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色彩,現代藝術的奠基人康定斯基有如下論述:“色彩隱藏著一種力量,雖然少為人們所感覺,但卻是真實的、顯著的,而且感應著整個人體”。這和我國南北朝時期理論家劉勰所說的“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一樣,強調了色彩作用于認知主體的重要作用。色彩的功能在中國歷史上被發揮到了極致,將色彩與空間、時間對應聯系,產生了“五色體系”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形成了大一統的色彩審美意識,其嚴格程度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五色體系的產生與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審美習慣的形成具有復雜的原因,經過了長期的歷史積 淀。
一、五色觀念形成的歷史過程
“五官的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鄙视^念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與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地域民族等因素密切相關。
人類色彩意識的萌發,大約是在15—2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此時的原始人類已開始運用勞動工具開創生存空間,并初步具有了審美意識,這一點,從原始遺跡中存留的骨器遺物就可以看出。原始人把它們涂為紅色,使之具有了區別于簡單勞動工具的審美內涵,紅色,即被賦予生命、征服的象征意義,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顏色之一。另外在山頂洞遺址還發現了一些赤鐵礦的粉末拋撒在尸體旁邊,這體現了對色彩的重視——被用做原始巫術的重要道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制陶技術日趨成熟,先后出現了灰陶、紅陶、黑陶、白陶、彩陶、印紋陶等類型。這些陶器在今天看來樸素而簡單,物質生產條件的制約與審美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形制與色彩運用的結果,但它們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應該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美的要求”。它體現了原始人類對審美的追求,體現了一種形式美的法則。
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個體勞動代替集體勞動,生產資料開始私有化,由此促使了階級的產生。色彩也被作為尊卑、等級的標志加以施行,至周代形成較為完備的冠服制度。不同階級出席不同場合時,要配用不同的顏色、紋飾、款式的服裝。另外,不同時代有其主色,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等,這些色彩觀念的形成為五色體系產生奠定了重要基礎。
同時,古代的先哲開始積極探尋世界的本原,試圖以完整、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宇宙生存及系統存在,中國西周末年,產生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在此之后,從《國語#8226;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8226;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钡挠涊d,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至春秋戰國時代,五行學說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已趨于成熟,產生了大量的理論學說,而與之相呼應的色彩系統,即五色體系至此業已完備成熟,色彩審美意識與空間、時間相對應聯系,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對后世的政治、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二、五色體系的具體內涵
古代先哲將宇宙生命萬物分類為五種基本構成要素,這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要素稱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亦各有與之相應的形狀、質地、聲音與顏色等,把青、赤、黃、白、黑與木、火、土、金、水對應起來,表示五方,季節的交替也有其色彩上的對應:春為青,夏為赤,秋為白,冬為黑。另外,把青、赤、黃、白、黑五種色彩稱為正色,把青、白之間的碧,赤黑之間的紫,黃黑之間的騮黃等稱之為間色?!熬硬灰越C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惡紫奪朱也,惡鄭聲之亂也,惡利口之復邦家也。”這些顏色不能隨便使用,是區分君子、綱常的重要標準。
對色彩體系的規范化以秦為始。秦王贏政將之納入到制度體系之中,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中去。漢承秦制, 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樸,與百官同穿黑色衣,以黑色為服裝的主色。東漢光武帝時期,對服裝、車輛等用色作了規定,以赤色為最尊,標明漢朝應有的“火德”,并制定百官“五時服色”,隨季節更換服裝,按“四時”迎氣,立春之日于東郊,此時的車、和服飾色為青;立夏之日于南郊,此時的車和服飾皆赤色;立秋之日于西郊,此時的車和服飾色皆黃;立冬之日于北郊,此時的車和服飾色皆黑。以后中國歷代皆以五色體系為色彩規范的基本內涵,影響到建筑、服飾、繪畫等各個領域,其中雖有變化但構建的基礎理論體系來源無出其左。如南朝以白帽為尊,隋代紫衫、白袍為五品以上官員的常服,六品以下穿緋色,施行“品色衣”制度。唐代開始只有皇帝可以穿黃色衣服,“士庶以外不得以赤黃為衣”。宋代以紫為貴,清代尚黃。在其他如祭祀方面也有色彩的具體規范,祭祖時服色用玄,祭桑用黃綠,祭天時用 青。
“色彩的感覺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眾化的形式?!遍L期的心理積淀與歷史遺傳構成了色彩觀念的最終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自然認知的生理基礎原因,如暖色與冷色對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所處的地域、環境、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等。
更重要的方面,還是出于對理性文化傳統特別是易學思想的自然傳承。易學思想體系為古代文化中的傳統思維模式與思想原則奠定了基礎,為中國美學建立了理論基礎,直接決定了中國數千年色彩體系模式的形成并延續至今。
五行理論反映了古人對時空、物質、社會等實際存在的積極探詢,這一思想體系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關于宇宙起源的世界觀,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內容和形式;在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實踐中更是深入地滲透其中:指導農時、安排農耕,選擇住宅地、墓地以及婚喪日期,乃至中醫、相面術等,無不與陰陽五行學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寫到的:“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不論是中國傳統的官方正統文化,還是民間的大眾民俗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對這一思想學說的深刻認同?!胺沧袷刂芏Y尚赤的人和族稱為華人,通稱諸華?!蔽迳^念更是大行其道,具有絕對的象征意義。
三、對傳統色彩觀念的繼承與創新
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它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這個“綜合體”對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五色體系最終決定了中國畫創作的用色程式;同時也影響到中國的建筑藝術、工藝美術等多個領域,同西方藝術大異其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我們從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都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藝術家和他們創作的作品所產生的巨大影 響。
五色理論體系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其局限性:將顏色與季節、方位、階級相聯系,難免存在牽強附會的地方。作為當代設計,在對這一傳統文化觀念的繼承過程中,理應謹慎、批判地加以吸收,“變通以趨時”。我國清代戲劇家李笠翁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也闡明了同一個道理,即創新。色彩與時尚有著密切的聯系,“流行色”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概念,特別是在實用美術領域,更需要不斷更新色彩觀念,找尋符合時代審美習慣的色彩語言。
在這方面,我國當代的一些設計師諸如靳力強、等人都作出了大量有益探索,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特征與傳統民族文化、面向世界的設計作品,發掘傳統文化元素日益成為藝術家關注的熱點。關于探索中國當代設計的理論基礎、中國當代設計的文化責任與使命、中國當代設計的選擇與取向等議題的研討方興未艾。
在對傳統色彩觀念的繼承與發展這一議題中,我認為應著重致力于以下幾方面的思想構建:
第一,擴大視野,以博大包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
自中國引入西方設計的基本模式之后,七色體系代替了原有的五色體系,傳統的文化觀念與思維模式受到強烈沖擊,由此引發了對待外來文化的強烈探討。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于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我們理應拋卻狹隘的“閉關”思想,深切反思中國當代設計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的現實,以博大包容的態度吸納優秀外來文化之精髓,充實、發展當代設計。第二,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礎,發掘傳統文化元素。
毋庸贅言,堅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發展中國當代設計的基本落腳點,這里尤為強調的是需要增強民族自信心。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是以摹仿、借鑒西方設計為設計教學、創作的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部分設計師對待傳統文化的自信心。當然,這也許是中國設計所必然經歷的過程,我們最終還是要回到本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創造屬于自己的設計藝術。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設計便屬于此類:從民族傳統色彩中尋找到靈感,給當代設計找到一種民族化的表達方式。它應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以五色體系作為色彩設置的基本元素,向世界展示了本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與藝術魅力。
第三,追求差異化,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思維。
不論是發掘、繼承傳統,還是吸收、借鑒外來文化,都是一個由解構到組合,再到創造的過程。對色彩觀念的解構關注的重點,是對象的用色方式,將原格局打散、重組,經增減整合后再創作,將解構出來的色彩元素以現代詞匯方式注入到新的組織結構中,重組產生新的色彩形象,同時又不失原來整體的意境,創造出帶有明顯設計傾向的嶄新形式。繼承與發展不是空洞的口號,更不是復制、翻新,只有創造具有差異化,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作品,不斷創新,才能保證當代設計的正常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廉夫,張繼華.色彩美學[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2]吳澤.先秦陰陽五行[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
[4]史仲文.中國藝術史—工藝美術卷[M].天津: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5]王傳東,田金良.設計色彩學[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
[6][法]丹納.藝術哲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7]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李 ?。?980—),男,陜西咸陽人,碩士,講師。裝飾與設計基礎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現代設計藝術與研究。工作單位:1咸陽師范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