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業的發展使反應快捷、視覺沖擊強的圖片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黨報將新聞圖片提升到與文字并重的位置,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尊重新聞規律的體現。創新黨報圖片報道,關鍵是要提高新聞性、真實性和藝術性。
實踐說明,“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辦報理念,不僅被廣泛認同和接受,而且也越來越成為各報的自覺行為。從省級黨報的變化可以看到,圖片不再僅僅作為版面美化的附屬和文字稿件的陪襯,圖片功能更加放大、內涵得到挖掘、手法運用不斷更新;從表現形式上也可以看到,圖片采用量越來越多,版面占有位置越來越大,圖片與文稿相比的比重也在增加。省級黨報大膽運用圖片,以圖片帶稿件、以圖片帶版面,反映了新聞發展的重要趨勢。但是,在日復一日的常規報道中,圖片能夠挑大梁、唱主角的情況不僅少,而且局限于大事大處理的特殊版面。究其原因還是好圖片太少,大量圖片報道題材單一、拍攝角度老套、形象不夠生動、技巧運用不當,新聞價值不高、時效性不強、拍攝質量低下,弱化和削減了新聞圖片的表現力。因此,省級黨報要推進圖片報道創新,增強表現力、提高引導力,最重的是要立足增強黨報圖片的新聞性、真實性和藝術性,不斷推出新聞價值與形象價值統一的優秀圖片。
一、突出新聞性是提高黨報圖片質量的關鍵
報紙是新聞紙,圖片里要有新聞,這是基本準則。由此才能滿足讀者“先睹為快”和“百聞不如一見”的愿望。新聞圖片首先是新聞,這是新聞攝影的第一要素。新聞價值是新聞攝影的第一價值取向,新聞發現是攝影記者的第一素質,新聞攝影應當最大限度地追求新聞圖片的信息含量,挖掘新聞攝影的新聞價值。攝影記者要增強對現場視覺語言的發現能力,增強對新聞事態、發展變化的基本預見能力,增強駕馭新聞事件的能力。這樣才能在獨家采訪的時候,拿出精彩的照片;在眾家采訪的時候,拿出與眾不同的照片。
新聞圖片的新聞價值,有時甚至超過文字報道的價值。新聞圖片的價值表現形式有多種方式,有以大見大,也有以小見大。在新聞攝影中判斷一幅圖片的新聞性,主要是看圖片是否抓住了新聞事實中的典型瞬間,包括神態典型瞬間、動作典型瞬間、情節典型瞬間和環境氣氛典型瞬間,具備了其中一個典型瞬間,就具有了一定的新聞性。此外,突出新聞性意識要注重時效性。新聞照片的價值體現在視覺信息的快速閱讀、快速傳播。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工作節奏在加快,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在提高,對新聞圖片的閱讀和審美要求也在提高。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圖片的時效性要強,反映的要是正在進行或剛剛發生的事件,過時的、陳舊的東西不能成為圖片的報道內容。一張新聞圖片,如果失去了時效性,所謂的視覺沖擊力、可視性、必看性就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去。突出圖片的新聞性,可以有效提升黨報的表現力和傳播力。在版面處理上,對新聞性、時效性強的圖片要打開“快速通道”,以便用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
從安徽日報采用圖片的情況來說,加強新聞性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重大主題和重大題材的報道上有所突破。
今年,安徽日報承擔著很多重大宣傳任務和宣傳主題。十七大精神的宣傳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兩次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的宣傳報道,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宣傳報道,各地以解放思想大討論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等等。在這些重大主題和重大題材上,安徽日報都早作策劃、早定選題,主動出擊、改進創新,在重大事件的采訪報道上充分發揮圖片的新聞宣傳作用。在今年抗雪救災報道中,安徽日報攝影發稿249幅,與文字發稿比例幾乎達到了1:1。
二是在加強重點攝影欄目上有所突破。
圍繞中心策劃、圍繞熱點策劃、圍繞重點策劃,圍繞大事、活動、主題、成就、事件策劃,拓展深度,創新手法,使一系列圖片報道出新出彩。安徽日報在頭版開設“江淮新風貌”欄目,主要介紹建設成就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新亮點。新聞性是欄目選圖的重要標準,防止用“風光片”替代“新聞片”的傾向。在這個欄目刊發的《千畝菜花映春光》,沒有新聞就是一般的風光片,與徽州的旅游結合在一起,就強化了新聞性。在處理圖片時,圖片表現不出來的,要善于運用文字來補充;文字表現不出來的,要用圖片來補充。一張新聞圖片要用在頭版,必須題材重大,文字運用“畫龍點睛”。
三是在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上有所突破。
安徽日報近年來要求在省內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中,都能發出自己的現場圖片,為此在焦點版開設了“聚焦”欄目。其中“繁昌礦難”圖片獲安徽新聞獎一等獎,作者是一個文字記者,就是在現場舉起了相機,在第一時間向大家展示了礦工獲救的情況。為加強隊伍建設,安徽日報在全省各地共發展攝影通訊員200余名,其中特約、骨干攝影70人,對受聘擔任特約攝影的人員實行按月考核,完成工作指標給予獎勵。由本報記者、特約攝影、攝影骨干通訊員、攝影愛好者組成了一支勤奮敬業、能打硬仗的新聞攝影隊伍,觸角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使安徽日報的圖片供稿得到有效保證。
二、把握真實性是黨報圖片宣傳的生命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圖片的生命。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堅持和維護新聞攝影的真實性,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保證主流媒體權威性、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但是,近期新聞攝影界出現的一些問題表明,真實性的問題仍然是目前新聞圖片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比如,“周老虎”事件、“藏羚羊”造假等,產生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為杜絕假照片的出現,必須采取嚴格措施,切實加強防范和管理。
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照片造假手段不斷翻新。有些攝影作者為了追求更完美的畫面,明明知道新聞要真實、客觀,卻有意作假、以假亂真;有的采取虛構、夸大、導演方式,表現新聞事件,更有甚者拿陳年舊片配上虛假文字冒充新聞;而那些文圖不符、張冠李戴的現象,多發生在責任心不強的記者、通訊員身上,造成圖片新聞的失實。
科技的快速發展為造假者提供了技術條件。但分析出現虛假和造假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對新聞圖片的本質和特征存在模糊的認識,把新聞攝影與增強宣傳效果混為一談;二是作風不踏實、采訪不深入,只能靠“事后彌補”來增強圖片效果;三是把新聞攝影當作藝術創作,分不清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創作的區別。新聞攝影必須把真實性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創作可以有想象和典型化的空間;四是新聞職業道德缺失、動機不純,抱著僥幸的心理和不良的個人目的發表假照片。
新聞圖片造假涉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抓拍和擺拍。
這也是新聞攝影界長期爭論的話題。要積極鼓勵抓拍,旗幟鮮明地反對擺拍。好的新聞攝影作品都是抓拍的,攝影記者要樹立善于抓拍的意識,及時深入新聞現場,抓拍獨家新聞,抓拍新聞瞬間,抓拍人物細節,抓拍突發事件,抓拍反映新人新事新風尚的精彩一刻。
二是圖片的剪裁。
新聞攝影是瞬間藝術,精彩的瞬間非常短暫,有些新聞時間瞬間變化性強,在現場不允許記者作周密觀察,拍出的圖片由于受時間、角度和其他因素限制,不是每次都可以把握到位,在圖片畫面中存在這樣那樣的缺憾,可以通過后期剪裁加以簡單彌補。適當剪裁可以使畫面更集中、主體更突出,但是,新聞圖片剪裁要堅持圖片真實性,不可以改變圖片的主體。
三是后期的加工。
新聞圖片的后期加工應該是在不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下對初始作品的合理處理,一切技術處理不能改變圖片對所拍攝事物的客觀再現。新聞圖片后期加工手段,應該只限于光線、色彩調整等。
新聞失實和新聞造假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與采編人員的作風不實、心態浮躁有關。圖片是攝影記者自己的作品,攝影記者鏡頭里“有導向、有形象、有素質”。為進一步防范新聞圖片制假造假的現象出現,安徽日報結合實際制定了相關規定,并形成和健全長效機制,加強了圖片的審讀工作,促進特約攝影和骨干攝影自重、自愛,樹立誠信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杜絕假照片的出現。
三、提高藝術性是增強圖片表現力的要素
在新聞攝影中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根本,同時也應注重追求新聞圖片的藝術表現力。一張反映重大主題、瞬間性強、現場突出、貼近生活、形象生動、情感濃郁、角度新穎、圖像清晰、說明簡練的新聞圖片,不但是新聞的、也是技術的、還是藝術的。可以說,優秀的新聞圖片必定是真實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在這樣復雜的精神勞動過程中,攝影記者的主觀能動性毫無疑問是極其重要的,是起決定作用的。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提高思想水平,提升藝術修養和表現力,掌握熟練的攝影技法,才能有效地提升攝影報道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只有這樣,拍攝出來的新聞圖片才具有視覺的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才可以激起讀者的關注,引發共鳴和產生美感,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與此同時,對新聞圖片精心剪裁的學問也很大,如何取舍也是藝術修養的體現。要通過合適的剪裁,使新聞照片搶眼而不傷眼,奪目而不刺目。
攝影本身是一門藝術,一幅新聞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新聞攝影作品,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角度獨特”上下功夫。
現在的圖片存在的問題在于角度單一,不遠不近、不濃不淡、不深不淺、千“片”一律。角度新穎、獨特是攝影業務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攝影時的距離、方向和高度,反映出拍攝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折射出拍攝者思想觀點的深與淺、興趣愛好的廣與狹、審美能力的高與低。攝影瞬間藝術的特點,考驗的是記者剎那間的判斷,不加思考地按快門培養不出好記者。既然用相機表述新聞,攝影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就一定要精到。因此,攝影記者僅僅熟練掌握攝影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千方百計增強新聞敏感與藝術美感,要圍繞中心工作,關注民生、貼近百姓,去拍時代建設的新成就,去拍身邊發生的新變化,去拍社會的新風貌,使拍出的照片讓人感到有閃光點、有興奮點、有新亮點,從而增強新聞圖片的可看性、耐看性、再看性,做到“一圖勝千言”,讓人過目不忘。
二是要在“立意深遠”上下功夫。
新聞攝影所報道的內容,必須具備新聞的傳播價值,精品新聞圖片的新聞價值應該更重大,立意應該更加深遠。新聞攝影是“瞬間精彩典型形象”的記錄,卻并不是“有圖必錄”,要達到立意深遠,要做到“形在畫中,意在畫外”,攝影者要增強“底氣”、“眼界”和“學養”,時刻用心和及時捕捉最具典型性的精彩一瞬,來表現時代主題、反映人物特征、突出事件本質。
三是要在“內涵豐富”上下功夫。
一幅好的圖片,要盡可能清晰明了地反映新聞對象的“5個W”,最大限度地追求新聞攝影報道的信息含量。要講究細節的表現,用細節去塑造形象,擴大新聞攝影報道面,無論是典型宣傳、經濟宣傳、還是主題宣傳,都要有思想、有人物、有故事、有細節。
四是要在“虛實相間”上下功夫。
虛實相間是中華民族文化表現的重要方式,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新聞圖片也要追求虛實相間,要主次分明、突出主體、烘托氛圍,增強新聞圖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現代電腦技術與設計理念,也可融于和寓于新聞圖片中,增強了報道的直觀性。力求內容要有新意,畫面要有美感,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以適應廣大讀者的審美需求。
五是要在“以情感人”上下功夫。
新聞攝影的重要功能是紀實與傳情。圖片是版面中最具強勢的視覺對象,能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心理上的喚醒。如汶川大地震中,一雙受傷的手、一個期盼的眼神、一行悲愴的眼淚,這些圖片給人們的沖擊往往可以勝過千言萬語。因此,攝影者要注意刻畫和表現人物的感情世界、傳遞真情實感、使人過目難忘,情在圖中、自然流露,不矯情、不造作、不虛假。省級黨報要不斷推出反映本土新聞人物與富含人情味的圖片報道,以增強親和力和提高吸引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攝影報道風格。
創新圖片報道面對許多新課題,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實踐去解決新問題。只有應對讀圖時代的挑戰,真正讓新聞性、真實性、藝術性兼備的好圖片在新聞報道中挑大梁、唱主角,就一定會有力提高黨報的辦報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