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綠色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作為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是迎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而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為此,本文在分析保定市發展綠色農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構建保定市綠色農業體系。
[關鍵詞] 保定市 綠色農業 對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綠色消費越來越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歷史發展潮流的需要和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綠色農業可以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將農業生態環境的潛力轉化為農業經濟效益,實現第一產業高效、持續、協調發展,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數量型農業向優質高效農業轉變的根本途徑。
一、保定市綠色農業發展現狀
1.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廣農產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面積125.7萬畝,無公害環評面積累計達210.38萬畝,通過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50個,89家企業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企業,5家企業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通過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51個(其中綠色食品2個,河北新天香乳業公司和定州黃家葡萄酒莊公司各一個產品)。全市果品面積252萬畝均通過環境評價,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果品面積85萬畝。全市畜牧業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地認定的企業達到122家,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的企業6家。
2.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全市兩個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和16個縣級檢測站全部投入運行,基本形成了全市農產品質量監測網絡。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日趨規范,定州市按照《北京市蔬菜安全衛生要求》出臺了《無公害蔬菜產地編碼管理辦法》, 對生產實行一戶一碼、微機管理。該市的蔬菜通過檢驗都達到無公害標準,30%左右的蔬菜達到綠色標準。安國市與中國藥用植物研究所等3家科研單位協作,建立了科技示范園13個,發展GAP標準化種植5萬畝,提升了中藥材品質。
3.農業龍頭企業具有一定規模。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龍頭企業達140家,農產品加工比重達到25%;注冊優質農產品商標100多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37.3%;全市擁有各類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1592個,其農產品販銷量占全市銷售總量的70%以上。農業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建立各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98個,其中市級園區35個,帶動生產基地53.3萬畝,向社會提供優質種苗2800萬株,科技園區已經成新技術輻射推廣的源頭。各類農產品交易市場達714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32個,保定市工農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定州市蔬菜批發市場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定點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
二、存在問題
1.綠色農業的產業化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保定市綠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一是規范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生產技術和監管措施到位不好、標準化水平較低;二是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縣域間、產業間發展不夠均衡,總體實力不強,產業帶動能力較差;三是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不夠發達,龍頭企業和基地以及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單一、銜接不緊密;四是農產品營銷缺乏策略、手段和現代化的營銷理念,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缺乏知名企業、知名產品和知名品牌。
2.綠色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的保障和前提條件。我市現有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相對滯后性與綠色農業產業成長存在明顯的不適應性,制約了綠色農業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滯后性主要表現在:管理機制分割、管理脫節;農村經濟服務組織建設嚴重滯后;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生產、科研、教育和推廣環節相互分割、脫節。
3.綠色農業的發展不平衡。部分縣區對發展綠色農業產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在實際工作中,缺乏有效宣傳,缺乏發展思路,缺乏整體規劃,缺乏推動措施,有的縣在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方面還是空白。
4.綠色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不足。綠色農業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從育種、栽培、加工、倉儲到運銷等各個環節要求嚴,成本高,僅靠農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夠的,而且綠色食品生產各個環節的加工也需要先進的工藝和設備。即使是一些龍頭企業,也因資金不足,技術改造無法進行,嚴重影響了綠色食品的加工,顯現出資金的嚴重不足。政府也單純地認為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民的事,不需要政府的支持,在資金投入、政策傾斜等方面都顯得力度不夠。
三、構建綠色農業體系的對策
1.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綠色農業基地建設。搞好基地建設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前提,實施標準化是發展綠色農業的基本手段。在推進農業標準化過程中,要著力抓好生產基地建設,把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農場)、建設科技示范場、優糧工程基地等,與發展綠色農業結合起來。要按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規劃和農業標準化發展區域布局要求,以產地(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為依托,加快建設一批有規模、有影響、有品牌、有效益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基地建設帶動周邊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并通過基地建設,把全程質量管理、產業化、品牌化等現代工業理念引入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和產業帶建設,提高效益和水平。
2.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也是綠色農業和綠色農產品發展的主導力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是加快綠色農業產業成長發展進程和推進品牌戰略的重要途徑。為此,要通過改制強“龍頭”,利用政策扶“龍頭”,經過招商引“龍頭”,緊盯市場育“龍頭”等多管齊下的措施,培育綠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要采取措施盡量做大做強現有市縣級重點龍頭企業,力爭有更多的企業達到中、省重點龍頭企業標準。要鼓勵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組建自己的研發機構,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鼓勵龍頭企業積極通過新建、改擴建等途徑加大技改力度,引進和應用先進的農產品加工工藝設備,增加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大力開展管理質量和產品安全質量認證,創建知名企業、知名品牌,全方位、深層次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認證標志為紐帶、龍頭企業為主體、基地建設為依托、農戶參與為基礎”的產業一體化經營體系,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建設共同發展。通過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逐步建立農業生產、食品加工業和其它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綠色農業與綠色農產品產業體系。
3.加快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一是建立具有權威的、為農業提供綜合服務功能的農業主管部門通過建立一個權威的、職能統一的農業主管部門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服務效率,促進綠色農業產業發展。二是健全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做到市、縣區有信息中心,基地、龍頭企業、批發市場有信息站,種養大戶有網頁,實現互聯互通,以為綠色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消費者和管理者提供及時、準確、可靠的信息服務。三是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大以果、菜、藥、畜和糧油等綠色農業主導產業為主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力度。同時建設好綠色運輸通道,促進農產品流通。四是強化綠色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以創新技術服務人才的管理運用體制為突破口,探索科學有效的技術服務模式,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引導科技人員優化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充實新知識、新技 術,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五是促進農業行業中介組織的發展。通過建立并完善地方性的綠色農產品行業協會,將分散經營的各個企業組織起來,增強市場競爭力。
4.推動農村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對發展綠色農業的貢獻率。提高綠色農產品檔次關鍵在科技。一是深化農業科研、技術推廣機構的改革,采取激勵機制,推動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為農服務。二是推廣先進技術。要加強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聯合與協作,攀親結友,嫁接聯姻,大力引進開發符合綠色農產品要求的高產、優質、高效的新品種和先進適用的栽培技術、養殖技術、加工技術、保鮮技術;同時要搞好試驗示范推廣,開展技術指導,為發展綠色農產品提供技術支撐。三是持之以恒地抓好農民培訓工作,將科普培訓、綠色農業技術培訓、轉移就業培訓結合起來,整體推進,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業技術水平和轉移就業能力。四是大力建設綠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園,扶持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戶和科技帶頭人,充分發揮科技應用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5.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從事綠色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一是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落實中央有關政策,提高農民從事綠色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二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全市糧食安全,使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無后顧之憂。三是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辦法,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四是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農業信貸投放,增加農戶貸款,整頓規范農村信用秩序,引導規范民間信貸。加強對綠色農業的信貸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宏偉周旗:我國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5,(3)
[2]陳來生霍學喜: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途徑和體系建設探討—以青海門源盆地為例[J].開發研究 2006(4)
[3]許筱蕾:論我國綠色農業體系的構建[J].蘭州學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