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歲初中畢業時,在畢業典禮的禮堂門口被兩位陌生的老師叫住了。他們把我帶到教導處,讓我填了張表格。一個月后,班主任讓我去上海京劇院考試,接著就收到了上海京劇院學館的入學通知。
這一切,都太突然了!
后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張森林和陸玉蘭兩位老師看我長得很像李玉茹,堅持把我要了去。我甚至連初試都沒有參加。
我被分到青衣組跟吳富琴先生學程派戲時,就不斷聽到一個名字——李玉茹。第一次彩排《三擊掌》時,李玉茹老師興致勃勃地趕來為我化妝,從此我就得了個“小李玉茹”的雅號。
1978年開始恢復上演老戲,我和朱文虎主演了《逼上梁山》。由于我的扮相很像當年的李玉茹,我耳邊又不斷響起了李玉茹的名字。同年我又主演了《秦香蓮》,負責實況轉播的電視臺導演恰恰是李玉茹的大女兒李莉。她回家就說:“媽,我建議您收一個學生……”
從此,我得到了李玉茹老師更多的關照。她首先花了很多心血為我加工《三擊掌》和《宇宙鋒》,使我在1979年上海市第一屆青年演員會演中,憑《宇宙鋒》一舉奪魁。第二年,李老師把我叫到她家里,對我說“吳江燕要拜我為師,文聯準備出面舉辦一個拜師儀式,我答應了。但我們之間早已是師生之誼了,江燕拜了,你怎么辦?”我居然傻乎乎地不知如何回答,只聽得李老師接著說“我想這樣吧,明天早上九點江燕用車來接我,你提早一點到我家,咱倆一起過去吧!”
就這樣,在老師的安排下,我湊了個現成,與江燕一起向老師行了三鞠躬的拜師禮。1981年劇團又為我們辦了個拜師儀式,我再一次拜師。
1980年恢復上演《柜中緣》時,老師讓我去她家,說我在臺上太拘謹,表演上放不開,原因還是“戲路子太窄”。她說“你眼睛挺大,但不會用。我想給你開一些表演方面的戲,趁我這次恢復《柜中緣》,你就先學這出吧!”我當時覺得挺為難,因為三團專演花旦的演員有好幾個。我這一步跨過去,不是找挨罵嗎?于是我對老師說:“我們團還有好幾個花旦呢!”這話的意思是——我還是學青衣戲吧!老師一下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說:“孩子,學戲哪有一帆風順的!你要學會‘肚里長牙’。你太懦弱啦!”
有一天,老師讓我吃完晚飯后在宿舍里等著。快七點時有人跑來叫我,說李老師讓我快去。面對老師,我從頭至尾排了一遍《柜中緣》,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幾次想打斷,卻都忍住了。等我結束后老師才說“我太失望了,你只是學了一個路子。在表演上你整個一大青衣啊!”這兩句話說得我不知所措。只聽老師繼續說“看來我得手把手地教你——花旦起碼的要領你還不知道呢!”于是她一邊從理論上分析花旦和青衣的區別,一邊從眼神、手勢、腳步、開門、做針線……一一為我示范。
《柜中緣》雖是花旦戲,卻采用了喜劇而又近乎鬧劇的風格。為了讓我的表演基礎更扎實,老師又給我說了《拾玉鐲》、《秋江》和《百花贈劍》,她教的不局限于某一出戲,而是傳授如何塑造不同類型人物的表演方法。那些規范、細膩、傳神的表演,就像是給了我一把開啟藝術大門的鑰匙,令我終生受益。
我的《柜中緣》終于要演出了。演出前夕,老師請她的全堂人馬來帶我,包括鼓師董佑文、琴師朱文龍,老師輩的孫正陽、黃正勤、李多芬……令我大出意料、大為感動。
1992年我離開舞臺去了電臺戲曲頻道,同時又在戲校兼課、參加文聯和民盟兩個藝術團的演出。此外,我還參加電視劇、話劇、淮劇的輔導,為報紙雜志撰文,舉辦京劇知識講座……就在我忙東忙西、不亦樂乎的時候,老師又為我指明了一條道路,同時不斷給我鼓勵。
她在多次來信中這樣寫道:
祝賀你在上海戲劇學院講課成功!這是你比別人花了成倍的力氣才獲得的。人家信賴你,多么不容易!在這24堂課中你學了不少東西,教學并長,我為你高興!
你才四十幾歲,還能再拼搏一番。不要膽怯,你已有三十多年的舞臺經驗,人生閱歷豐富,希望你抓緊時間,發揮自己的優勢,還能干上十幾年、二十年,你會取得比當演員更大的成績!
我希望你把傳播京劇當成永久性的職業去努力。我深信你會成功的,會走出一條路子來的,大膽地闖吧!
老師的這些話為我在雜亂的事務堆中捋出了一條思路,于是我逐漸把精力集中到京劇知識的整理和傳播方面,一直堅持到今天。我愿我就像老師所希望的——傳播京劇將成為我“永久性的職業”。
1997年我得到了為老師配像的機會。高興之余,我又很猶豫——畢竟離開舞臺多年了。此時,老師來信讓我放下包袱,去了北京。她是這樣寫的:“我十分理解你的心情。藝術總是藝術,非金錢所能代之的。你從小吃了那么多苦,為藝術苦熬了幾十年,扔掉太可惜了。你有實踐,現在又上升到理論,你的演出會比過去更好。”
遺憾的是,我第一次為老師配像的《描容上路》不夠理想。我非常沮喪,又想打退堂鼓。老師又來信予以鼓勵和支持,她寫道:“真可惜,你是一個很有內涵的好演員,‘時不予兮,奈何!’……今年春節謝國祥給我拜年,他說還要再錄麒派劇目,請我幫忙。我估計有《別窯》吧,我仍希望這出戲你能恢復起來。”
老師不但為我鼓勁打氣,而且不顧年老體衰,在每次錄像前都親自為我說戲。1997年到2004年我陸續赴京配像7次,由于配像的工作沒有規律,而且遠離演出環境,我對好幾出戲的配像不甚滿意,覺得自己沒能把老師當年的風采演出來、對不起老師。然而,通過配像的過程,老師把我又拉回了我熟悉的工作,使我第三次系統地向老師學習,收獲頗多,領悟尤深。
老師是我藝術道路上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