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5月6日,《江淮時報》連續推出11篇的“垓下古戰場遺址之爭”系列報道,就宿州市靈璧縣和蚌埠市固鎮縣對“垓下古戰場”的屬地之爭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引起蚌埠、宿州兩市及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引發了有關部門“如何科學保護、合理開發歷史文化遺跡”的深入思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聚焦熱點,正確引導。這組系列報道站在“大文化”的高度,對傳統文化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碰撞,進行透視和剖析。通過對這一典型話題的探討,促進各界對當前文化熱點的思考和關注,進而推動類似問題的解決。4月8日,《江淮時報》刊發《一個古戰場兩家爭不休——垓下古戰場遺址地保護亟待規范》一文,客觀地介紹了靈璧縣和固鎮縣提供的證據,兩縣對各自轄區內“垓下古戰場”的開發和保護,同時配發了記者手記《祖先留下的餑餑我們怎么消化》,建議各方要把目光放遠,并以河南與安徽的“道德宮”之爭為例,鮮明地提出“當前,最重要的是俯下身子,認真審視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科學決策、合理利用,而不是沉溺于口頭的爭論”,把讀者的注意力由“垓下古戰場”引導到對保護和開發文化遺產的思考上,并把認識上升到如何發展產業文化的高度。
聯系實際,逐步深入。以“垓下之爭”為由頭,該報又采用記者專訪和專家筆談相結合的形式,連續推出《名人之爭政府別當“裁判”》、《爭論應當鼓勵開發尤其迫切》、《學術要嚴肅“開發”可放寬》、《“垓下之爭”的聯想》、《“垓下之爭”應尊重史實》等文章,分別從政府在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角色、爭論和開發的關系、學術研究的嚴肅性、“戲說歷史”之風不可長、如何還歷史本來面貌等角度,進行了深刻的探討。話題延伸到文化、經濟、社會的不同方面,形成了“要搞歷史研究就要嚴格按照學術研究的規則,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不可將行政權力轉化為學術權威”的共識。據了解,許多讀者來電來函,為爭論中涌現的觀點叫好,對該報的策劃予以高度贊賞。
科學操作,效果良好。首尾圓合,有序開展,是此系列報道中值得稱贊的技術操作。從專訪宿州市的政協委員、歷史學家趙成金開篇,到再次專訪趙成金進而提出:任何爭論都要尊重史實、尊重科學收尾,同時配發了短評《在爭論中思考》,提出搭建爭論平臺的意義,“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學術爭論中,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在爭論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在行動中前進”。尤其在短評中從“垓下之爭”延伸到不久前我省的“項羽身死烏江還是定遠”、“《孔雀東南飛》發生地是潛山還是懷寧”、“老子出生地在安徽渦陽還是河南鹿邑”、“周喻故鄉在舒城還是在廬江”等論爭,使這個系列報道具有了更大的背景和更強的引導意義。
閱評員認為,《江淮時報》副刊堅持傳播文史知識,弘揚“大文化”的辦報定位,不失時機地聚焦文化熱點,精心策劃,多形式、多角度地推出“垓下之爭”系列報道。該組報道兼容并包,客觀地交代“垓下之爭”的意義,爭論與經濟、文化開發的關系。能夠請爭論各方盡情展示自己的論據和史料,以盡可能地還原歷史;請專家從歷史、現實和科學等方面各抒己見,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這一事件。這樣,既符合新聞報道的公正客觀原則,又很好地記載歷史、還原現實,促進各方在爭論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解決問題。《江淮時報》“垓下之爭”的系列報道是成功的,其做法值得認真總結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