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企業集團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然而,集團企業為適應變化的經濟環境而進行的變革推動了企業集團由封閉向開放的轉變,這一轉變成功地避免了企業集團模式的瓦解,使其繼續在世界經濟中保持著活力。
[關鍵詞] 企業集團 主銀行 綜合商社 相互持股 合并重組
一、企業集團模式概述與危機
戰后,在日本的經濟領域中形成了一種與歐美截然不同的企業運行模式,即所謂的企業集團模式。在企業集團框架內,囊括了金融機構、綜合商社和各類實業企業,它們以相互持股的方式相互依賴,進而通過集團整體效能的最大化以實現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以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勸銀、三和為代表的六大企業集團成為戰后日本經濟崛起的支柱力量。日本絕大多數知名企業是企業集團麾下的成員,即便是那些獨立的大企業也往往與企業集團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然而,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這種曾經繁榮一時的模式陷入了危機之中。最大的沖擊來自于六大企業集團各自主銀行的合并重組。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不再拘于集團間的鴻溝,大膽的展開了跨集團的全面重組,最終形成的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已經完全打破了原有的主銀行體系,使企業間的主銀行關系變得日益模糊。同時,居于企業集團另一核心的綜合商社,因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而展開了或局部或全面的合并重組。第三重打擊則來自于各集團內部的大量實業企業,尋求集團外部甚至日本外部的合作者對其已不再是什么禁忌。如1998年,芙蓉集團的佳能、第一勸銀的五十鈴汽車,外國股東比重已達40.1%和42.8% ,這一事實充分表明外部勢力已開始向集團內的相互持股關系發起挑戰。
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伴隨著由于拋售股票而導致的企業集團內相互持股關系的弱化,似乎預示著“法人資本主義” 已經走到盡頭,日本的企業集團模式行將瓦解,一時之間所謂“企業集團解體論”的論調甚囂塵上。企業集團模式似乎已被種種“事實”完全否定,它似乎成了不再為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所接受的模式。然而,真的能以幾種經濟現象的疊加來完全否定一種曾為日本經濟騰飛做出巨大貢獻的模式嗎?筆者認為僅憑表面經濟現象而徹底否定企業集團在日本當今經濟體系存在的合理性,顯然有些失之偏頗。
二、對“企業集團解體論”觀點的分析
日本學者橋本壽朗曾指出,“日本經濟的主體是日本企業,日本經濟的發展是以日本企業的發展為動力的。” 企業集團并不是一個法人實體,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利益集團,是各類企業基于共同利益而結成的中間組織,利益的趨同性才是集團模式得以維系的基礎。可見,日本企業才是決定企業集團模式最終命運的力量。研究日本企業集團模式應當以日本企業的發展為主線,歷史的動態的看待日本企業集團,才能對這一模式的未來做出準確定位。
“企業集團解體論”的支持者往往存在著以下傾向:
1.集團內長期存續的主銀行關系的弱化意味著企業集團模式的衰落。
通過主銀行關系形成的歷史過程可以發現,基于主銀行體系的銀企交易關系形成于戰后日本直接金融市場長期不景氣,需要大量資金擴張的日本企業轉而依靠間接金融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在這一體系下最為本質的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關系。但隨著日本企業的壯大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企業自身由封閉轉向開放,體系內外的資金供給條件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資金短缺時代已經過去。企業融資渠道的多元化不可避免的沖擊著曾經興盛一時的主銀行體系。主銀行關系的弱化代表了銀行金融資本地位的下降,企業集團模式正在由銀行主導的時代向多企業共同主導的多元時代挺進。而主銀行則抓住金融控股禁令解除的契機,以重組合并的形式積極構建多元化金融集團,在側面上也反映了銀行希望通過自身經營的多元化以維系與企業的關系,進而繼續在集團中保持優勢地位的現象。這說明主銀行的變革保持了集團內銀企關系的平衡,抑制了集團模式的衰落。
2.產業結構升級使信息產業成為21世紀的主導產業,而企業集團缺乏對未來核心產業的控制,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集團模式的僵化
這一觀點顯然忽視了企業集團應對歷次產業升級吸納新興產業的能力。如今已是世界電子工業巨頭的索尼和日本第三大汽車制造商的本田技研在20世紀50代末尚未出名時,都曾制定過超出固定資產10倍的投資計劃,在實施受阻時,兩家企業的主銀行 提供了超出借款額50%的資金,在資金供給奇缺的時代,如果沒有來自集團內部的資金支持,索尼和本田技研顯然難以成為當時這些日本新興產業的佼佼者。由此可見,企業集團從不吝嗇于向有潛力的高風險新興產業提供支持,它一直在積極吸納新興產業以保持自身的活力。由于信息產業具有高風險與高技術的特性,這使企業集團在加速自身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具備絕佳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組合。因此,所謂產業升級帶來的企業集團危機并不符合日本經濟的歷史與現實。
3.集團成員的跨集團重組預示著由法人相互持股而結成的外部藩籬已經不復存在,集團模式將在企業的全面重組中歸于瓦解
事實上,企業的跨集團重組決不是無原則的任意組合,透過企業的合并重組,可以發現這一過程實質上是企業集團通過全面整合以適應經濟全球化條件的變革過程。此類合并重組與諸企業集團的歷史聯系與現實實力存在著極大的關聯。如2002年櫻花銀行與住友銀行合并為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三井集團與住友集團間的相互靠攏。兩大集團同為戰前財閥系,總體實力相當,而三井集團偏重于商業資本的運營,產業力量明顯不足,住友集團雖在產業領域有較強實力,但受到住友家族家訓的影響,使集團在流通領域的實力相對薄弱,如直到戰后才成立的住友商社,是各企業集團中最為年輕的綜合商社。三井與住友的跨集團整合,實現了雙方的優勢互補,使集團實力得到極大增強。而以金融資本相聯結的后起三大集團,由于聯結關系并不緊密,實力強大的芙蓉和第一勸銀選擇了相互靠攏,而實力最為弱小的三和則以UFJ金融集團與三菱東京金融集團的合并向三菱靠攏,目前這種由“六大集團”向“三大集團”轉變的過程尚在進行之中。
三、企業集團內各元素變革對集團的影響
1.多元化金融集團的混業經營為與集團內企業的全面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金融機構的大規模重組,并不只是簡單的規模擴大和實力的增強,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帶來的混業經營,原有的主銀行由單純的信貸業務一躍成為集銀行、證券、信托、保險于一體的全能性金融機構。傳統的主銀行體系雖具備多種功能,但都只是單一資金供給體系的衍生物,當資金供給不再短缺時,主銀行尋求某種形式的變革以繼續保持與企業的關系。多元化金融集團的形成為銀行提供了在分業經營體系下所不可能具備的全新功能,對金融領域的全面滲透不但遏止了因主銀行體系的弱化而導致的銀企關系日益疏遠,而且為集團內銀企間全方位的服務性雙向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渠道。
2.綜合商社由貿易中介向投資事業企業的轉化為聯結集團成員提供了新的支持
綜合商社一直在集團內的企業間發揮著組織協調職能。隨著綜合商社自身經營定位的變革,傳統的貿易中介職能亦將服從于其在全球的FDI。然而產業領域的經營決非商社的專長,如果沒有集團內諸多實業企業的參與,商社不可能僅憑其高效的流通網絡實現投資利益,同時實業企業也存在利用商社渠道壓縮流通成本和分攤風險的激勵。商社向貿易投資型復合企業的轉化,恰恰為集團成員間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可能。
3.集團內企業與外部的合作為集團資源的進一步優化提供了動力
集團內實業企業與外部協作的加強并沒有否定企業集團存在的意義,相反,這正是集團成員充分利用外部資源,以充實集團內部力量的表現。由于企業集團在全球的影響力,使其可以以合作的形式實現對全球資源的共享,這一傾向在20世紀六七年代各集團的汽車企業中就已明顯表現出來。經濟全球化加快了集團企業的外部合作進程,并使合作領域日益擴展。當外部資源進入集團內部時,企業間往往通過在協作中產生的外溢效應以實現集團內企業對外部資源的共享,這一過程無疑增強了企業集團的對外競爭力。
四、對日本企業集團變革的評價
企業集團模式并不是一個絕對封閉的實體,在它形成之初就存在著潛在的開放性因素,這就給企業集團為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經濟全球化使資源流動性大大加強,企業集團以自身企業的變革使集團內潛在的開放性因素被激發,從而實現企業集團與全球資源的對接,最終以集團的全面變革而繼續保持在世界經濟中的活力。這種集團的變革從本質上反映了日本企業由“以日本為立足點看世界”到“以世界為立足點看世界”的企業觀的變化。
參考文獻:
[1]王鍵:日本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張季風.掙脫蕭條1990年~2006年的日本經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日)奧村宏:日本六大企業集團[M].金明善譯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4](日)橋本壽郎:長谷川信,宮島英昭[M].現代日本經濟[M].戴曉芙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