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強制締約是為防止被強制方濫用其權利,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踐行契約正義。本文在分析強制締約含義的基礎上,剖析了強制締約正義之法理及其意思表示和強制的合理的“度”,同時分析了其與格式合同、命令契約的聯系。
[關鍵詞] 契約自由 契約正義 強制承諾 強制要約
衡量任何一種法律的正義性是以促進社會進步及符合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標準的。強制締約法律制度正是為了踐行契約正義、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保障弱者的權益而出現的。在市場交易中,一些具有天然壟斷性質的行業,如郵電、電業等公用事業,以及從事公證人、醫師、藥劑師、護士等職務的人,由于其職務具有公共性或公益性和行業自身的性質,若聽任其自由決定是否締約以及選擇當事人,必將傷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法律規定上述企業或個人負有強制締約的義務,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相對方的締約要求。
一、強制締約含義
關于強制締約的含義,理論界有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觀點。狹義強制締約又可以稱為強制承諾說,即受要約人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對要約人做出承諾,必須與提出締約請求的要約人締結契約。對受要約人強制結果是其同時喪失了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與選擇相對人的自由。近來學者通過對契約自由限制的深入研究,形成廣義學說,認為強制締約是對否定性成約自由一種的限制 ,其又內涵可進一步分解為三種。
1.內容型強制締約
內容型強制締約是指強制主體從事積極行為以訂立某種類型的契約。內容型強制締約意味著當事人必須締結契約,但可以自由選擇相對方當事人。如出租車司機必須與保險公司訂立責任保險契約,但與哪一家保險公司訂立,出租車司機有權自由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出租車司機是要約人,強制締約的強制結果是要約人僅喪失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
2.對象型強制締約
對象型強制締約是指強制主體只能與某些特定相對人訂立契約。對象型強制締約意味著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締結契約,但一旦其決定締結契約,就必須和某一特定相對人締結契約。如所有人決定要出賣房屋,在同等條件下只能與承租人訂立買賣契約,不得將房屋出售給其他人。此時,房屋所有人是受要約人,強制締約的強制結果是受要約人僅喪失選擇相對人的自由。
3.強制承諾
強制承諾是指法律對義務人附加承諾的義務。強制承諾意味著當相對人提出締約要求時,當事人必須與其締結契約。如當危急病患要求診治時,在具備應有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必須與其締結醫療契約,為其診治。此時,醫療機構是受要約人,強制締約的強制結果是受要約人同時喪失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與選擇相對人的自由。
與狹義強制締約觀點不同的是,廣義強制締約觀點認為強制締約不僅包括強制承諾,而且強制要約也是其必然之意。強制締約的強制結果是要約人或受要約人或同時喪失是否締結契約的自由與選擇相對人的自由;或僅喪失其中的一種。因此,有學者認為:“廣義的強制締約不僅包括受要約人對要約人的要約有承諾的義務的情形,而且也包括特定的主體有向他人發出要約的義務的情形”。
二、強制締約的法理化剖析
時至今日,正義關注的是使一個群眾的秩序或者社會制度適合于實現其基本目標和任務,以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和要求,并與此同時促進社會進步和社會內聚性的程度,這是維持文明社會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強制締約法律制度正是為了踐行契約正義、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保障弱者的權益而出現的。在合同的訂立兩個環節——要約和承諾,針對弱者議價能力失衡的事實,應對強者的締約自由進行限制。從法理的角度來看,上文之廣義說更具有合理性。同時,強制締約義務是締約過程中的為居于事實地位上的強者而設定的一種義務,此義務應為一項法定義務,無合理的事由,違反此項義務,應承擔一定法律責任亦是必然之意。但是,正當的強制締約應當符合下述三點,否則又有違背正義之嫌疑。
1.對締約義務人強制的力量來源于法律或慣例
強制締約法律制度為了市場運行過程中的正義和秩序的立法的目的,“而把私人的活動導向特定的目的并有利于特定的群體”。其本質在于,為了經濟上特定的弱者利益而限制契約自由,依據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的原則,來平衡合同雙方的議價能力,并使經濟上強者的財產權承擔一定的義務。在強制締約的情形里,締約成為一項義務,而不再是一項個人之權利,此“義務之負擔,不必盡由義務人之意思,……為使社會共同生活之增進,法律即強使人負擔特定之義務” 。對締約義務人的強制力量來源于法律或慣例,而非行政命令,也非當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客觀情況。
2.強制締約包含要約和承諾兩種意思表示
強制締約包含強制承諾和強制要約兩個不可或缺的內容。把強制締約等同于強制承諾,不僅是制度體系缺少完整性,而且也忽視了現實生活里關于強制投保第三者責任險和承租人、共有人的優先購買權等一個個現實中的實證類型,這根本不利于法律對弱者利益的根本保障。強制締約義務雖是一項法定的義務,但締約契約仍然需要通過要約和承諾的過程來實現。義務人有義務訂立合同,其并不意味著合同已然成立。至于有時法律規定在義務人不履行締約義務的時候,合同視為在當事人之間成立則是例外,筆者認為可視為民事責任的一種承擔方式。同時,從其他國家法律立法例來看,締約義務人在有正當理由不為承諾時,應主動向相對人作出解釋;其沉默意思表示將被視為作出承諾,合同即告成立,以避免將相對方置于不利的境地,使合同狀態得到確定。
3.締約義務人僅在要約人的締約請求合理的情況下才負有締約義務
對締約義務人締約自由的進行限制是為了防止其濫用權利,保護合同相對方的合法權益。然而,任何限制都必須有一個適當的“度”,否則便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不僅違背了制度設立的本意,亦無法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如果對于要約人的任何締約要求,受要約人都有承諾的義務,便在實際上促成受要約人締約自由不合理行使向要約人締約自由泛濫的轉變,同樣會造成權利義務的失衡。因此,法律應規定受要約人僅在合理情況下有締約義務。對于正當理由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綜合判斷。首先,要約人的法律行為應遵守法律的一般規定,同時也要符合社會一般的道德倫理標準,符合公序良俗。其次,受要約人的服務范圍、服務能力等決定了其是否有能力且是否有必要對要約人的要約予以承諾。惟要約人的要約符合其服務范圍、服務能力和服務區域內等,始有契約的義務。對超出上述限制的締約請求,應視為有合理的理由,義務人有權予以拒絕。
4.義務人締約義務的違反,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只有規定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才能督促其更好地履行義務,否則將使法律強制流于形式。對受要約人無正當理由拒絕締約的行為施以法律的懲罰,有利于締約義務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進行預測,從而減少或消除受要約人不依法締結契約的違法現象,對于社會公眾利益的維護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有重要意義。若受要約人無正當理由拒絕締約,給要約人的人身、財產造成損害,其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三、強制締約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要準確地界定某一個概念,只單單地為此概念給出一個抽象的定義是不夠的,還要將其與一些易于與之混淆的概念進行一下區分。
1.強制締約與格式合同的區別
強制性合同與格式合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首先表現為強制性的淵源不同。強制性合同的強制力量源于法律或慣例,而標準合同是源于條款擬定方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客觀優勢;其次,兩者在強制的內容上也存在差異。強制性合同中的強制是指在訂約的過程中法律強使一方負有為相應意思表示的義務,而在標準合同中則基于締約雙方經濟地位之懸殊,使得條款擬定方的意志在訂約的過程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和支配地位,相對方的意志無法對合同的內容產生影響。另外前者是對意思自治的限制,后者是對意思自治濫用。
2.強制締約與命令契約的區別
命令契約是指國家或者國家機關依據法律規定,以命令替代當事人間之合意,而產生某種法律關系。國家機關利用命令契約的目的在于控制私人間的交易或分配活動,通過國家的意志實現來社會資源或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移轉。強制締約與命令契約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在強制締約的場合,雖然法律課以受要約人以承諾的義務,從而使其契約自由受到限制,但相對方仍然享有要約自由,仍有締約的意思存在;而在命令契約的場合,則不問當事人雙方是否有締約的意思,國家機關依其法律關系之形成行為,使私人之間發生與成立契約同樣的法律關系。前者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合理限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當事人之間的平等與自由,后者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違背,把交易納入國家生活秩序之最高契約形態,已失契約之真正意義,是國家公權力對私人自由意志的極端干涉。
參考文獻:
[1]梁慧星著:民法總論[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頁
[2]王澤鑒著:債法原理(一)[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頁
[3]易軍:強制締約制度研究[J].法學家,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