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和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持續優化。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產業結構仍需調整,就業結構變動滯后于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較弱,這些都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比較勞動生產率 經濟增長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和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一產業增長相對緩慢,第二產業增長快速,第三產業突破以商貿、餐飲為主的單一發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險、研發、咨詢等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增長緩慢,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于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總體上看來我國產業結構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礎上不斷的優化。但是,無論從靜態還是動態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許多問題仍然存在。
一、產業結構仍需優化
到2007年底,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產值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8910億元,占GDP比重為11.7%;第二產業增加值121381億元,占GDP比重為49.2%;第三產業增加值96328億元,占GDP比重為39.1%。表明我國的國民經濟還比較過分地依賴農業,而服務業相當落后。在發達國家GDP構成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般不超過5%,第二產業一般不超過30%,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卻是最大的,一般為65%以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還不太合理,第二產業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產業占的比重偏小,產業結構仍有優化的空間。
第一產業由于生產技術管理方面沒有通過工業化而得到充分的改造, 因而在產業結構上和就業結構上存在物質技術基礎薄弱、農業生產率很低、農業占用勞動力很大等問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005年只有40.3%,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存在也導致了就業結構的調整受到限制。在就業結構中,有44.8%的勞動力集中在農業領域,所占比重過高,而服務業就業比重明顯偏低,只有31.4%, 表明我國的就業結構也很不合理。
這種狀況的直接后果就是,從產業產值結構上看我國已經是現代工業社會,而從就業結構上看我國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在經濟效益層面上就表現為傳統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大大低于以現代工業為代表的非農產業的勞動邊際生產力。2006年的相關數據表明,在傳統的農業部門以較大的勞動力份額(42.6%)創造出較小的產出份額(11.7%),而在以工業為代表的現代部門中較小的勞動力份額(25.2%)卻創造出較大的產出份額(48.9%)。
二、就業結構變動滯后于產業結構
相對于產業結構的變動而言,就業結構的調整較慢,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業而引發的低收入和低消費,成為制約工業與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結構性因素。從2000年到2006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從50.0∶22.5∶27.5變化到42.6∶25.2∶32.2,第一產業下降了7.4%,年均下降1%;第二產業上升了2.7%,年均上升0.39%;第三產業上升了4.7%,年均上升0.67%。盡管如此,就業結構仍然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動,2006年我國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為:11.7∶48.9∶39.4,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分別偏離產業結構 30.9、23.7、7.2。由于農業人口基數大,雖然目前為止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所占的總就業人員中的份額趨于下降,從業人員在這幾年內減少了3443萬,但其絕對量卻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在第一產業中由于就業人員過多已嚴重影響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一定數量的勞動力,不但不會影響第一產業的發展,相反會提高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國就業結構變動滯后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看:從靜態的角度看,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上的配置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吸納過多的勞動力,而二、三產業卻吸納勞動力不足;從勞動力配置的動態調整看,中國存在著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過慢的現象。
1.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下,過多勞動力滯留
2006年,一、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分別為0.275、1.940和1.224,同年,一、二、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構成分別為11.7∶48.9∶39.4,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分別只相當于工業和服務業的約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如果在以后的10年中,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提高到平均水平(比較勞動生產率為1),就意味著現有農業從業人員中的約十分之七,即23635萬人需要從農業中轉移出來,而且這還是一個靜態的數字。但與此同時,也就意味著可以再增加國民產出及相應的消費及投資需求。
2.第二產業:資本替代勞動
如果一個國家資本相對豐裕,資本價格較低,那么生產者傾向于使用勞動節約型的技術,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一個產業如果運用了勞動節約型的技術,發生了資本替代勞動,那么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必然會低于產業的增長率和資本投入的增長率。分析表明,中國目前第二產業正發生著這種變化。
我國2000年到2007年之間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和吸納勞動力的增長情況表明,7年間我國的第二產業產值增長幅度分別為:8.7%、8.9%、15.8%、18.4%、9.7%、26.3%和18.5%,增加值平均增長幅度為15.2%,而勞動就業平均年增長2.9%,其中2002年的就業人數負增長3.1%。產值的增幅要遠遠大于勞動就業的增長,顯示了我國第二產業不斷的資本深化過程。
第二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較高也是產生資本替代勞動的重要原因。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2000年~2003年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升,2004年開始有所下降,但總體勞動生產率都高于1.9,同期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最高僅為0.282,第三產業為1.469。2007年第二產業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2%,高于第三產業,也遠遠高于第一產業,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業化推動的,在工業增加值一定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與就業人數成反比。事實上,我國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是處于不斷的提高過程中,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年遞增都在20%左右。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在經濟增長速度一定的情況下對勞動的需求量減小。
3.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勞動生產率較低
過去的幾年,第三產業成為吸收就業的主要部門,由于其更多地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性以及進入壁壘較易可以更多地吸收就業人員,從業人員增加了4777萬。但是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快,發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勞動力的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從上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動趨勢,2001年較2000年上升了0.40,但從2002年開始逐步下降。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我國第三產業技術含量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低、產業附加值低是主要因素。
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中國的統計分析也表明,這些新興產業正是我國就業彈性大的產業。但是我國仍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一些基礎性第三產業和新興第三產業仍然發育不足。所以,我國目前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矛盾也是影響我國勞動就業的重要原因。
從總體上看來,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過多、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過少的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因此,實施擴大就業戰略必須加快就業結構的調整,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三產業。目前,二、三產業都有吸納就業的空間。并且,二、三產業在相互融合,通過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實現二者在互動中的共同發展。這是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改善就業結構”的內在要求。
三、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較弱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較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出就業彈性下降的趨勢。“九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6%,年均增加就業人數804萬人;2000年~2005年間GDP增長比率分別為:10.5%、9.7%、12.9%、17.7%和14.5%,年均增長13.1%;就業增長率則分別為:1.3%、0.9%、0.9%、1.0%和0.8%,年均增長0.98%,年均增加就業人數為788萬人,GDP年均增長較“九五”期間高出4.5%,年均增加的就業人數比“九五”時期少16萬人。2006年和2007年我國GDP的增長率分別達到14.4%和17.8%,經濟增長持續走高,而2006年我國總就業人數較2005年出現負增長的現象。
從就業彈性來看,“九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為0.13,到“十五”時期,平均就業彈性系數下降到0.11,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由“九五”時期的94萬人,減少到“十五”時期的80萬人。其中,2005年的就業彈性系數僅為0.08,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只有63萬人。目前我國總體就業彈性為0.1,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就業彈性為0.3~0.4。
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是經濟結構問題,中小企業,特別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因此,六中全會的《決定》中特別提出,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
從不同產業看,第一產業的平均就業彈性系數,由“九五”時期的0.16降為“十五”時期的-0.16,而第二、三產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仍較明顯:從“九五”到“十五”時期,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由0.05,提高到0.19;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由0.35,提高到0.37。
就業彈性的變化決定于經濟結構和勞動力成本等因素。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就業所需要的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成本構成就業的單位成本。如果經濟結構中的中小企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經濟所占比例較大,資本比例較低,就業成本相對就低,就業彈性就較高。因此,通過大力發展就業彈性高的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來吸納勞動力,便成為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的必然選擇。在我國近30年已保持年均9.7%的經濟增長率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新要求,提高就業彈性現實可行。因此,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在于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展二、三產業吸納就業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呂文倩胡雁雁:產業結構的就業比較分析.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3年第二期
[2]劉社建:就業結構與產業升級協調互動探討.社會科學,2005(6)
[3]陳大紅: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性研究.當代經濟,2007(15)
[4]吳云勇:我國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不同步探因.改革,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