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多次說,稿子一定要認真總結“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訓,特別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問題。還要強調克服封建主義思想殘余問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被認為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這個評價也包括三中全會的預備會議,即開了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采取這種形式開會,是葉劍英元帥向中央建議的。
據葉辦主任王守江回憶,關于如何開三中全會,葉帥提出,應先開一個預備會議,即中央工作會議。葉帥說,粉碎“四人幫”后到目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們意見一致。中央委員呢?先開個預備會議,統一思想。中央全會不能開一個月,預備會議可長可短,準備好會議文件再開全會。葉帥的軍事秘書、武警原副司令員王文理也記得這個情節。
在我現在保存的葉帥在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草稿中,完整的稿子有三份。按時間順序,一份是題為《葉副主席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草稿)》的鉛印稿,共11頁。在這份鉛印稿的第一頁注有“會(二)10號”的字樣,并有葉帥用鉛筆寫的“草稿”兩個字(下稱“11月稿”)。
再有就是題為《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的油印稿,最后注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二日稿”,共16頁。上有20多處葉帥親筆修改的字跡,以及我、劉詩昆多處修改的字跡(下稱“12日稿”)。
還有就是題為《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鉛印稿,共16頁。文件抬頭右側蓋有編號“0000002”的號碼,顯然這是葉帥本人保存的文件。這是作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文件之四”,由三中全會秘書組于1978年12月17日印發的(下稱“17日稿”)。
這三份完整的稿子反映了葉帥講話起草過程的兩個階段,內容變化很多。尤其是“11月稿”與后面的兩個稿子之間,更存在重要的區別。
“11月稿”的起草與放棄
講話稿起草的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11月15日到25日,由中央黨校的阮銘執筆起草,形成了“11月稿”。據阮銘回憶:在中央工作會議開始以后,“11月15日,胡耀邦找我到他家中,提出要為鄧小平和葉劍英各起草一篇講話稿,內容有所分工:鄧講重點轉移,葉講分清是非。他說,鄧的講話已由胡喬木起草,葉的講話要我起草,限三天拿出初稿。11月18日,我把初稿印好清樣,送給胡耀邦。”
吳江的回憶也說到:“1978年11月15日,胡耀邦找馮文彬、阮銘和我到他家中,說鄧小平和葉劍英準備在三中全會上講話,葉的講話由我和阮銘起草,著重講分清是非問題。葉的講話我請阮銘起草,我作些修改后按期上繳。此后,我就沒有再參加會議的任何文字工作了。過了幾天,聽說葉的講稿基本通過。”(吳江:《十年的路》第56頁)
可以確定,“11月稿”就是由阮銘起草的,這篇稿子沒有得到葉帥的認可。
今天重新研讀“11月稿”,可以看到這篇稿子沒有能夠反映黨內和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及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11月稿”在首先肯定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是完全正確和非常及時之后,主要講了四個問題。
一是強調,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并且這種團結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之上的”。
二是強調,要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并正面肯定“文化大革命”。文章指出: “這次大革命的一個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最大限度地發動億萬人民群眾關心國家大事,關心黨的大事。群眾發動起來了,政治覺悟和識別能力提高了,黨和國家的事情就好辦了。”當然,“11月稿”比十一大政治報告進了一步,提出“綜合和消化這次文化大革命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的問題;但得出了正面的結論: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極可寶貴的政治財富”。
三是把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聯系起來,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的一個偉大革命。它不但是生產力的飛躍發展,而且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深刻變革。我們要堅持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三大革命一起抓。”
四是強調民主的重要和安定團結的重要,指出:“我們的團結有共同的基礎,也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民主的方法”。但同時也強調:“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本來是要更大規模地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內部的民主。”
“11月稿”關于黨內分歧問題的論述,體現了三中全會前后的寬松氣氛,指出:“我們已經有了一條正確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制定和完善各方面具體的路線、政策、制度和方法。”但“要鼓勵探索和試驗,提倡不同意見的爭論,允許犯錯誤,允許改正錯誤”。還指出:“有原則分歧,大是大非要分清,但是,只要不是違反紀律,搞秘密集團,就要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團結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反對錯了的同志一道工作。”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這篇講話稿基本上沿用了中共十一大政治報告的論斷和思路。全稿字數約4750字,其中,講到“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一段,字數為1520余字,約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礎上,將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聯系起來。稿子中對于民主問題的闡述,僅僅局限在把民主作為手段和方法,落腳在堅持民主集中制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上。
這篇講話稿對解放思想、發揚民主反對封建主義殘余思想、發揚民主加強法制等重大問題沒有論及;對于當時仍在舉行的全黨全國關注、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引起熱烈爭論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以及提出的許多思想理論問題只字未提;對于中央工作會議上熱烈爭論的許多亟待回答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沒有觸及。究其原因,主要是葉帥講話稿起草工作完成后的近20天時間里,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幾件大事成為重新起草的重要背景
下面是這段時間里發生的幾件大事——
11月20日,中組部部長胡耀邦決定,向黨中央正式報送中央組織部《關于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件的調查報告》。12月16日,中共中央以[一九七八]第七十五號文件,正式向全黨轉發中央組織部的報告。
同日,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第98期發表《平反冤案的歷史借鑒》一文。同日,《人民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該文。胡耀邦將本期《理論動態》發給中央工作會議參會者,得到普遍稱贊。這是因為于11月10日開幕的中央工作會議正在討論解決幾個重大的政治歷史問題,也就是平反冤假錯案。文章指出:凡是不實之詞,凡是不正確的結論和處理,不管是什么案件,不管是在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搞的,也不管是什么人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全錯的全改,部分錯的部分改。事實是最頑強的東西。一切不實之詞和錯誤處理,都經不起實踐的檢驗,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最終都是站不住的。
11月25日,華國鋒在中央工作會議全體會議上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為“天安門事件”和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問題、陶鑄問題、“二月逆流”問題平反;糾正對彭德懷的錯誤結論,將其骨灰移入八寶山公墓;撤銷中央專案組,全部案件移交中央組織部;對康生、謝富治問題可以揭發,材料送中央組織部。
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民主社會黨委員長佐佐木良作。鄧小平說:不只是“天安門事件”,如果有些問題處理得不正確,也必須實事求是地加以糾正。有關群眾貼大字報的問題,他指出,這是正常的現象,是我國形勢穩定的一種表現。他說:寫大字報是我國憲法允許的。我們沒有權利否定或批判群眾發揚民主,貼大字報,群眾有氣要讓他們出氣。群眾的議論,并非一切都是深思熟慮過的,也不可能要求都是完全正確的,這不可怕。……廣大群眾是要求安定團結的,是顧全大局的。有些問題群眾有疑問,有些話對安定團結、實現四個現代化不利,要向群眾說清楚,要善于領導。
同日,胡耀邦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言。他說:十年“文化大革命”,左傾錯誤達到登峰造極地步,給黨和國家造成空前嚴重損害。為了繼續弄清大是大非問題,勢必要接觸到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和全面評價毛主席的問題。這是即使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事情。建議中央經過周密準備之后,說清楚這兩個問題。
11月27日上午,鄧小平會見美國專欄作家羅伯特·諾瓦克。鄧小平說:凡是錯誤的都要糾正。有些人一提到糾正就怕,好像一提糾正就是針對毛主席的。這個看法就錯了。現在,有人對我們進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理論問題的討論有議論。我認為,有這些爭論是好事,千篇一律倒是僵化的表現。
同日,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引起爭論。一位同志在發言中說,他不贊成把這場討論看成是政治問題、路線問題,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問題;不贊成“來一個思想解放運動”“反對現代迷信”等口號。這個發言立即引起參會者的反對,會議各組集中討論真理標準討論的是非問題。
這個時期,新聞媒體公布中共中央對“天安門事件”的平反決定后,社會輿論反響熱烈,在“西單民主墻”也出現大量大字報、小字報。形勢比人強。上面這些巨大的變化,政治形勢的巨變,政治環境的寬松,使得原來起草的講話稿變得“不合時宜”、無法適應形勢了。葉帥自然無法使用這份講話稿了。如同鄧小平對胡喬木起草的講話稿不滿意而重新找人起草一樣,葉帥對這篇講話稿同樣無法接受。于是,他決定重起爐灶,自己組織人來重新起草這篇講話。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參加講話稿起草的人中,有的同志堅決反對“兩個凡是”,又參與了“真理標準”文章的工作。從這份講話稿來看,確實存在著認識的局限性,但實事求是地說,這就是那個時期黨內的思想狀況和普遍認識,是不足為奇的,我們不能以此指責他們。沒有所謂“先知先覺”的圣人。
葉帥口述、修改、定稿的講話稿
講話稿起草的第二階段,是從11月25日之后到12月12日,由葉帥口述,有我和劉詩昆參加,完成了講話的“12日稿”;并經過葉帥在12月12日最后親筆修改定稿,成為他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定稿。
“文革”中,我經歷了近四年的牢獄之災,出獄以后把《列寧全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想從中找出發生“文革”這樣的災難,自己挨整、被關了這么多年的原因。通過讀書學習,有了一定的思考。
“12日稿”起草的過程大體是:主要聽葉帥講,我整理好后再讓他看,然后,一起討論修改。葉帥多次對我和劉詩昆提出:稿子一定要認真總結“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訓,特別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問題,要重點強調。我們過去的民主和法制建設都不健全,被林彪、“四人幫”鉆了空子,他們對廣大干部和群眾實行法西斯專政,從反面給了我們血的教訓,要認真汲取。還要強調克服封建主義思想殘余問題。(見《葉劍英年譜》第1153-1154頁)
記得到第三稿時,劉詩昆參加了討論,大概經過四稿就完成了。12日定稿時,玉泉山的“秀才”胡繩到軍科二號樓參加了討論。同日晚9點、10點左右,我和劉詩昆專程到鄧力群處,請他對講話稿提意見,幫助把把關。鄧對稿件觀點沒有提出意見,糾正了幾處字詞的用法。
“12日稿”首先對中央工作會議作了充分肯定,指出,這次會議開得很好,它的功績在于一致同意要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于恢復和發揚了黨的群眾路線、民主集中制、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葉帥親筆補充寫道,會上,大家“敢于說出過去想講而不敢講的意見,暢所欲言,充分討論,解決了不少全黨和全國人民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展開了正確和認真的批評”。他認為,“這是我們黨多年來沒有過的好事情,是我們事業大有希望的標志。”為此,他特別提出,“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實行這樣充分的民主,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們一定要堅持、發揚,要推廣到全黨、全國。”
這一稿在簡要概括闡述了國際和國內形勢后,主要談了三個問題,即領導班子問題;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勤奮學習,解放思想。葉帥在文字表述上比較仔細,非常注重思想的邏輯性和文字表述的嚴密性。在“12日稿”中談到“發揚民主”時有這樣一句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體現了我們黨內的民主,西單民主墻體現了社會上的民主,這些民主精神都要發揚,我們要在全黨、全國造成真正民主的空氣,使廣大干部群眾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這句話涉及對當時議論頗多的“西單民主墻”的評價,葉帥身邊工作人員有不同的意見。記得在12月12日晚上定稿時,還在爭論。于是,葉帥指示,把胡耀邦同志請來,聽聽他的意見。耀邦同志13日上午八九點鐘時專門來到軍科二號樓,認真閱讀了講話稿,聽取了大家的意見,最后完全同意葉帥講話稿的精神,拍板保留這段話。這段話不僅在當時引起了熱烈的反響,而且成為30年后確定這篇稿子就是葉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稿的重要依據。劉詩昆記得,講話稿在老式打字機上定稿后,葉帥拿到剛剛打印出的定稿,就乘車匆匆趕赴閉幕會會場,此時離開會時間已不遠了。
“12日稿”是最重要的,它是葉帥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稿,最能代表和反映出葉帥當時的思想狀態,是最真實的歷史文獻。
三中全會文件稿又有改動
至于“17日稿”,是在中央工作會議結束之后,由三中全會秘書組印發的正式文件,是作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文件之四”發給與會人員的。
這個文件稿在12月12日稿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或者比較敏感的問題,如對“西單民主墻”的肯定、如“確實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等多處都作了刪改;并刪去“廣大干部和群眾毫無人權保障。有多少人被他們用這樣那樣的方法整死了,這是一個血的教訓”中“人權”二字。
另外,“17日稿”中增加了一些內容,特別是根據葉帥以前多次講話的精神,增加了一大段關于加強法制建設的話,指出:“我們要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我們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只有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才能確立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制,也只有認真貫徹執行社會主義的法制,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顯然,加上這部分內容,是考慮到葉帥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由他來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最為恰當。
目前通行的、收入《葉劍英選集》中的這篇講話,對12月17日三中全會正式印發的文件稿又作了一些刪節和修改,在段落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變動。主要是,講話中有三處涉及華國鋒的地方被全部刪除。如“在這次會議上,華國鋒同志作為我們黨的主席、黨的領袖,當著全體與會同志的面,公開作自我批評,講得那樣坦率、那樣誠懇,使我們非常感動。在這方面,華主席給我們作出了榜樣”等文字被刪去。
另外,“12日稿”和“17日稿”中都有的對習仲勛同志勇于自我批評的一段話,也被刪去。這段話是這樣的:“這里,我還提一下習仲勛同志。同志們從報上大概都看到了廣東惠陽地區一位基層干部寫給習仲勛同志的批評信和習仲勛同志的復信。習仲勛同志那種不怕聽刺耳意見、鼓勵別人講話、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志學習。我們有些同志,嘴里也天天高喊要批評、自我批評,要謙虛、謹慎,可是,稍微尖銳的意見一來,他們的面孔就立刻拉長了。他們只會批評別人,從不批評自己,‘老虎屁股摸不得’。對于這種人,我們要勸他們好好看看習仲勛同志的信,讀讀‘葉公好龍’的故事。”
在這里之所以大段引用并比較三份講話稿的差異,就是為了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為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人們提供一個參考。■
葉向真:葉劍英次女,全國政協委員,曾執導電影《原野》
本文根據對葉向真的多次訪談,由盛平整理。葉辦主任王守江,葉劍英軍事秘書、武警原副司令員王文理的回憶,對本文整理成文亦有貢獻
“改革憶事”編輯說明#8195;#8195;
在舉國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之際,“改革憶事”欄目亦于2008歲尾告一段落。一年來,共有26篇文章在《財經》雜志和《財經網》同時刊出。各位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鉤沉史實,定格決定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的關鍵瞬間,披露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誠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對將本欄內容結集出版的《改革憶事》一書的審讀意見所言:“本書讀來十分親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借此機會,衷心感謝關注《財經》、支持《財經》的各位作者和讀者。我們為后人保存史境真實的努力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