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闡述了產業價值路徑、產業進化路徑與產業結構路徑的理論內涵、內在關系,以及三者對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意義。文章也指出了,應從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出口需求和強化進口替代三個方面來調整和優化我國的產業發展路徑。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價值路徑 進化路徑 結構路徑 調整與優化
產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均表明,確定具備最優增長效果的產業結構調整路徑和方法,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
一、產業價值路徑
根據價值鏈分析的專業化、一體化和多元化趨勢,可以將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產業價值路徑形象地歸納為: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利潤優勢→福利優勢。
上述路徑中,前一種優勢是后一種優勢的基礎,并逐漸深化,深化過程也意味著價值的增殖與提升。
其中:
區域政府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區域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從歸納出的產業價值路徑可以看出,區域政府所希望達到的福利優勢上,最終要建立在區域產業的前三個優勢,特別是利潤優勢的基礎之上。
但區域產業的利潤優勢并非一個孤立的個體,是一時間(t)等綜合要素所決定的函數。至于這個優勢形成的速度和質量,則要取決于區域經濟系統的組織化學習能力(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在市場競爭中,利潤優勢表層下體現的是技術、成本、文化、營銷、管理、質量、速度、效率、規模和知識等多種“背景優勢”。
二、產業進化路徑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可以視作一個產業進化過程。我們知道,和特定企業與特定產品類似,任何一個特定產業都有其相應的生命周期。因之,一個區域要取得競爭優勢,就需要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主導產業。據此,才有可能持續擴大區域的利潤優勢和福利優勢。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路徑應為一個保持適度穩定的動態平衡的時間序列:第一主導產業→第二主導產業→第三主導產業→……→第N主導產業。
隨著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的提高,具有現實成本和競爭優勢的產業也要適時、適度地調整升級,以維持其利潤優勢的增長潛力,并反過來鎖定競爭優勢。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要有產品更新換代意識,即銷售一代、試制一代、研發一代、構思一代。這也說明了為什么企業的多元化戰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經營風險,原因就在于基于產品差異化的企業更容易在相應的主導產業進化序列上獲取競爭優勢,為后續發展提供動力。
三、產業結構路徑
產業結構在較長的時間段內會逐漸發生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區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一般地,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就會呈現出高次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等趨勢。[1]不同區域,演變進程也不同,無論長短,其產業結構路徑演變的趨勢卻是基本一致的,即:以第一主產業為主→以第二產業為主→以第三產業為主,最終發展成為成熟的市場經濟。
對于處于不同階段的區域,其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內容和方式自然存在差異。但其基本出發點是近似的:首先根據其產業發展現狀確定該區域所處的階段,然后圍繞各自階段對應的相應主導產業優勢來發展區域經濟。實踐證明,滯后或者超越階段性的區域主導產業優勢來發展區域經濟是不足取,甚至危險的。
四、當前我國產業發展路徑的戰略選擇
對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行之有效的戰略應該是一種復合戰略。這種復合戰略包括如下要點:一是通過多種途徑推動外向型產業的發展,這是促進和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二是積極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逐步推進出口產品的多樣化和出口結構的升級;三是著眼于加強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聯系,并為出口結構升級奠定基礎,需要有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方面一向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
但是,近年來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從而導致我國某些傳統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有所下降。加入WTO是保持和擴大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世界出口市場份額的最有效辦法。實踐也證明了,加入WTO后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歧視性政策將會減弱,國外市場環境將得到改善,我國企業能夠更自由地進行國際性生產和銷售,因而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獲得了快于以前的增長速度和幅度。
從長期目標看,擴大出口需求的根本措施應該是調整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結構,發揮我國機電工業相對發達的優勢,不斷提高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逐步推進出口結構的升級。根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出口結構升級通常需要經過以下步驟:最初主要利用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從事面向出口的加工組裝活動,進而承接發達國家制造商的零部件分包合同,然后根據合同和加工說明生產具有發達國家品牌的最終產品,最后進入到自行負責產品的開發、設計、制造和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當然,出口結構升級既有賴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競爭力的提高,也需要得到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的支持。
進口替代不僅是對一國靜態比較優勢的回應,也是一種繼續尋求動態比較優勢的過程。也就是說,進口替代不應只被看作是簡單意義上的貿易替代,而應被視為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發展利益的手段。從促進我國出口結構升級的角度看,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替代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我國制造業進入第二階段進口替代的條件也已經具備,具體表現在:第一,出口的不斷增長顯著地擴大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內市場:第二,資本嚴重匱乏的局面已經得到很大緩解;第三,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有了一定的積累。
在第二階段進口替代過程中存在著一種穩定的模式,也即最終產品的進口替代一般要領先于中間投入產品的進口替代。目前我國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最終產品的進口替代方面已經取得一定進展,未來的發展重點應該更多地放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中間投入產品的進口替代上。
參考文獻:
[1]胡川:從產業生命周期視角探究產業組織演進[J].商業時代,2006,(5):4-5
[2]盛世豪朱家良:產業結構演變模式與專業化競爭優勢—兼論粵蘇浙三省產業結構演變特點[J].浙江社會科學,2003(3):47-51,46
[3]朱英明:中國產業集群分析和“十一五”產業發展路徑選擇[J].生產力研究,2007(1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