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中央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確定今后兩年內4萬億元的投資安排。可以想見,這次歷史罕見的大規模投資,對抵御外部危機沖擊、拉動經濟增長將起到積極作用。
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政府同樣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不僅有效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沖擊,而且推動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但是,那次采取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的舉措,也使得投資率逐年上升,由1997年的34.1%逐年提高到2003年的43%。
需警惕上輪擴張性政策的負面影響
持續提高的投資率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首先是資源約束矛盾加劇。2003年后,廣東、上海、四川、甘肅等17個省(區、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部地區拉閘限電現象頻發,后來更演變成全國性的電力短缺,鐵路貨運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也出現了供應緊張的局面。
其次是生產能力超過有效需求規模。在600多種主要產品供求統計中,供大于求的產品從1998年上半年的26%上升到2003年同期的85.5%,大多數工業設備利用率在60%以下。
第三是消費能力相對不足。2002年,中國最終消費率為58.2%,為“九五”時期以來最低值,比國際平均水平低約10個到20個百分點。2003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比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低17.6個百分點。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呈擴大趨勢,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相對滯后,導致城鄉和地區差距,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不協調問題日趨嚴重。
時隔十年之后,這次歷史上更大規模的建設和投資,如何避免以往的問題再度發生,是必須思考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能否妥善應對這場危機的關鍵。
改革滯后導致經濟增長方式始終無法轉變
對這次國內經濟遇到的困難和矛盾,首先必須搞清原因。雖然有外部影響,但主要是因為中國自身的經濟增長方式出現了問題。換句話說,即使沒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也難以為繼。轉變增長方式,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提出,但到現在也沒有轉變過來,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滯后。
比如,金融體系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金融產品過度創新,而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市場化不夠;消費需求遲遲上不來,不是居民不愿消費,而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滯后或改革不當所致;經濟效率較低,是因為政府仍控制著重要資源的分配,壟斷行業改革停滯不前。
過去30年改革開放,最重要的經驗有三條:一是改革始終是圍繞著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展開的;二是始終堅持用經濟的辦法,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這些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三是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按經濟發展規律辦事。
從這些基本的改革經驗出發,應對此次危機,仍然要用市場化改革的辦法來化解矛盾。既要通過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更要加快體制改革,必須把擴大投資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如果我們利用這次危機,加快改革進程,理順幾大關系,我們就有可能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的受益者。否則,只會進一步加劇結構不平衡的矛盾,給未來的經濟發展埋下更大的隱患。
需在價格形成機制、壟斷行業、政府管理體制以及收入分配體制上加快改革步伐
在加快體制改革上,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尤其要實實在在地推進:
——必須加快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盡管價格改革邁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仍有一些領域的價格改革滯后于市場發育的需要,典型的是能源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這些年反復上演的煤電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炭和電力兩種能源產品不同的價格形成機制造成的。
加快能源價格改革,首先要下定決心,不能因利益集團的反對和一些短期因素的考量(如CPI等)就停滯不前。只有理順了能源價格,才能真正步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稀缺是由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的,但短缺是由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造成的。沒有能源價格的理順,“煤荒”“電荒”“油荒”將會反復上演。
其次,能源價格改革要與能源領域的打破壟斷,要與政府監管能力建設結合起來。在壟斷條件下,簡單的價格放開,不僅不會帶來資源的優化配置,反而會犧牲社會整體福利。價格改革,政府監管也必須跟上,否則,會造成整個市場失序,達不到預期效果。
——放開準入、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近些年實際處于停滯狀態。鐵路最突出,依然是政企不分。五年前就已出臺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除實現了廠網分開,其他改革毫無進展。銀行、通信、民航等領域的改革,也剛剛邁出步子。
面對壟斷領域的改革滯后,必須按照市場化方向,打破壟斷,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大力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形成競爭機制。這樣才能帶動私人投資,經濟的整體效率才會得到不斷改善。
以發電投資為例。近幾年,發電裝機容量有較大增長,實際上是國企盲目擴大規模或者說是“官場”的競爭在起作用,市場競爭機制并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大型發電企業在國資部門“做大”政策引導下,忙于“跑馬圈地”,無序發展十分嚴重,導致近年來發電利用小時持續下降,一些地區火電機組的發電小時已經低于5000小時,比國外火電機組發電小時數少1000小時左右,不僅造成巨額投資閑置,而且降低了機組負荷率,增加了煤耗。
——加快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改革。經過多年的改革,特別是經過五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已經有了很大轉變。但總體上講,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干預仍然較多,并掌控了過多的資源。
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要改革靠行政管制來分配資源的方式,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其次,切實把精力轉向公共領域,真正履行好對市場的監管職能,尤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如食品、藥品的監管。
再次,要加強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綜合協調,抓好中期發展規劃。中國水電開發過程中開發失序和開發過度現象十分嚴重。據環境保護部反映,僅不按程序報批,無立項、無設計、無驗收、無管理的“四無”小水電站,全國就達3000多座。目前,長江上游大小河流從干流到支流的水電項目幾乎全面開工,已成“遍地開花”之勢。這些問題,主要由于目前的項目核準制存在嚴重缺陷,流于形式。再加上長期以來,政府綜合部門“重建設、輕規劃”,至今沒有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
最后,要加強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這次危機可能會使經濟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但是,環境保護工作不能減緩,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不能以更嚴重地犧牲環境為代價。環保具有外部性,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有限,政府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民生改善了,內部需求才能持續拉動。目前,消費拉動經濟的比例還不夠,要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普通城市居民和農民的收入水平。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真正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同時,要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建立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央早已作出的重大決策,關鍵是要下決心盡快付諸實施。中國有13億多人口,居民保持著相當高的儲蓄率,因此,居民消費還有很大的釋放空間。只有讓居民的收入實現增長,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把消費刺激起來。■
作者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