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2008年,彈指一揮間。臨近年末,“改革開放30年回顧”已成諸多媒體的主題詞。最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2月18日中央召開的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國歌聲中啟幕,國際歌聲中閉幕;新老兩屆政治局常委全體出席;胡錦濤講話時長93分鐘,文長2萬余字,核心便是“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很顯然,堅持改革“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未來航程的新起點已經相當清晰。
這并不是一個輕松和輕易的選擇,也正是中央紀念大會和總書記講話的重大意義所在。應當承認,30年走到今天,面對中國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困難局面,人們對是否繼續堅持改革方向有各種不同看法,在本質上可歸納為兩種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人士對改革持懷疑和否定態度,在他們看來,多年來的改革執行的是一條“資改路線”。資源浪費、環境惡化、分配不公、民生問題突出、外部經濟沖擊等,都是改革帶來的“惡果”。大多數人士則認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以3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從封閉半封閉變為全方位開放,綜合國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公民權利得到一定保障,這都是改革的偉大成果。而目前存在的這樣那樣的問題,恰恰緣于改革還有待突破。
此次大會上,胡錦濤一字不易地重申了一年多前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的結論:“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不僅表明了決策層的態度,也表明質疑和否定改革的聲浪仍在繼續。
我們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府的改革主張,同時也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就如何實施改革主張進行務實的思考。近年來,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確實面對重重困難,連月來國內外經濟環境惡化也為全方位改革帶來了諸多阻力。這些都是必須直面的現實。在當前形勢下,以推進改革、保持增長、維護穩定大局計,最緊迫的是尋找到恰當的改革突破口。
我們以為,在當前,改革的最佳突破口是開放服務業市場。
如本刊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博士在12月1日的《財經》“宏觀周報”(詳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macroscopyweekly)中所指出的,當前,外需的快速放慢對外向型的中國經濟構成了嚴重的挑戰,短期之內,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不可避免;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能否獨善其身,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能否真正從依靠外需轉向依靠內需,特別是國內消費。按照美國、日本、韓國及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在年人均收入3000美元上下,服務業發展將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動力。中國極有可能在今年踏上人均收入3000美元的新臺階。抓住時機,大力發展服務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既可鼓勵消費,也能刺激投資;既可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助力,又可紓緩內外沖擊帶來的陣痛;既有助于減輕中國經濟對房地產和汽車行業的依賴,又能夠大幅增加就業,緩解環境保護的壓力,并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發展服務業并不容易。服務業亦即我們常說的第三產業,其涵蓋面很廣,早期主要是指批發、零售、運輸、倉儲乃至地產這些相對比較“實”的領域,而近30年來的新型服務業則凸顯金融、資訊、文化、教育、醫療、商務服務等產業的地位,當然,現實中還要寬泛得多。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服務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其占經濟比重的上升勢頭近年來被第二產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所壓制,更因一些關鍵領域改革滯后而減弱。當前實體經濟放緩,服務業增長時機來臨,發展服務業正可順勢而為,其間的改革舉措絕不可少。
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核心就是開放市場。圍繞發展服務業的目標,應當在服務業的相關領域,主要是新型服務業領域,打破公開或隱性壟斷,降低民間資本進入的門檻,改進政府服務,改革政府機構,創造出適應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從長遠計,政府盡快制定未來30年服務業發展規劃也相當迫切。這些改革任務的重心,仍然是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其中不可或缺的協調改革,則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故此,我們認為,以開放服務業保經濟增長,對于歷史新階段的改革突破意義深遠。
本期《財經》是2008年的年末刊。雜志截稿時,世界正在動蕩與危機中靜候新年的鐘聲。在中國,充滿著改革回眸的2008年即將結束,激蕩著改革期盼的2009年即將來臨。輝煌往事亦堪回首,開拓未來更是責無旁貸。我們謹在此祝讀者諸君心想事成,沒有蹉跎也沒有遺憾地度過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