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生產經營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然而,我國農業生產由于受國情、制度以及農民在市場博弈中弱勢地位的限制,在多數情況下,仍是以產量最大化為目標取向,或者期望以產量最大化換取收益最大化,但往往事與愿違,解決農業問題的現實選擇只能是農戶企業化,使追求產量最大化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 經營目標 農民 最大化 農戶企業化
一、企業生產經營與利潤最大化
經濟學在“理性人”假定的基礎上,演推出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并且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才是“合乎理性的”,否則就是非理性的,所以“利潤最大化”構成了經濟學的基石。然而,我們在分析時所說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無疑是指企業生產經營目的而言的,正是由于利潤最大化的利益驅使,才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時,必須考慮收益和成本的問題,亦即投入與產出的問題。只要利潤是總利益與總成本的差額,就必須符合邊際收益(MR)等于邊際成本(MC)的條件,并以此原則來決定生產數量和產品價格。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依此原則所決定的產量和價格體現了高效率的生產,使稀缺的的生產要素得到最優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也就是達到了帕累托最優。但在存在壟斷的情況下,依以上原則所決定的產量水平和價格水平,一般會表現為價格較高而產量較少,直接結果是損害了消費者福利,同時,使稀缺的資源未得到最優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因為生產者有控制價格的勢力,從而使其能夠取得超額利潤或壟斷利潤,加之由于經濟原因和制度原因所導致的進入和退出機制的障礙,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了這種經濟行為。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說,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非常明確,企業生產經營成功和失敗主要是由于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如此,企業生產所需生產要素的價格完全由要素稀缺程度和其在生產經營中發揮作用的大小來確定,除非有長遠追求或外因作用,企業決不會容忍長期虧損(即成本大于收益),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這是市場對企業的評判和裁決。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社會和企業產權所有當局評判的標準亦無例外,均以企業盈利和長期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無論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何種影響,這個目標和原則一般是清晰的、可衡量和可捉摸的。
當然,產量和收益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并不是線性相關關系,追求產量最大化對企業而言,只是形式而矣,如果能使利潤最大化,生產多少產品和產量對企業來說無關緊要,畢竟收益與價格還有著密切關系。
二、產量最大化:尷尬的農業生產目標
和企業生產不同,在我國農業生產多數情況下是以產量最大化為目標。這是因為:
一是我國農業生產目前仍使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這種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生產者——農民的市場主體概念非常模糊。因為家庭不同于企業,如果單純把農民看成是市場經濟主體,那么,農民就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追求的目標自然就是純收益最大化。然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農民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他們沒有享受到計劃經濟的好處,曾經經歷了工農產品“剪刀差”的損害,同時也沒有享受到市場經濟的好處,因為他們在市場博弈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農業中有產前、產中、產后,產前是有利可圖的,產后也是有利可圖的,但農民很難進入,即使進去了,那些處于強勢地位的壟斷部門或企業也可能把農民排擠出去,加之還有城市中各種壁壘的存在。而在生產中,農業生產也很難獲得應有的利益,所有這些,都決定了農民、農業生產不同于企業、企業生產經營。
二是由于歷史和特殊國情所決定的糧食產量仍然是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硬約束條件。糧食產量一直是我國各級部門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據統計,我國糧食產量1998年為10246億斤,由于糧食播種面積逐年減少,已由1998年的17億畝下降到2003年的15億畝以下,致使2003年糧食產量僅為8613億斤,導致2003年10月糧價出現了“井噴式”上漲,可見糧食生產仍然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最敏感的神經。由于我國人口增長絕對數量大,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仍是我國很長時期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湘潭工學院肖國安在《未來十年中國糧食供求預測》一文中指出,我國糧食到2010年總需求量將達到60207.88萬噸,而總供給量僅為62773.60萬噸,供需略有剩余。如果利用傅立葉級數預測2001年~2010年我國糧食總體上還可能出現供略小于求的態勢,且缺口還不小。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我國大部分時期糧食處于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達到了供求基本平衡,90年代中期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從現實情況看,21世紀初的兩年處于產量供給小于需求狀態。所以,在未來相當長時期,我國仍處于人口多,對糧食需求增加快,但耕地面積不斷縮小、糧食生產成本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狀態,因而糧食的供求矛盾不會消失,反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仍將處于供不應求態勢,因此,保持糧食供求平衡仍是我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要達此目的,在微觀政策取向上,必然是對農民的種植結構和面積要做一定限制,甚至強制,從制度層面上鼓勵、規范農業生產以追求產量最大化為目標。
三是由于農產品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且市場調節滯后,勢必造成農民在生產過程中“豐產不豐收”,“增產不增收”。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農產品價格上漲會造成虛假需求,產生失真信號,誤導農民“一哄而上”,盲目擴大生產,形成下一輪供過于求,生產又“一哄而散”,加之農業生產者的弱小性和分散性,對市場價格反映具有高度同一性,極易放大農產品供需失衡,加深農產品結構層面上的缺陷,導致農民收入下降,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受到挫折后,轉而回到追求產量最大化的行為上來。
四是在農產品生產成本難以降低或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農民生產只能寄希望于增加產量來增加收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資料作為工業產品價格不斷上揚,據統計,僅2004年3月中旬,由于化肥、農用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至少使全國農民增加物資投入310億元,2004年全國農資價格平均上漲10.6%,導致畝均生產投入增加17.1元,2005年農資價格上漲8.3%,畝均糧食生產投入增加21元,增長10.4%,農業生產又不同企業生產,可以依據要素價格變化靈活調整投入組合,在農產品價格上漲極為困難的情況下,惟一選擇只能寄希望于產量增加。
另外,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無論收入多少,即便是虧損,由于制度、政策、觀念等原因,也很難像其他行業的企業那樣,退出生產領域,仍要勉強支撐,以期通過更多產出而扭轉這種尷尬局面,這正是目前農業生產以及農民增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擺脫困境的選擇:農戶企業化
如何改變我國傳統農業中單純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小塊土地上進行多種經營,不計成本地投入勞動,形成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切合實際的選擇應當是農戶企業化。按照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希凡、楊學成給農戶企業化所下的定義,農戶企業化是指農戶傳統的家庭經營方式向現代企業經營方式轉化,包括農戶經營行為企業化和農戶向真正企業嬗變兩種形式。農戶經營行為企業化就是在農戶中逐步實行企業式的經營管理,或者說農戶要像企業那樣運作,在經營目標、經營機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向企業靠攏,這樣,農戶企業在經營目標上將收益最大化作為農戶生產經營的目標。當然農戶真正向農業企業嬗變還需進一步向更高層次的企業形式的方向變化。筆者認為,農戶企業化就是以以盈利目標,按照現代經營理念來組織、經營、協調和控制農業生產,從而農業企業成為擁有一定的勞動生產資料、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從事商品性農業生產的微觀經濟實體。一家農戶就是一個微觀企業,具有企業最基本的要素,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使農民成為現代企業制度運作的管理者。當然,農戶企業化是有條件的,它必須能夠自我生存和發展,為達此目的,利潤純收益必然是最基本的條件,沒有利潤企業就無法生存,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獲取利潤是其主要目的,農業企業也不例外。所以,農業企業化的第一使命就是使千千萬萬的農戶成為農業企業,惟此,才能真正確立農民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才能真正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并且使農民的增收建立在生產效率提高的基礎上, 才能形成對農業科技的強勁需求,才會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才可能在農業的品種資源、環境資源、土地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方面提出需求,才能形成真正的工業反哺農業的有效機制,才可能削弱甚至擺脫政府部門對農業生產的“瞎指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工業理念解決農業問題”,必將對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王希凡楊學成:《試論中國農戶企業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4年第5期
[3]周莊堂韓美貴:《農業企業化理論研究初探》[J].《農業經濟》,2006年第5期
[4]肖國安:《未來十年中國糧食供求預測》[J].《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7期
[5]李杰生《產業結構調整應當農民做主》[J].《中國鄉鎮發展導刊》,2002年第6、7期
2.實驗室建設與科學研究相脫節
目前,不少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建設規劃缺乏與科研工作的結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沒有引起重視,教師從事實驗教學創新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導致實驗室的建設缺乏專業教師的參與。實驗教學使用的軟件難以購買,自行開發又力量不足,致使實驗教學的內容、手段和方法落后,與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建設的內容脫節,建立起來的經濟管理實驗機房,大多數供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上網查閱資料用,根本無法開展研究性和創新性的實驗。
3.實驗室教師隊伍素質不高
實驗教學水平,除了應具備運轉良好的設備和優秀的軟件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干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但是,從目前狀況看,實驗室隊伍處于“專業人員少、學歷低、知識結構單一、接受培訓機會少、工作熱情低”的狀態。部分經濟管理類教師受幾十年形成的重理論的教學方式和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雖然有著較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動手能力差,尤其是通過計算機的動手能力,并缺乏對開展實驗教學的認識。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實驗教師比一般教師“低一等”的錯誤觀念,無論是在職稱評定還是在確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實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影響了實驗教學的質量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實驗教師隊伍的素質偏低。
五、完善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對策
1.加大對經濟管理類實驗室的投資力度
實驗室建設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加大資金的投入,可以不斷改善實驗室的建設環境,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務。一方面用高新技術知識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接觸現代科學技術的前沿,使學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為四化服務;另一方面通過科學研究,更新實驗設備,增強實驗室的自身活力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素質和學術水平,更好地貼近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使學校教學直接為經濟建設發揮作用
2.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實驗教師作為完成實驗教學的主體,必須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得一定的相關專業的技術人才。實驗教師是由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組成的重要隊伍,是實現面向21世紀高校實驗室建設目標的保證。因此,應重視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師資隊伍的培養工作,選派熱愛實驗教學、素質高、能力強的實驗教師通過參加培訓、研討、交流和考察等多種方式提高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把培養、選拔實驗室學術領頭人和學術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強實驗教學和技術的管理,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最后,在職稱評定、津貼發放、業務進修等方面給實驗教師以政策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級實驗師職稱作為實驗系列職稱評定之頂點。
3.整合實驗室資源,提高實驗室利用率
實驗室建設,不僅要考慮本專業、本學科的發展規劃,也要充分考慮經濟管理專業的總體發展規劃。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專業教研室分割而壘起的實驗室“高墻”,對實驗室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與優化配置。因此,實驗室除了在滿足各專業的實驗教學需要之外,還可以用于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研究,從而提高師資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改變教學中不合理的知識傳授結構,并使高校教學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進而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增強實驗室的規模效益。
參考文獻:
[1]陸建新張彤:論經濟類專業的實驗教學[J]. 江蘇高教,2002(2):82~84
[2]喬興旺:經濟管理類實驗技術人員職業素質探討[J]. 財會月刊(理論),2006(1):71~73
[3]楊靜凌澤華: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一些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43~44
[4]崔貫勛曾蓉:經管類專業綜合實驗室建設淺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177~180
[5]王桂玲:21世紀高校實驗室改革與發展的思路[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8):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