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開發區的發展已經走過了二十年多的歷程,各類開發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器。本文分析了我國主要開發區的發展現狀,探討了今后開發區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開發區 發展 現狀 趨勢
中國開發區的發展已經走過了二十年多的歷程。早期各開發區經濟功能比較單一,目前則呈現出產業高級化、功能綜合化等特點。伴隨著跨國公司投資的增多,國際研發機構和高新科技產業的進駐,各類開發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器。
一、我國開發區的發展現狀
1.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勢頭普遍良好。2006年中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共實現GDP10137億元,工業增加值7414億元,工業總產值30219億元,稅收收入1570億元,出口1492億美元,進口1339億美元,主要經濟指標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截至2006年末,國家級開發區共有外商投資企業22091家,實際吸收外資約147億美元,占全國的23%。國家級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已成為現代制造業集中,產業集聚效應突出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截至2006年末,國家級開發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322家,實現工業產值14294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7.3%,同比增長31.6%。
2.東部沿海地區各省開發區發展較快,形式多樣。以浦東、天津、廣州、蘇州、無錫等地為代表的一批開發區科技創新載體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研發機構建設和引進的力度空前,科技研發的投入進一步增加。工業園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疊加保稅物流功能試點相繼獲得國務院批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比如,蘇州工業園區組建了中新創投擔保有限公司,蘇州高新區加快建設蘇州科技城等一批創新載體。目前江蘇全省已封關運作的8個出口加工區實現進出口總額405.88億美元,其中出口237.55億美元,占全國出口加工區的40%左右。另外,為緩解資源環境的緊約束,各類開發區開始注重提高引進項目的投資強度、產出效益、環保標準,努力降低資源消耗。
3.中西部各省開發區特色分呈,發展加速但問題較多。中部一些發展較好的開發區一是有良好的環境,二是有鮮明的產業特色,三是出現技術創新的強勁推動。比如,武漢東湖高新區,從2000年“光谷”概念的提出,到如今形成一個龐大激光產業群,目前已集聚企業80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00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75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8家,超過30億元的企業2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食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并被商務部和日本日中投資促進機構確定為“日本中小企業工業園”布點開發區之一。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四大支柱產業。2000年正式加入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成為全權會員。
但從總體上看,目前中西部地區一些開發區規模較小,發展水平也有限。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層次以初級制造業為主,自主創新的能力還不強;受國家土地政策限制和稅收政策變動等的影響,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的難度加大,經濟增長對傳統要素比如勞動力、能源等投入的依賴過大;部分新批開發區起步較遲,建設發展水平不高;少數化工園區環保問題較為突出等等。
二、我國開發區的發展趨勢
今后我國的開發區將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群、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目標,促進開發區優化整合,形成發展特色。進一步增強集聚、創新和產出功能。使開發區真正成為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區、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技術進步的先導區,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1.規劃科學化。各開發區都在努力提高開發區科學規劃水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建設的源頭上做起,提出開發區編制、修訂和完善“十一五”建設發展規劃的指導性意見,適時組織開發區規劃的評審工作,規范開發區的發展。
2.功能綜合化。從中國開發區的發展前景來看,由單一的經濟功能向多功能綜合型開發區轉變將是多數開發區的一種較優選擇和發展趨勢。一些省市把各自獨立的幾個開發區進行合并和功能重組,由單一的開發區發展模式逐步走向具有綜合功能的開發區發展模式。一方面強化功能創新,以出口加工區疊加保稅物流試點為契機,進行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的功能試點工作,具備條件的開發區積極申報出口加工區;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服務業進入開發區。建設若干特色鮮明、主體突出、功能完善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和配套服務,為區內企業特別是本土企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創造良好的條件。
3.產業集聚化。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值較高、產業關聯度較大、帶動作用強的龍頭項目。促進開發區圍繞重點產業加快推進企業集群,促進產業集聚。比如,江蘇就提出在沿滬寧線開發區建設若干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園區,沿江開發區建設若干汽車、船舶、醫藥等特色產業園區。蘇北開發區著力打造投資環境,進一步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的工作。
4.技術創新化。國家級開發區都在加快自主創新步伐,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建設國內一流水平的高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引進國外研究開發機構,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直接在開發區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加快發展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5.園區生態化。加強節能降耗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提高開發區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開發區。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建設具有循環經濟特色的新型生態工業園區。加快化工生產企業集中進區步伐。對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及綜合性開發區中的化工片區進行全面清理確認。通過綜合評價體系,鼓勵開發區進一步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部分開發區率先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和相處的綠色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