾銷一樣都有一定的示范性,我們不難預測如果我們對于反規避調查沒有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調查國別的區域將會擴展到更多的國家。
3.反規避調查最終征稅的成功率高
相比其他貿易壁壘,反規避調查的取證比較容易,審查程序較為簡單,只要通過海關取得企業的出口數據,就可以采取相關措施。所以一旦被調查,大多以成功征稅結案。如在19起案件中,有17起已經結案,15起征收了反傾銷稅,反規避調查最終征稅的成功率高達78.9%,遠遠高于提起反傾銷調查時征收反傾銷稅的成功率。
4.反規避殺傷力凸顯,我國企業損失慘重
由于我國企業不了解指控國的相關法律,一旦遭遇調查往往以征稅結案,再加上涉案行業及企業數量眾多,因此成為全球反規避調查最大的受害國。如截止到2004年歐盟對全球12個國家(地區)發起反規避調查28起,對中國大陸14起,占到50%。在歐盟對華發起的14起反規避案件中,有6起是2004年立案,在這6起案件中,結案的5起案件中有4起以從價稅或從量稅的方式結案。而且從征收稅率的特點來看,反規避調查征收的稅率一般按反傾銷確定的最高稅率計算。因此,反規避調查往往具有較大的殺傷力。如在2006年美國訴中國的石蠟蠟燭的“后期開發產品”的反規避案中,最終導致中國108家企業16億元人民幣的石蠟蠟燭產品出口嚴重受堵,而且將有百分之六十的中國蠟燭企業不得不關閉。
但由于我國企業對反規避規則還不熟悉,被訴企業群體意識薄弱,應訴積極性不高,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仍未獲得多數國家的認可以及行業協會的職能未能充分發揮等原因導致反規避措施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我國出口貿易以及國際投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認真分析、多方合作、積極應對是當前我們面臨的緊迫問題。
二、雙管齊下積極應對反規避調查
1.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為企業保駕護航
(1)資助科研活動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通過分析歐盟和美國的反規避立法我們不難發現應對反規避不僅僅是品種結構多樣化或地區結構多樣化的問題,根本解決出路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升級,更新產品結構。但由于技術研發風險大,成本大而往往為一家企業難以承受,那么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積極發揮作用。可以通過組織、協調、直接資助科研活動等來幫助企業實現產品結構的調整。
(2)增強我國反傾銷及反規避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我國的反傾銷制度
我國在反傾銷立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反傾銷法規抽象、含糊,缺乏可操作性,對反規避、司法審議等問題沒有明確規定,有些規定尚未與國際規則完全接軌等,這些問題一時不能解決企業在傾銷與反傾銷、規避與反規避的應對方面就會無法可依、無章可循、長期受制。因此,盡快構建包括反規避制度在內的完整的反傾銷立法制度是政府立法工作的當務之急。
針對反規避的立法工作,我們認為:
①充分借鑒歐盟和美國立法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產業已經面臨的反規避的特點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規避法律制度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
②對規避行為的定義、規避行為的構成要件、反規避調查機關的主體資格和職權、調查機關的調查程序和方法、對規避行為采取的制裁措施等都應有明確且可操作性的規定。
③另外,在國際上,我國政府應積極促成國際間反規避協議的達成。
(3)規范我國原產地規則,防止出口企業被列入第三國規避范圍
與美、歐國家相比,我國關于原產地規則在反規避實施中的運用的立法相當籠統,這很容易導致當國外出口商通過在我國投資等形式對歐盟的反傾銷進行規避,而被歐盟的反規避條款制裁時,根據“產地規則”則往往會把真正中國制造的產品也囊括在內,從而對我國國內企業的出口造成連帶性傷害。所以應借鑒美、歐的作法,采取特殊的原產地規則,確定“只有非常實質性的加工”才能賦予產品原產地資格,以提高立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防止變相傾銷給我國的民族產業帶來巨大不利。
2.出口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是根本解決之道
在反規避應對方面遵守游戲規則固然重要,但出口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才是解決該類問題的根本。
(1)強化管理,科學定價
產品的價格是反傾銷、反規避的源頭,因此要強化企業管理,保證企業定價機制透明化、市場化和規范化。
①透明化。反規避調查要求企業能夠提供從原材料的供應到銷售各個環節的原始資料和數據,以便核查。這就要求企業強化財務管理核算,精確、客觀積累相關財務資料,能以客觀透明、不可辯駁的業務成本資料應對任何調查,做到“成本精確,定價有據,環節透明。”
②市場化。參考目標國和國內市場一般利潤水平和價格水平建立市場化的價格形成和調整機制。加強和國內外同行企業、行業協會以及經銷商、代理商的溝通,以科學的一線市場數據作為定價決策的依據,并能隨市場變化而隨時動態調整。要做到“成本精確化,利潤合理化,價格市場化”。
③規范化。圍繞價格這一根源,通過管理改良,規范價格形成和調整過程中一系列因素,使之既符合企業自身特征,又符合國際操作慣例要求。在成本分類、成本核算、利潤核算、信息來源、定價規程、調整手段等方面下功夫,做到成本和價格核算中“信息規范化,核算規范化,流程規范化,手段規范化。”
(2)實現產品創新,實施產品差異化策略
根據歐美反規避法,如果通過改進產品使得產品的物理特性、消費者效用、最終用途、貿易渠道、宣傳廣告等方面和被指控的產品不同,或者提供了一種以上不同于原被裁定傾銷的產品的主要功能,都可使其不在反規避指控的范圍之內。因此,企業應積極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技術含量,實施出口產品差異化策略,避免遭受反規避調查。在實施出口產品差異化策略時應注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發揮自身特色,在國際市場培養和創造企業全新的競爭優勢,這才是“規避”反傾銷的長遠之計。
(3)吃透相關國家反規避法則,合理回避
企業到進口國直接建廠,是繞開反傾銷壁壘、進入反傾銷發起國市場的有效措施,但是要用得巧妙、合法。以歐盟反規避標準為例,歐盟對規避的判定標準采用的是“60%規則”和“25%規則”。因此,中國出口商應該積極運用這些例外條款,科學地控制在第三國加工組裝產品,所使用的我國相關零部件在組裝產品總成本中的比例,盡量不超過60%。
參考文獻:
[1]孫敬水:歐美反規避措施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4,(4)
[2]武長海:應對國際貿易壁壘中國需要反規避法[J].經濟與法,2005,(33)
[3]李健:國際反規避措施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論壇,200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