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家們和經濟學家曾經普遍持有的“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調整經濟周期”的信念,如今已被雨打風吹去
多年以來,美國的經濟學家和中央銀行家為美國經濟運行得如此平穩而額手稱慶。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真實GDP的周期性波動也一直很溫和。1955年以后,美國的年均失業率從未超過10%。在很大程度上,許多經濟學家將美國GDP高速增長歸因于低通脹和經濟穩定。
價格穩定和經濟周期平穩,不僅受益于美國堅實的經濟基礎,也是受到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央行所奉行的貨幣政策的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新西蘭銀行等主要央行制定了通貨膨脹率目標,當通貨膨脹率超過既定目標(例如2%)時,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收緊信貸。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里,通脹一直非常溫和。
為了保持真實經濟周期平穩,中央銀行以正式或非正式版本的一般化通脹目標為依據,調整真實產出。在泰勒法則中,中央銀行不僅要考慮到通脹率,還要考慮到GDP增長相對于長期趨勢估計值的水平。當GDP增長慢于長期趨勢,中央銀行將降低利率并放松信貸。如果GDP增長快于長期趨勢,它將收緊銀根。在這種“順勢而為”的政策方式中,中央銀行采用若干步驟,來減少真實產出波動的影響。
目前,世界經濟正經歷嚴重的衰退,有鑒于此,我們是否可以將中央銀行的政策能夠馴服經濟周期這種廣泛秉持的信心稱為“超級幻想”?
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必須清楚認識到美聯儲和其他中央銀行從“大蕭條”中得到了教訓——在危機中放松貨幣和信貸非常必要。沒有人可以否認,過去25年,對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世界經濟而言,經濟運行的成果是值得注意的,或者說,是史無前例的。
但是,很明顯,中央銀行家和經濟學家們都沒有預料到金融危機會如此嚴重,更不用說金融危機對真實經濟的巨大影響,這表現為抵押信貸和商業投資的干涸。衰退仍在繼續,并且似乎成為1982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1982年,美國的月失業率曾幾次攀高至10.5%左右。根據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數據,陷入危機一年后,美國的月失業率已經上升至6.7%,并且仍在以較快速度上升。
中央銀行,特別是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中反應非常迅速,甚至在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前就開始行動。美聯儲使用了所有傳統工具,例如,降低利率和開放貼現窗口。另外,美聯儲對傳統方式實行了創新,例如,允許投資銀行向它借貸,協助接管和淘汰奄奄一息的投資銀行,如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
相比美聯儲,美國財政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價值則令人懷疑。這些措施包括拯救金融機構以及財政刺激計劃,它們少有始終信守的原則。最近,據《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報道,財政部將使用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股權,鼓勵銀行降低抵押貸款利率至4.5%,以此提高房價并鼓勵房屋修建。但是,房地美和房利美以及它們的政府擔保恰恰是這場房市危機的始作俑者,正是它們的鼓勵措施才刺激居民住宅供給過剩。任何設置價格上限的政策,例如設定抵押貸款利率上限從而設定房價上限,其政策效果都很小,卻對房地產市場調整的破壞性很大。一項政策的目標應該是降低而不是增加這兩個機構帶來的扭曲。
在任何情況下,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的聯合行動不足以控制房地產行業的損失。由于人們規避風險的意愿如此強烈,國庫券和國債以很低利率銷售。加之其他風險不斷涌現,即便他們的預期投資回報率非常高,債權人也不愿意貸款。毫不奇怪,中央銀行家們和經濟學家曾經普遍持有的“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調整經濟周期”的信念,如今已被雨打風吹去。
雖然目前世界經濟陷入嚴重危機,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是一個輝煌的時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增長較快,發展穩定。中國和印度的億萬人口從極端貧困中走出,其他國家則有較高增長率。這都歸因于上述國家采取了重要的政策來開拓本國的貿易,并且得益于世界經濟環境持續穩定。即便其中出現了兩年十分嚴重的世界范圍的衰退,按歷史水平看,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世界經濟環境還是不錯的。
我認為,改進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是可取的,美聯儲應該仔細考慮如何擴大它的工具。但是,阻礙世界范圍的競爭性市場的引擎則是個嚴重錯誤,畢竟,競爭市場給世界人民帶來如此多的福祉。■
作者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為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