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的GDP增長率之所以成為中國經濟的底線,是因為更差的經濟形勢將引起過高的失業(yè),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
經濟增長的三大支柱中,凈出口和投資明顯回落,而消費尚不足以彌補這一缺口,“保八”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么輕松的目標。
今年入冬以來最強的冷空氣在12月上旬席卷全國,10日帶來最大幅度的降溫,也帶來了北京的第一場雪。
中國經濟的“嚴冬”則在更早的時候就已開始。同日發(fā)布的11月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顯得寒氣襲人:工業(yè)品出廠價格(PPI)從上月的6.6%,直落至2%,接近200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額遠低于預測值,同時出現(xiàn)負增長;外商直接投資額(FDI)同比下降36.52%,連續(xù)五個月下滑。而各地企業(yè)破產、農民工提前返鄉(xiāng)過年的壞消息則早就此起彼伏,令人觸目驚心。
當天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判斷:“國際經濟環(huán)境急轉直下,國內經濟困難明顯增加。”短短20字中,中央對經濟局勢的憂慮表露無遺。
8%:GDP紅線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似乎不應為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而擔憂。1979年至2007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9.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快6.8個百分點。
但這一次,《財經》記者獲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下稱會議)把“保增長”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時,確定2009年的GDP增長目標為8%。
“這個目標是根據(jù)中國的生命線來定的。”中國銀監(jiān)會主席劉明康在《財經》年會“2009:戰(zhàn)略與預測”(下稱《財經》年會)上說,在充分就業(yè)與GDP增長速度掛鉤的階段,如果中國的GDP增速降至6%或7%,經濟發(fā)展的質量就會受到很大影響,進而牽涉到就業(yè)率,最終影響到社會穩(wěn)定。
據(jù)官方測算,“十一五”期間中國每年約有800萬-1000萬城鎮(zhèn)新增勞動力,為保證充分就業(yè),GDP需保持年增長8%的最低增速。會議提出2009年的目標是,就業(yè)增長900萬人、失業(yè)率控制在4.6%左右。然而,突然惡化的經濟形勢使得這個目標面臨挑戰(zhàn)。
——8月起,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增加值不斷下滑,到11月,該指標同比增長僅為5.4%,跌破亞洲金融危機后形成的底部。
——企業(yè)利潤下滑,投資前景頗為暗淡。國資委12月15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1月至11月中央企業(yè)累計實現(xiàn)利潤6830.4億元,同比減少2393.7億元,下降26%。即使剔除受政策性影響較大的石油和電力企業(yè),其他央企利潤也同比下降3%,出現(xiàn)全年虧損的可能性非常大。
——同樣持續(xù)惡化的還有外貿數(shù)據(jù)。8月至10月,中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長從22.1%連續(xù)下降至19.2%,到11月更是大幅下滑為負增長2.2%。美歐日等發(fā)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對于2007年出口依存度高達38%的中國,是致命打擊。
——國內消費保持穩(wěn)定,但也未見強勁增長。11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放緩至20.8%,簡單扣除通貨膨脹的真實增長速度為18.4%,8月至11月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真實增長速度穩(wěn)定在18.0%-18.6%。
受收入增長放緩和未來不確定性增強的影響,消費前景并不樂觀。而8月以來進口增速的加速下滑,更加重了對內需疲弱的擔憂;8月至11月,中國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總額同比增長從23%連續(xù)下降至-17.9%。
經濟增長的三大支柱中,凈出口和投資明顯回落,而消費尚不足以彌補這一缺口,“保八”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么輕松的目標。
壞消息不斷,各家機構對2009年中國經濟的預測愈發(fā)悲觀。中金公司將今年四季度GDP增速預期由6.3%-7.5%下調至5%-5.5%,而2009年即使考慮財政刺激政策,GDP增速也可能為7.3%左右。世界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對明年中國GDP增速的預測均為7.5%。
不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并不過分悲觀。在《財經》年會上,劉鶴稱,當前的經濟形勢是國際經濟周期變化、國內經濟周期變化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實體經濟正處于調整和消化庫存的階段,預計會延續(xù)一個季度以上,“估計明年一季度以后會有一些新變化,經濟增長速度會逐步回升。”
政策總動員
經濟學家的悲觀預言會成為現(xiàn)實嗎?中投公司監(jiān)事長金立群認為,悲觀的預測往往會有其警示作用,使得有效得力的對策措施得以實施。
在中國經濟“失速”的緊急當口,會議發(fā)起了政策總動員,明確提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再次強調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財政和貨幣、內需和外需、投資和消費相關的政策全部囊括在已經或者即將出臺的政策框架體系中,會前一個月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政策組合轉向(即財政政策從穩(wěn)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以及會后密集出臺的一系列后續(xù)政策,無一不是其內容的延伸。
時隔十年之后,積極財政政策再度重錘出擊。“4萬億”計劃出臺之后,會議進一步明確,2009年中央財政預算赤字將達到5000億元,比2008年1800億元的赤字規(guī)模增加了3200億元。但這還須經2009年全國人大審議批準。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亦被首度“量化”。12月13日晚間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2009年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這一目標由預期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再加約3至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得出。《財經》記者還獲悉,2009年預計新增貸款規(guī)模為4.6萬億元。
不過,“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仍需“區(qū)別對待,有保有壓”。劉明康在《財經》年會上解釋,所謂“區(qū)別對待,有保有壓”,即銀行要為產業(yè)結構調整做出應有貢獻,可以“救急”“救窮”,但決不能“救亂”,也就是不會救助那些內部治理混亂、案件頻出的公司。
在出口形勢深度惡化的背景下,會議提出要“穩(wěn)定外需”,在匯率政策上,則要“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不過,由于外需市場取決于全球經濟情況,“穩(wěn)定外需”與其說是一個現(xiàn)實目標,不如說是一種政策傾向或者愿望。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在當前情況下,人民幣貶值對于提振出口的作用相當有限,匯率政策的重點在于“基本穩(wěn)定”。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告訴《財經》記者,中國確實不應該放棄在國外已經占領的市場,但也不值得提倡通過提高出口退稅率、人民幣貶值這樣的手段來把產品廉價賣出去,“這不叫穩(wěn)定外需,這是資源的錯誤配置,不利于中國的長期發(fā)展”。余稱,真正穩(wěn)定外需還是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及企業(yè)的改制重組和產業(yè)升級。
由于外需疲軟已成定局,會議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
“4萬億”計劃之后,人們對于明年國內投資需求的增長動力已沒有太多疑慮,而直接刺激消費的政策則備受期待。“強調促進消費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別于‘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內容。”哈繼銘說。會議提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為重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哈繼銘認為,部分結構性減稅政策將對“擴大最終消費需求”提供支持,稅收杠桿之外,拉動消費還可以通過轉移支付手段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因為這部分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在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提出“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和救助力度”。
市場對政策的熱切期盼,一度掩蓋了對冰冷宏觀數(shù)據(jù)的擔憂。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當天,滬綜指收于2079.12點,漲2.03%。但短暫的興奮難以改變既定的下滑趨勢,次日滬深兩市在小幅低開后呈“跳水”之勢,滬綜指收盤跌2.28%,深成指跌1.72%。分析人士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居民消費品物價指數(shù)(CPI)創(chuàng)下21個月新低,通貨緊縮陰影逼近,另一方面也因為會議出臺的具體措施不多,低于市場預期。
其實,經濟形勢逆轉的速度和幅度,都是過去30年所僅見,這使得政策的調整極為被動,方方面面的政策難以速成。事后陸續(xù)出臺的政策表明,這是一個先出原則,再跟進具體措施的過程。
截至本文發(fā)稿之時,最新的重要政策是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房地產政策的重大調整,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有關二套房的政策,“對已貸款購買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積低于當?shù)仄骄剑偕暾堎徺I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執(zhí)行首次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優(yōu)惠政策”。
可以預期,類似的政策調整在未來不會少見。
保增長不是全部
有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相應的其他政策,明年增長也絕非高枕無憂。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程漫江告訴《財經》記者,財政刺激政策的效果初期會比較好,但隨著時間推移會遞減,擠出效應有可能發(fā)生,“財政刺激政策有抗周期效應,但有限”。在財政政策的刺激下,1998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迅速從1997年9.3%的底部反彈至17.2%,但1999年又回落至更低的5.5%。
中央投資能否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是衡量政策效果的重要標準。全國政協(xié)人口環(huán)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邵秉仁在《財經》年會上提出,這次“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仍是國有企業(yè)擔當投資主體,很多還是壟斷行業(yè),“如果壟斷的改革不打開,社會資本很難進入”。
另一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只以量取勝。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的第一條即是“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評價,支出結構優(yōu)化的意義非常明顯,“應該抓緊時間利用這次政策擴張,做我們多年之前就想做,卻一直做得不到位的事情”,重點支持方向應該包括“三農”、交通、區(qū)域發(fā)展以及改進基本民生的教育、醫(yī)療、住房和社會保障等領域。
稅收結構優(yōu)化也是明年的重要政策取向,會議中出現(xiàn)了“實行結構性減稅”的新提法。實際上,稅制改革已經啟動。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方案在征求意見之后已于12月18日推出,并從2009年1月1日起實施。
對于營業(yè)稅的改革方向,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鄭建新12月9日接受中國政府網采訪時透露,下一步考慮將目前征收營業(yè)稅的行業(yè)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消除重復征稅。
“實行結構性減稅將服務于長期的市場建設和機制轉換。”賈康告訴《財經》記者,減稅意味著房地產相關稅收和出口退稅都會向寬松方向做適當調整。哈繼銘則認為,結構性減稅還意味著個人所得稅可能會有一些調整。
賈康還認為,在稅收結構優(yōu)化方面,結構性減稅可以和結構性增稅同步考慮,以提高財政的承受力,增稅方面可以考慮開征資源稅。
曾親歷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也高度評價了此次結構性減稅政策,認為將有助于充分發(fā)揮財政政策對投資和消費的帶動效應,避免出現(xiàn)1998年之后財政投資對企業(yè)的擠出效應和消費率下降的問題。
不過,即便2009年“保八”的增長目標如期實現(xiàn),也不一定能夠同時達到保就業(yè)的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歷史經驗證明,支持中國較高增長率的產業(yè)并不能吸納很多的勞動力。
為解決這個問題,蔡昉建議,在保增長的同時,要借助靈活的就業(yè)渠道,即通過非正規(guī)渠道實現(xiàn)靈活就業(yè)。他呼吁,下一個階段,在執(zhí)行《勞動合同法》和各種政府對于勞動力市場的規(guī)章時,不要傷害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同時,也要通過培訓教育和對新一代人進行結構性擴招或教育深化,形成一代新的勞動者。■
本刊記者王長勇、本刊實習記者王悅威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