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財務造假案例,探究會計信息失真行為為何幾經治理,仍沒有根本性轉變的原因,試圖尋找會計信息誠信回歸的路線。
[關鍵詞] 會計信息失真 誠信 對策
上海華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老八股”之一。
2006年4月,由媒體最先披露了上海華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行情不實。隨著上海證監局的進一步介入和輿論壓力的增強,華源制藥最終承認財務造假,并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結合2005年年度審計進行了自查,發現公司確實存在財務數據失真、會計處理不當、收入不實、虛增利潤等問題。
但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絕不僅僅華源制藥一家。2003年3月, TCL通訊被中國證監會廣州證管辦就其2000年財務報表中出現的重大會計差錯和會計估計不當等問題要求進行限期整改。2006年1月,北海銀河高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首次發布公告,承認2002年、2003年兩個年度虛增銷售收入2.63億元、虛增收入4億多元。財務造假案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頻頻發生舉不勝舉絕不是危言聳聽,很多會計審計事務所也由此而被拉下水,恐怕目前暴露出來的財務造假案也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問題和更深層次的東西還深藏于海平面以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企業失去了會計誠信,使會計從一門“學術”變成了令人疑惑的“魔術”?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管理和監督制度上存在缺陷。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必然導致上市公司的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生產者正是利用這種信息優勢的不對稱性,向外界披露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獲利甚至進行舞弊和欺詐。為什么諸如華源制藥、銀河科技等惡性造假事件首先由新聞界揭露出來,而不是由注冊會計師最先發現?因為新聞記者所擁有的獨立性,正是注冊會計師所沒有的,獨立性是社會審計的靈魂,離開了獨立性,社會審計鑒證功能就不可能發揮,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更具欺騙性。
2.失信成本與失信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財務造假。虛假會計信息的大量存在,表明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存在著對虛假會計信息的旺盛需求。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給。對于造假者而言,有造假的預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預期收益,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沖動。即使會計造假被發現,所付出的代價也是較有限的。因而,當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會計造假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往往被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管理忽略不計。而與造假成本相比,會計造假所帶來的收益呈幾何級數增長。最近一段時期證券市場“圈錢”運動中暴露出的眾多“變臉”現象,以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會計造假的收益效應。
3.會計職業道德失范。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規范,而當單位負責人授意會計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時,會計人員是否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規范。據相關部門對1200名會計人員進行的調查:當會計人員在工作中堅持原則處理會計事務,同單位負責人的意見產生分歧時,16.87%的會計人員認為應當做到堅持原則;21.86%的會計人員認為應直接按單位負責人的意見辦;61.27%的會計人員認為應作好“技術處理”以使按單位負責人意見辦。
二、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對策
1.會計職業道德的重塑。忠直,從總體上反映會計人對社會及人民利益的根本態度,“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誠信,從總體傾向上反映會計人在處理與社會和他人關系中的實際表現,“誠故信,無私故威”。智慧,從總的戰略上反映會計人的理性思維,“智者知也,獨具前聞不惑于事,見微知著也”。堅毅,反映了會計人的頑強意志,“天行健,君子自強以不息”。積極,反映會計人的進取精神,“強學而力行”。謙潔,反映會計人謙虛廉潔的作風,“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
2.盡量降低會計職業判斷的不確定性。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應盡量規范不確定性措辭的使用,可以給出相對確定的概率數值范圍,以利于減少主觀判斷上的差異,并協調國際會計差異,如制定機構和人員應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群體;最終確定的準則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預測。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對于準則中的某些定義和釋義要有精確的分析和解釋,如果某一定義和釋義可能具有多種理解,則應對各種可能的理解均作詳細的闡述,表明各種理解的適用情況,這樣就不會給使用者造成誤解。
3.強化會計信息監管機制。(1)政府監管。在治理失信行為的問題上,政府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失信行為的查獲概率。近年來,國內外很注重對會計法規體系的完善。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會計法》為主體,以《注冊會計師法》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會計監管法規體系。 (2)中介機構審計。安然事件后,SEC的主席H.Pitt向新聞界宣稱,擬建立一個獨立于CPA行業的監管結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制裁和質量控制,AICPA將不在此監管機構中發揮任何作用,主要由會計人士和非會計人士組成,他們有權要求當事人移交文件資料、作證,有權調查、啟動制裁程序、公布處罰結果、限制不符合道德和勝任能力的CPA從事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注冊會計師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承擔著向投資者披露上市公司客觀、真實的財務信息的重任。保持審計獨立性是對注冊會計師的基本要求。(3)傳媒監督。大眾傳媒是以傳播信息為職業的專門機構,在減少信息不對稱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其作為社會輿論的集中體現,通過褒揚誠實、鞭撻欺騙,行使輿論監督權利,可以促成聲譽機制的逐步建立。根治信息失真,有賴于市場中能否建立起良好的聲譽機制。大眾傳媒的生存基石就是傳播信息,它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收集者、信息加工者的專業優勢,盡可能地為投資者提供信息,以減少經營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有效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假定傳媒對市場進行監督的話,如果企業仍然選擇欺騙,被傳媒曝光后,因傳媒信息具有“廣而告知”的特點,投資者將輕易獲得該信息,理性的投資者將不再對其進行投資。
參考文獻:
[1]陳良華李文繆云霞:基于供應鏈理論的會計信息重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03月
[2]陳淑芳:會計信息失真治理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06月
[3]仇俊林范曉陽: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06月
[4]張瑞君蔣硯章:會計信息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