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肖像描寫與比喻
肖像描寫是一種寫作表達方法,是“對人物的外在特征,即容貌、服飾、姿態、神情、風度等方面的描寫”。凸現人物的美是肖像描寫的一個重要目的。比喻是肖像描寫的常用手段,在肖像描寫視野下,比喻通過用來作比的具有美感的事物(喻體)去凸現被比人物(本體)之美,從而實現肖像描寫的目的。生動、貼切的比喻能使人物之美躍然紙上,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
(1)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2)滿天看的是星斗,滿街看的是倆妞,大妞二妞長得好清秀,一個芙蓉花,一個垂楊柳。(電視劇《八旗弟子》)
例(1)(2)中的“紅高粱”、“芙蓉花”、“垂楊柳”都是些給人以美感的事物。把“志愿軍戰士(他)”比作“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紅高粱”,戰士質樸之“神”如同紅高梁之“神”,戰士之“神”躍然紙上。把“大妞”比作“芙蓉花”,大妞之“容”如同芙蓉花之“貌”,清純潔凈,大妞容貌之美直觀可感;把“二妞”比作“垂楊柳”,二妞之“形”如同“楊柳”之“態”,婀娜多姿,二妞形態之美栩栩如生。可見,肖像描寫視野下比喻手段的使用,是最能凸現人物之美的。
2.性別本體及其喻體選擇
肖像描寫的對象是人,包括男人和女人。比喻作為肖像描寫的常用手法,其本體當然是人物本體,包括男性本體和女性本體,概稱性別本體,比如例(1)(2)中的“他”、“大妞、二妞”,我們都稱之為性別本體。
什么樣的本體選擇什么樣的喻體,換言之,什么樣的喻體與什么樣的本體相適應,以構成貼切的比喻,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受限制的。據此推及,肖像描寫視野下,性別本體對喻體的選擇也不例外。這種選擇,除了受相似點制約,還受語義學上的語義特征制約,而對后者的認識,似乎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樣認識更利于全面認識比喻的構成基礎。
語義特征制約性別本體的喻體選擇
1.語義特征的制約功能
語義特征具有制約功能,這種制約功能在比喻中表現為性別本體對喻體的選擇受語義特征的制約。展示人物美是肖像描寫的一個重要目的,比喻手法的使用是最能實現這一個目的重要手段。當肖像描寫中的人物成為比喻中的性別本體時,比喻能否實現展示人物美這一目的,便關系到比喻中的性別本體與喻體的組合是否恰當,而性別本體與喻體的組合是否恰當又關系到性別本體(詞語)與喻體事物(詞語)是否有共同的語義特征符合其組合選擇,換言之,共同的語義特征制約著性別本體的喻體選擇。如果比喻中性別本體與喻體的組合有符合其組合所選擇的共同的語義特征制約,則該比喻就恰當,就能展示肖像描寫中的人物之美,否則就會恰得其反。例如:
(3)女大十八變。十年前的大丫,那個黃毛丫頭,不知到哪兒去了。站在我面前的姑娘,眉是柳葉眉,嘴是櫻桃嘴,玉潔冰清,就連親生父母也難認出她來。
例(3)中的大丫的“眉”和“嘴”是女性本體,“柳葉”和“櫻桃”是喻體。眉和柳葉能構成比喻,是因為兩者在形狀上都有[+稍彎,+細長]這一共同語義特征的制約,所以這一比喻是恰當的,能充分展示大丫眉毛之美;同理,嘴和櫻桃能構成比喻,是因為兩者在顏色上都有[+紅潤]這一共同語義特征的制約,所以這一比喻也是恰當的,描出了大丫的唇色之美。這一例中,作者還把大丫的“肌膚”喻作“玉”和“冰”,這一比喻也是非常成功的,“肌膚”和“玉”、“冰”都有[+潔凈,+光滑]等共同的語義特征,“玉”和“冰”同時入喻,即一體兩面設喻,很好地凸現了大丫肌膚之美。相反,如果將例
(3)中的比喻說成“眉是荷葉眉”、“嘴是核桃嘴”之類,那肯定失之文雅,也讓人難以想象。因為眉與荷葉在形上相差很大,嘴與核桃在色上相距甚遠,是不可能有共同語義特征的。如此比喻,不但毫無美感,反而以辭害意。
在肖像描寫視野下,通過比喻手法表現人物之美時,不同的性別本體與喻體的組合,會受到不同的語義特征制約,也就是說,男性本體與喻體的組合,女性本體與喻體的組合,它們所受到的是不同的語義特征的制約。
2.男性本體的喻體選擇受[+陽剛]語義特征制約
詞語的語義特征有理性義特征和附屬義特征之分,其中的附屬義特征還有情感義特征、語體義特征和形象義特征之別。[+陽剛]語義特征主要是情感義特征,這種語義特征充盈著強烈的感情色彩。[+陽剛]語義特征的外延包括[+堅強]、[+勇猛]、[+剛毅]、[+果敢]、[+倔強]、[+寬廣]、[+博大]、[+朝氣]、[+義氣]等。肖像描寫中,為了表現男性陽剛之美,性別本體所選擇的喻體事物必須富有[+陽剛]語義特征,也就是說喻體事物具有[+陽剛]語義特征時才符合性別本體的選擇,具有[+陽剛]語義特征的喻體事物通常是“猛虎、烈熊、駿馬、雄鷹、蒼山、頑石、勁樹、朝陽、飛瀑、鋼鐵、刀劍、廣袤的大地、無垠的草原、寬闊的江河湖海”等等。肖像描寫視野下,男性本體總是習慣于選擇這類喻體事物構成貼切的比喻,以表現男性的陽剛之美。例如:
(4)后生可畏啊!當年虎頭虎腦的小毛孩,如今已經長成了虎背熊腰的小伙子。
(5)成吉思汗,你是草原上的一匹駿馬,是長空中搏擊風雪的一只雄鷹。
(6)這是一張有著礦石般顏色和獵人般粗獷特征的臉: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餓虎般深藏的雙眼,他一雙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別人,只盯住手里的香煙,飽滿的嘴唇鐵閘一般緊閉著……(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7)在這絕壁的邊沿站著一個丈夫,一個不凡的男子,怪石一般的崢嶸,朝旭一般的美麗,勁瀑似的桀傲(徐志摩《拜倫》)
(8)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舒婷《致橡樹》)
(9)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毛澤東語)
(10)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
上述各例中,以例(5)為例,喻體事物“駿馬”、“雄鷹”具有[+堅強,+勇猛]的情感義特征,符合男性本體“成吉思汗”的選擇,表現了成吉思汗的陽剛之美。其余各例也莫不如此。反之,如果把成吉思汗比作“兔子”、“烏龜”一類,則無論如何也難構成比喻,道理很簡單,“兔子”、“烏龜”不可能有[+堅強,+勇猛]的語義特征,人們一般也不會賦于其贊許的感情色彩。由此可見,[+陽剛]這一語義特征總是制約著男性本體對喻體的選擇。
3.女性本體的喻體選擇受[+陰柔]語義特征制約
[+陰柔]語義特征與[+陽剛]語義特征同屬情感義特征,同樣充滿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在一般人眼里,女性之美總是表現為陰柔美,所以,富含[+陰柔]情感義特征的喻體事物常常符合女性本體的選擇,由此而構成的比喻也最能表現女性的陰柔美。[+陰柔]語義特征的外延包括[+纖細]、[+嬌美]、[+溫順]、[+輕柔]、[+鮮活]、[+清秀]、[+潔凈]、[+純情]等,具有這些語義特征的喻體事物通常是“鮮花、細柳、棉花、蔥根(莖)、藕節、丹鳳、脫兔、羔羊、凝脂、皎月”等等。肖像描寫視野下,女性本體總是習慣于選擇這類喻體事物構成貼切的比喻,使女性的陰柔美得到充分的表現。例如:
(11)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曹雪芹《紅樓夢》)
(12)真想不到這窮山惡水也能養出一個花容月貌的小家碧玉,一個鮮活的美人坯子:丹鳳眼,櫻桃嘴,膚如凝脂,手如藕節,指如蔥根。閑靜時如處子,行動時如脫兔。
(13)“這個手術我來給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話語輕柔,像一團松軟的棉球,輕柔地擦著疼痛的傷。(任正平《第八顆是智牙》)
(14)最是那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15)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上述各例中,例(11)的喻體事物“嬌花”和“弱柳”都具有[+纖細,+嬌羞]的情感義特征,所以,它們符合了女性本體“林黛玉的‘閑靜’”、“林黛玉的‘行動’”的選擇,表現了林黛玉“動與靜”的陰柔美。其余各例也概莫如此。
比喻的教學
關于比喻的教學(以性別本體的比喻為例),最讓學生難于理解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兩類不同性質的事物“風牛馬”不相及,卻能組合在一起構成比喻?例如:
(16)a.姑娘長著彎彎的柳葉眉。
b.姑娘的臉是月亮。
c.姑娘的臉似蘋果。
例(16)中的性別本體都是女性本體。a例中姑娘的“眉”和“柳葉”,一個是人的五官之一,一個是植物的葉子;b例中“姑娘的臉”和“月亮”,一個是人的臉,一個是星體;c例中“姑娘的臉”和“蘋果”,一個是人的臉,一個是水果,所有這些都是兩類不同性質的事物,本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事,為什么能湊合成比喻呢?對此,現代漢語教科書和修辭學教科書都強調,這是因為兩類性質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點”使然,并進一步強調,這種相似點有形似和神似之分。
我們認為,形似好理解,畢竟事物的外形可感可觀,可觸可覺。比如,例(16)中,姑娘的臉色和月色相似,白凈;姑娘的眉形和柳葉之形相似,細長略彎;姑娘的臉色和蘋果(熟透了的)之色相似,紅潤。
然而,對于神似就不好理解了,畢竟事物之“神”看不見摸不著,讓人難于感覺。例如
(17)父親是一座山。
如何理解男性本體“父親”和喻體“山”這兩類不同性質事物之間的“神似”,著實讓人難以想象。所以教學中諸如“父親是一座山”之類的比喻也就比較令學生費解。
到底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讓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諸如例(17)之類的比喻?我們認為,從語義特征的角度入手,教會學生認知語義特征,讓學生認識到語義特征制約著性別本體對喻體的選擇,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比喻。比如“父親”和“山”之“神似”雖然難于感覺,但“父親”和“山”之間有共同的情感義特征[+剛毅,+穩重]等,受這一語義特征制約,兩者就能構成“父親是一座山”的貼切比喻,從而表現了父親的陽剛 美。
結論
本文從修辭現象出發,對肖像描寫視野下性別本體的喻體選擇作了嘗試性的探討。當然,肖像描寫視野下性別本體對喻體的選擇,并不僅僅限于語義特征制約,它還會受到作者傳統文化和審美理想的制約,限于篇幅,我們就不一一論述 了。
參考文獻:
[1]朱伯石.寫作與作文評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18.
[2]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4.
作者簡介:
鄭盛錦(1 9 65—),男,壯族,廣西來賓人,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漢語、文化語言學。工作單位: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