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手機的逐漸普及和短信息服務的行業化,手機短信詐騙越來越猖獗。手機短信詐騙包括騙取轉賬或匯款型和騙取高額話費或信息服務費型兩種基本類型,下面又包含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具體詐騙手段。其共同的特點包括手段新穎,犯罪成本低;傳播迅速,社會危害面廣;層層虛假,隱蔽性強,偵查取證難和精心策劃,多為團伙作案,分工明確等四點。我們要樹立起嚴防短信詐騙的意識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打擊、防范短信詐騙的系統工程。
[關鍵詞] 手機短信 詐騙犯罪 類型 特點
現代社會是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以手機短信為標志的手機網絡正在成為繼計算機網絡之后的“第五媒介”,收發手機短信已經成為眾多手機消費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便利工具。截至2006年底,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4.26億,平均每天有超過11.2億條短信息在相互傳送,短信產業也因此被人稱為“拇指經濟”。然而,在享受短信息的便利的同時,人們也正遭受著短信息所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短信詐騙犯罪就是其中最為惡劣的一種,并且正伴隨著短信的廣泛使用而日益肆虐,簡直可以稱為“拇指經濟的灰指甲”。短信詐騙犯罪分子在利益的驅使之下,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嚴重的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當今社會出現或正在流行的詐騙短信的類型和特點,以期為廣大手機用戶提供警示并為進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提供一個研究的基礎和平臺。
一、手機短信詐騙的概念和類型
本文所指的手機短信詐騙并不限于那些已經成功騙取了數額較大公私財物,構成刑法學意義上的詐騙犯罪,需要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而是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看的。所謂手機短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向他人手機、小靈通或者其他短信接收設備發送各種虛假信息,使對方輕信虛假短信內容,最終通過各種方式“自愿”將財物交付給犯罪分子的行為。
手機短信詐騙是傳統詐騙犯罪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詐騙犯罪。傳統詐騙與短信詐騙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比如采取的都是非暴力的手段,隱瞞其詐騙的真實目的,利用被害人貪圖小利、輕信他人或者其他弱點,使被害人在輕信犯罪分子的謊言后仿佛自愿的將財物交付出來。但短信詐騙不再像傳統的街頭詐騙那樣,需要人和人、面對面、喋喋不休的說服,而是只需要購買造價較低的“裝備”,選定號段或者特殊號碼進行群發,然后坐等“自愿”上鉤者出現就可以了。手機短信詐騙的具體內容五花八門,花樣翻新,但實質都是以手機為載體傳遞具有欺騙性的語言,設置陷阱。歸根結底,要么是想騙取轉賬或匯款,要么是想騙取高額的話費或信息服務費。
1.騙取轉賬或匯款型
(1)中獎詐騙。犯罪分子謊稱自己為某公司代表或者公證處公證員,對方手機用戶在抽獎活動被抽中巨獎。對方一旦表現出對獎品或獎金感興趣,犯罪分子就會以需要繳納手續費、郵寄費、個人所得稅等為由要求匯款。
(2)銷售廉價違法物品詐騙。謊稱自己有海關罰沒的走私品,可低價出售,如走私車、成品油等,或者謊稱自己銷售違禁物品,如偽造、銷售身份證、文憑、公章等各種證件印章,出售大型考試答案、槍支彈藥、假人民幣等違禁物品。之后以“購買樣品”、“交納定金”、“先打款后辦證”或者“款到付貨”等為名騙取對方匯款。
(3)六合彩透碼詐騙。“六合彩”是國家明令禁止的賭博行為,但詐騙分子也正是抓住了賭徒的期望暴富的心理,宣稱自己是“六合彩信息中心透碼部”,能夠提供準確的六合彩號碼。一旦有人向其索取特碼,騙子們就會借機要求對方繳納“會員費”、“信息費”、“報碼費”等。
(4)信用卡消費詐騙。犯罪分子冒充銀行或銀聯工作人員,甚至是公安機關的辦案人員,假稱持卡人的銀行卡在異地某處消費或者卡的資料信息被泄露。繼而利用對方的恐慌,誘騙對方到自動柜員機上進行所謂的“更改數據信息”或者“加密設置安全碼”的操作,實際上被害人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卡中現金轉到了指定的賬戶。
(5)退稅退費詐騙。2006年1月起,北京、天津、濟南等城市陸續出現了謊稱“國家金融財政中心有政策要退還汽車購置稅”或者“退還房屋購置稅”的短信。犯罪分子事先通過某種渠道獲知了新購買汽車或者房屋的事主資料,再冒充稅務局工作人員,煞有介事的要求對方告知卡號及密碼以方便退還稅款,實際上已經迅速的在網上銀行轉賬或者制作假卡提款。還有的犯罪分子會要求對方到自動柜員機上查詢退稅款是否到賬,再利用對方不熟悉自動柜員機操作的弱點,誘導其進行轉賬操作。
(6)假事故真詐財。此類犯罪分子同時獲知了事主本人的手機號碼及其家庭或親友的電話號碼。先盜竊事主的手機或者通過發送短信告知事主因線路檢測等原因需要其暫時關閉手機若干小時,再致電其親友,謊稱自己為警察、醫生或者學校,事主因突發疾病或者遭遇車禍急需醫療費用而要求其親友匯款。由于事主已關閉手機,親友無法與其取得聯系,情急之下容易喪失警惕,上當受騙。
除了以上幾種較為典型的詐騙形式外,還有返還電話費、水電費,制造謠言搞促銷以及發布虛假征友求婚、生意合作、招聘廣告、色情迷信賭博信息等多種形式的詐騙。
2.騙取高額話費或信息服務費型
這類短信詐騙的主體主要是提供短信增值業務的運營商,俗稱SP(全稱Service Provide)。SP業務是一項在近兩年得以迅猛發展的新興產業,但國家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來對這個產業進行規范和調整,不少SP運營商就借機設下各種欺詐陷阱,在手機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損害其合法權益來牟取暴利,常見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1)送話費詐騙。“把此消息傳給10位用戶,將會獲贈188元話費。我剛試過是真的!”收到這樣具有誘惑力的短信之后,手機用戶往往會迅速轉發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這種短信也就以10倍的速度傳播,形成了短信話費的“金字塔”。然而眾多的用戶并沒有如約獲得188元的話費,而是實實在在的為10條短信息支付了費用。受騙者眾多,而騙人的SP運營商卻從移動公司拿回了返點,獲利頗豐。
(2)話費吸血鬼。有的手機用戶會收到這樣的短信:“您的朋友為您點播了一首歌曲,請撥打9xxx收聽”。一旦回復電話聽歌,就會造成高額話費。有的短信打著“短信速配”、“網上戀人”、“完美情人”的旗號,引誘手機用戶回復電話,實際上對方不過是一些收費昂貴的語音聊天公司雇請來的員工。還有的手機用戶經常會發現有響了一聲就掛掉的陌生電話,這些電話號碼看起來不過是普通的座機或者手機號碼,可一旦回撥過去就會產生巨額費用,尤其是“0941”或“09511”開頭的,一旦回撥,一分鐘會被扣除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話費。
(3)強制用戶訂制信息服務。一些SP運營商向用戶發送具有誘惑性或欺騙性內容的短信,誘騙用戶回復。比如故作親切的問候“今天在哪兒?”“最近忙嗎?”,還有的宣稱某種信息服務“免費使用”、“幾次免費試用”。一旦用戶回復,就會被強制訂制該項服務;甚至有些時候,用戶不予理睬卻被認為是“默認定制”。很多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何時、通過何種方式定制了這些信息服務,也就無法及時取消。這些信息服務的退訂程序上也是障礙重重,手機用戶要自己多方詢問退訂的途徑、時間和限制,卻仍然難以退訂。
(4)網站上手機注冊暗藏陷阱。很多網站要求通過手機注冊才能成網站用戶,享受各種會員服務,比如群發短信、觀看電影、下載圖片鈴聲等等。殊不知一旦注冊,便要被以各種名義扣除高額費用而且很難注銷。
二、手機短信詐騙的特點
手機短信詐騙具有一些明顯的、不同于其他類型詐騙犯罪的特點:
1.手段新穎,犯罪成本低
短信詐騙傳遞虛假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比較新穎,多數犯罪分子會使用短信群發器或群發軟件在電腦平臺上進行操作,所需的犯罪工具主要也就是手機卡、短信群發器、電腦或者手機這樣幾種,不需要什么昂貴的設備和行頭,也不需要太大的技術含量。低成本、高回報,成為短信詐騙屢禁不止重要的原因之一。
2.傳播迅速,社會危害面廣
在我國,每個城市的手機號段都是已經分配好的,有一定的規律性。犯罪分子一般并沒有特定的目標,只是“漫天撒網”,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某一城市的用戶號段大規模的發送欺詐短信,利用上述工具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將同樣的信息發送到數萬個手機上面。如此迅速和廣泛的傳播使得短信詐騙的危害范圍可能遍及全國各地,受害人的身份也非常復雜,有工人、農民、學生,也有知識分子甚至國家機關干部等等。
3.層層虛假,隱蔽性強,偵查取證難
短信詐騙行為實施的各個環節都可能弄虛作假。
(1)短信內容無疑是虛假的,而且五花八門,很難發現這其中有什么能夠體現出來犯罪分子的個人特征。
(2)短信詐騙犯罪分子往往在短信中謊稱自己是銀行或者銀聯的工作人員、公安機關辦案人員、公證處的公證員或者老師、醫生等,這些特定的職業和身份瞬間就可以消除手機用戶的疑慮,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3)發送詐騙短信所使用的手機號碼和短信中所提到的聯系電話一般也都是虛假的。有的是在根本不需要身份登記的通訊商處購買來的,有的則是使用盜竊、撿拾、借用來的他人身份證或者偽造的身份證登記開戶的。多數情況下,這些號碼屬于“業務號碼”,僅限于專門實施詐騙、與被害人聯系時使用,犯罪分子絕不會將其用于日常生活的彼此聯系,公安機關無法將這些電訊號碼與犯罪嫌疑人掛鉤。現在,一些電信公司還推出了一種叫做“一號通”的增值服務,可以將任何本地或異地號碼綁定在本地的“一號通”虛擬號碼之上,犯罪分子利用這一點,人在異地,聯系電話顯示的卻是本地的座機號碼,拉近了距離,減少了被害人的疑慮。
(4)要求被害人匯款或者轉賬的銀行賬號往往是使用他人證件或者偽造的證件辦理的通存通兌儲蓄卡,其開戶地和詐騙得手后的取款地通常是分離的,“以卡找人”也變得不太可能。
(5)更高明的犯罪分子會在詐騙得手后,雇傭民工或者叫來與案件關系不大的“馬仔”將錢從自動柜員機上取走,公安機關也就無法通過銀行監控錄像觀察到真正作案人的體貌特征。
(6)犯罪分子一般采用流動式、跳躍式的作案方式,在甲地策劃、準備,在乙地作案、丙地提款,且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被害人與犯罪分子之間也“只見文字”,沒有任何直接的、正面的接觸,這進一步加大了偵破的難度。
就是這樣環環相扣的詐騙之網在無聲無形之間網進了眾多的受害者,卻又使犯罪分子輕易的隱身其中。
4.精心策劃,多為團伙作案,分工明確
只是通過短信溝通卻要使得被害人上當受騙,所以犯罪分子不僅要絞盡腦汁,揣摩潛在被害人的心理,編出充滿誘惑又比較新穎的詐騙短信,還要精心預謀、策劃犯罪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短信詐騙一般都是團伙作案,團伙成員在3人以上,關系密切,多為親戚或者同鄉。在具體實施犯罪的過程中,團伙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的專門負責購買手機、手機卡;有的專門負責利用虛假身份證開設銀行賬號;有的專門負責群發短信;有的負責接聽電話與被害人周旋;有的則專門負責取款;一旦得逞后,立即注銷、丟棄所用卡號或者直接更換新的通訊工具繼續詐騙。通過這樣周密的布置和分工合作,犯罪分子達到成功騙取錢財又有效逃避偵查打擊的目的。
手機短信詐騙對電信市場和社會誠信都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而徹底的整治短信詐騙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立法部門、政府監管部門、手機運營商、SP服務商等的共同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社會聯動;也需要各種傳媒的大力宣傳、引導和警方及時發布詐騙新手段的警情提示;當然,也離不開手機用戶自身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識,一旦自己被騙或者身邊的人被騙,及時的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舉報,只有這樣,才能還短信市場一片誠信的天空。
參考文獻:
[1]柳陽:手機短信詐騙犯罪初探[N].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1
[2]澤仁卓瑪:論手機短信詐騙犯罪及其抗制[N].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7~2
[3]陳永峰:公安機關辦理短信詐騙案件的工作難點及其對策[N].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4]高鋒:手機短信詐騙犯罪的特點與類型分析[N].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6~11
[5]毛德華:收集信息詐騙的手段、成因、特點及防范[N].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