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二月春花天,
春雨正連綿。
池塘一片新漲水,
茅屋檐前掛珠簾。
條條道路泥如漿,
坑坑洼洼照見天。
霧蒙蒙,雨漣漣,
雨漣漣,曙光現,
初曉大地籠輕煙。
忽來一頂紅紙傘,
像一團火球紅炎炎。
這般風雨這樣早啊,
還有誰人到田間。
只見那傘下一人,
粗眉大眼紫膛臉,
花白鬢發露帽檐。
青布短衫藍布褲,
足蹬草鞋步輕健。
只見他,冒著雨霧穿麥田,
穿麥田,過塘邊,
過塘邊,回村前,
村前繞到村后邊。
啊!我們的老支書,
看來他一夜聽雨未安眠,
起早摸黑村里村外走了個遍。
他掛念著那麥溝積水多深淺,
麥根是否被水淹;
他掛念著那滿倉堆放的糧和棉,
新鋪的倉頂蓋得嚴不嚴;
他掛念著那漸老的黃牛受寒否,
新產的小豬可安全,
柴草飼料添未添。
他呵,家家戶戶都惦念,
大好春光莫空閑。
或把農具修,
或把良種選,
準備春耕要爭先。
水深路滑難行走,
為使人人行路便,
他邊走還邊把石塊墊。
火紅紙傘火紅心,
用火種把人人心苗都燃點。
火紅紙傘行過處,
頂頂紙傘跟上前,
像朵朵紅花色鮮艷,
飄浮在蔥蘢蒼翠的田野間。
傘上的水珠蹦又跳,
傘下人人笑語連,
把料峭春寒都驅散,
大地蒸騰熱氣添。
這是寫于1964年左右的評彈開篇。與傳統的運用唐詩格律的開篇不同,它運用了民謠式的新詩體,押的是“天仙韻”。在運用平聲韻的同時,唱篇也夾用了少數仄聲韻,但在一般“下呼”結句都仍落在平聲韻上,仍為五七言音律,因此仍符合評彈的演唱要求。這在新開篇創作中,是一種嘗試。
起句“江南二月杏花天,春雨正連綿”,表述了地點、時序和氣象,同時展開了如畫的景象。接著描繪春雨連綿的農村景色——池塘漲水,檐溜如簾,道路泥濘。唱詞沒有直接寫坑洼中的積水,卻寫漾溢雨水的坑洼如一面面水鏡,映見天空,而曙光初現時的蒙蒙霧氣,使初曉的大地猶如籠上了輕煙。這,是一幅農村的水墨畫。
隨著紅紙傘在蔥蘢蒼翠的田野間的出現,水墨畫便轉化為水彩畫了。
紅紙傘引來了人物的出場,那就是“一夜聽雨未安眠”的老支書。先是描繪老支書的外貌:“粗眉大眼紫膛臉,蒼白鬢發露帽檐?!痹偈敲枋隼现幌盗械男袆樱骸按謇锎逋舛甲弑椤保炜贷溙锓e水,滿倉的糧棉,農家的耕牛,喂養的小豬,以及家家戶戶的春耕準備。顯然,他是一位責任心強、關心生產的村干部。最后一個細節“水深路滑難行走,為使人人行路便,他邊走還邊把石塊墊”,更顯示出他愛集體、愛群眾的公益心,令人感到親切溫暖。
或許有人會說,這一節還未能寫出當年一位村支書關心領導生產的全貌。殊不知那個年代正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的年代,開篇并未用寫“階級斗爭”來影響人物的美好形象、損及農村美麗的景象,破壞美好的詩的意境,也屬不易了。
高潮出現在開篇的最后一節。老支書的熱忱點燃起了人們的熱情。“火紅紙傘經過處,頂頂紙傘跟上前,像朵朵紅花色鮮艷”。這里,作者聰明地使用了老支書所用的那把傘,避免了直接寫人。因為傘是人打的,寫了傘也就寫了人。在老支書的第一頂紅紙傘的帶動下,頂頂紙傘跟上前,他們便是投入春耕的人群。人們的熱情驅散了料峭的春寒,“傘上的水珠蹦又跳,傘下人人笑語連”,映證了人們歡快的心情,最初的靜謐自然轉化為最后的歡聲笑語。
開篇是美的,它描繪出二月江南農村如畫的美景。開篇是雅的,它充滿著詩情畫意。它把春的暖流帶進了聽眾的心中。
這個開篇是依朱雪琴的唱調——“琴調”寫的?!扒僬{”屬“馬調”系統,節奏快,腔短句繁而多用疊句。開篇中“霧蒙蒙,雨漣漣,曙光現”以及“他掛念著……”等連綴句,運用的便是這種格式。這個開篇由朱雪琴譜唱,以后由余紅仙演唱,是“琴調”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