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配送中心作為專業物流設施,在小城鎮的規劃中,可以成為一個功能設施,服務于城鎮經濟。本文從物流需求角度出發探討了小城鎮配送中心的建設。
[關鍵詞] 小城鎮 物流基礎設施 配送中心
小城鎮的發展戰略中,無論是“以工興鎮”,“以農興鎮”,“以商興鎮”還是“以服務興鎮”, 都有大量物品流進流出,其流通圍繞效率問題展開。尤其是當小城鎮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后,會對物流(流通)服務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市場分工的細化和企業物流量的增加,點與點之間需要共享快速到位的流通渠道;商品流通出現少批量、多批次的特征,要求備貨快速、及時;價值鏈延長,生產后置,流通末端環節的再加工增多;原先的物流設施諸如中轉站、貨運站,因單一的集散、配裝功能已不能滿足流通要求,需要更有效地處理商品分流信息。
人們普遍認為,配送中心的定位是生產或銷售企業根據自身的戰略定位和物流發展需求,為企業的核心產品提供物流配送服務的設施支持。它作為專業物流設施,定位清晰,服務企業,經營性強。然而,配送中心在小城鎮的規劃中,逐漸成為一個功能設施,服務于城鎮經濟,滿足變化的物流需求。
一、配送中心的功能
配送中心的功能有兩層含義:配送中心本身功能和它在整個物流系統中的功能。配送中心本身具有集散、分類、儲存保管、揀選、流通加工、信息等功能,能完成裝卸搬運、訂單處理、分揀配送等多項物流作業,能將整批貨按訂單多批處理(如圖1(a));在物流系統中,由于配送中心處于商品流通通路的末端,其運作模式圍繞及時配送展開,負責點到點的物流配送服務,可以滿足多品種、多批次、少批量的商品分銷需求,在分銷末端滿足多樣化需求(如圖1(b))。
二、依據物流需求對小城鎮進行分類
目前我國有五萬多個小城鎮,各個小城鎮的發展特征、區位優勢、產業結構、資源人口,經濟現狀都不盡相同,實際情況千差萬別。但是,從物流需求的角度來看,相似發展模式的小城鎮有著相似的物資流通實體特征,物流需求呈現相似性。下面根據物流需求特性對小城鎮的發展類型進行劃分,將得出小城鎮的六種類型:
城市輻射型小城鎮:處于大中城市郊區,利用城市的擴散效應,面向城市主動接受城市的經濟、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輻射,服務于城市,圍繞城市需要發展特色的支柱產業,形成與城市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小城鎮。
工業主導型小城鎮:依托工業形成的小城鎮,就業人口中工業人口比重大,一種 “工業基地型”,依托國家布點的大型工業企業(電廠、水電站等)形成的;另一種“資源開發型”,利用當地礦產資源吸納人口和相關服務業集聚形成。
農工型小城鎮: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多為商品糧、經濟作物、禽畜等生產基地,一種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或靠近大、中城市,或發展重要的特色農產品;另一種“傳統技術開發型”,以當地名土特產為依托興辦的食品加工或日用工業品加工。
商貿流通型小城鎮:借助原有的區位、資源、市場優勢,發展商業、服務業和加工業,以貿易帶動而得到發展的小城鎮。在國內最常見的是江浙一帶的“專業市場帶動型”小城鎮。
交通樞紐型小城鎮:處于水陸交通要道和省、市、縣交界邊境,利用其“黃金陸道”、“黃金水道”等交通區位優勢依線建城,依線興鎮發展起來的小城鎮。
口岸型小城鎮:靠內河碼頭及邊境口岸貿易發展起來的小城鎮。以發展對外商品流通為主,承擔國際物流功能,外貿服務業、物流服務業以及兩頭在外的加工制造企業聚集于此。
三、提出七種小城鎮配送中心建設類型
通過對小城鎮進行分類后,相似物流需求引出七類配送中心建設類型。
1.批發市場大件商品共同配送中心。在各類小城鎮中,批發市場成為商品流通的主要途徑,很多小城鎮也是采用“以市興鎮”的發展戰略。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一直呈上升趨勢,對鋼材等大件商品需求旺盛。顧客在批發市場交易雖快捷但商品到位困難,影響顧客采購效率,影響商品的市場范圍。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專門針對這一需求而建設,它內設于批發市場,門店集中精力于產品交易、展示,將交易之后的物流服務交給配送中心,實現了商物分流。配送中心負責接收貨,分類儲存,存貨信息反饋業主;接到出貨單后,揀選按去向配載進行共同配送,同一顧客在不同的門店訂購的貨物可以同時到達。這樣的細化分工和專業化作業,不僅提高經濟效益,而且促使批發市場的店鋪資源整合,同時,配送規模的擴大進一步降低配送中心的成本。這是典型的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擴大市場范圍的方法。例如華南鋼鐵。
2.專業市場間配送中心。市場細分,專業市場群聚分布,常見于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市場與外界的商品交易量大,同時各專業市場間的貨運量也是非常可觀,尤其是協作加工的小市場之間。據統計,商品流通時間的95%是處于儲存或運輸狀態,集中庫存加強管理或減少運輸次數都可以加快商品流通。建立專業市場間配送中心將貨物先集中后分流,各上游專業市場的商品加工后先集中到配送中心,當下游專業市場需求時,配送中心還可進行簡單的流通加工,產品按時按量送達,同時,車輛返程時可將下游專業市場的商品帶回配送中心,等待配送任務。各專業市場之間相互協作,使配送中心可以合理分配運力;市場內產品的配套性好,配送中心進行規模經營,使其存儲容量和運力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同時,各專業市場加強了信息溝通,鞏固了上下游間的合作關系;及時配送,提高了物流服務水平,增強整個市場內部的綜合供應能力。
3.農產品及農資配送中心。農產品及農資配送中心,以一個綜合設施連接兩種物資、兩個方向的流通,車輛單程運送農產品,返程運送農用物資,雙邊載貨,提高了運輸效率;另外,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設施延長農產品的價值鏈,幫助提升農產品出價值;再者,農產品的匯集必然形成信息匯集,便于價格形成,連接生產、供應和銷售環節,雙向反饋機制,指導農民制定生產計劃。這一模式對于大中城市周邊以農業為主的小城鎮以及非大中城市周邊但重點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農產品加工基地和批發中心的小城鎮發展很有借鑒意義。
4.超市配送中心。服務于超市的配送中心依靠其獨有的區位優勢而建,既毗鄰大、中城市,又靠近交通要塞,處于城鄉商品互通的必經之路。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內用地日漸緊張,城市功能向外輻射,消費群分散,交通壓力增加,連鎖經營興起,都催生了城市外圍配送中心的建設。在交通要塞、商品輸入口建設配送中心,提前分流貨物,既促進商品的合理分銷,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又緩解市內的交通壓力。
5.工業區生活資料配送中心。由于我國曾長期奉行“備戰備荒”的經濟發展戰略,出于戰備的考慮,很多工業基地轉到西南等內地區域,呈現出“山、散、線”的工業布局;還有一些工業是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本身的地理位置不優越,商品經濟也不發達。因此他們的綜合經濟發展很可能受地理交通障礙影響,造成工業區“生產能力>消費能力”的現象,經濟不能充分發展,帶動作用有限。建立工業區生活資料配送中心,大批貨運入工業區,再進行分裝配送,使商品達到工業區的各個角落,既有效合理地組織了物流活動,又準確反映了商品的消費情況,便于合理利用運力。這類配送中心加強了工業區內外聯系,更重要的是繁榮內部商品經濟,平衡供應和消費能力。
6.土特產批發配送中心。農民“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影響了土特產的銷售范圍,缺乏產品的深加工能力,銷售渠道的不暢通進一步影響土特產的流出。土特產批發配送中心作為發展特色經濟的典型物流設施建設,將土特產加工地搬到流通主渠道處,根據訂單進行流通加工,在產出成品時就已經明確了去向,便可往直銷中心直接供貨,這樣便于控制土產品的發售渠道,以保證特產質量,進行品牌建設。
7.本地支線配送中心。本地支線配送中心靠鄰原先的貨物中轉站而建,這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簡單的中轉功能已不能滿足商品分銷的要求,有一部分貨物要求加工或加急配送,就需要建立有相應功能的物流設施;另一方面,大部分交通樞紐本身處于大中型城市中,具有交通樞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很少,小城鎮不承擔主干路線貨物流通任務,完全可以搭建與主干道相連的通路,營造支線的流通渠道,以從事主干線旁的本地支線配送服務。
綜合上面的分析,將城鎮發展與配送中心匹配,可以得出不同類型的小城鎮擬建設不同類型的配送中心作為城鎮發展配送中心的參考:
四、結論
將小城鎮按物流需求進行分類,結合實踐探討了可應用于小城鎮建設的七種配送中心的建設類型。將配送中心作為物流系統的一個功能節點,同時又作為小城鎮物流設施規劃里功能設計單元。初步探討的建設類型都有待于在實踐中檢驗,完善,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青云著: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石憶邵著:市場、企業與城鎮協同發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