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斗艷迎春來,幽谷紅梅處處開。
風散暗香吹滿榭,人到西園心先醉。
1980年,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西園記》一炮打響,即引起轟動:28年后,該劇的完整版由“徐王”傳人“鄭王”——鄭國鳳和王志萍再次搬上舞臺,同樣引人注目。
傳承,融入自身元素
傳承兩位老師的經(jīng)典,一直被鄭國鳳和王志萍視為己任。從《追魚》到《紅樓夢》、《孟麗君》,徐派和王派的經(jīng)典劇目大部分已被她們復排,但仍有《西園記》、《北地王》、《信陵公子》、《鴛鴦記》、《皇帝與村姑》在等著她們。鄭國鳳說,她先是準備了《北地王》,但因資金等因素遭到擱淺。于是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她們選擇了《西園記》。這部《西園記》是越劇舞臺上一出難得的抒情喜劇,主角之間層層遞進的誤會和矛盾,使全劇笑料疊出、趣味叢生。
《西園記》現(xiàn)存至今的唯一版本,是26年前徐王合演的電視劇。鄭國鳳和王志萍都坦言,由于當時她們年紀過小,并未很好地留意老師的演出,留下了遺憾。然而兩位老師卻十分隨和地對她們說,看不到舞臺版本也好,記不清以前印象也好,這反而能讓她們“更加放開”、“不被老師的條條框框所束縛”。確實,作為中年演員,她們在傳承經(jīng)典時有義務也有能力將自身的東西融入其中,賦予經(jīng)典以鮮活的生命力。
當然,前提在于很好的繼承。王志萍認為戲曲演出不能“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而是要在忠實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否則,過多加入自身元素反會將老戲弄得不倫不類。
合作,需要換位思考
對于這場以小生為主的戲,鄭國鳳自感壓力甚大。表演難度主要在于——角色的臺詞多,人物關系復雜,劇情跳躍性大,把握人物的“心理節(jié)奏”并非一件易事。“要讓觀眾笑起來實在不容易!”鄭國鳳說演張繼華的難度甚至超過了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徐玉蘭提示她說,演這個角色,一定要投入感情,否則就會演成一個傻小子。該劇的唱腔也很有難度,徐派風格本是高亢激昂、大起大落的,但該劇要求的音調(diào)之高,有時連這位徐派名小生都很難駕馭。鄭國鳳說自己在排練時競走了音,把自己嚇了一大跳。
鄭國鳳、王志萍合作多年,甘苦自知?;仡櫼酝?,王志萍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嘗試期,主要作品為《追魚》,當時她剛從日本回來,八年相別,彼此不免有些生疏。然而在合作過程中,鄭國鳳極力予以配合,給了她許多幫助;第二個階段是磨合期,主要作品為《蝴蝶夢》,此時兩人組合已形成了一定的默契,獲得了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認可;第三個階段為成熟期,以新版越劇電影《紅樓夢》為代表,此時兩人合作已趨于一體,彼此常在表演和生活中換位思考,往往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便知對方意圖。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她們漸漸領悟了搭檔的重要性、整體性和連貫性。
7月31日,《西園記》正式登場。當夜,天蟾舞臺時時爆出爽朗舒心的笑聲。淡雅的服裝、別致的布景、精湛的演藝,讓臺下觀眾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