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和黨報、都市報在突發災難和突發性公共危機發生時,歷來被黨和政府看作是輿論公開與控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溝通信息、激勵斗志、化解危機中肩負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互聯網博客這輛全球通的“公共汽車”誰都能上、惡傳謠言仍有市場的情況下,黨和政府領導下的主流媒介更應堅持文化自覺,主動按照新聞傳播的規律對信息流動進行干預和影響,促使重大突發事件向好的方向轉化。在這個大方向規范下,我們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節)目,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規避濫用新聞自由與信息公開權利、堅持正確輿論引導,發揮民生新聞受眾群體廣泛、百姓群眾愛聽想看的優勢,促成上下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筆者結合自身擔任江蘇鹽城廣播電視臺《今晚播報》欄目總制片人多年的實踐經驗,認為廣播電視民生新聞欄(節)目報道重大突發事件要“貼著地皮”。
一、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節)目報道重大突發事件難以出彩的制約瓶頸
面對重大突發事件的信息公開與控制,群眾情緒和社會輿論的引導,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節)目總想有作為,但往往會遇到以下幾個制約瓶頸:
1、信息不對稱,信源獲取權和話語權受央視和省級衛視的沖擊。
一般地方廣播電視媒體對外地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很難獲得準確快捷的信息來源。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在獲得中國地震局的權威消息后,在新聞頻道15:00的整點新聞中就以頭條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與地震發生時間僅差32分鐘。不久便拉開了以《突發事件·關注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為主題的現場直播報道。與此同時,全國絕大多數省級衛視都向四川地震災區派出記者,報道在各自的衛星頻道傳播。央視今夏對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報道,獲得13億中國人民和外國政府、新聞同行的高度認可。同央視和全國眾多省級衛視相比,地方市、縣級廣播電視媒體很少能抽調力量派往地震災區獲取信息,即使去了,往往也會因多種原因不能深入“內圍”獲取權威信息。信息的不對稱和信源渠道的不暢通以及央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省級衛視和省電臺的強大覆蓋能力,使地方廣電媒體對同一事件報道很難抵擋強勢大媒體的沖擊。
2、實力不容許,人、財、物硬件不足影響快速集結和規模報道。
報道好重大突發事件必須有人、財、物硬件支撐。央視新聞中心報道汶川特大地震,很快便抽調150多名記者、6輛衛星直播車前往災區,上海東方衛視也派出幾十名記者和衛星直播車。地方市、縣級電臺、電視臺平時常態宣傳就因人手不足而疲于奔忙,不少地方臺尚未形成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應急機制和應對策略,加上隊伍素質不高和技術裝備及采訪經費的限制,想去事件現場采訪也力不從心。所以一般都不大可能在第一時間采制到先聲奪人的報道。即使有些經濟實力和人才資源較強的地方臺選派記者深入重大突發事件現場,也不大容易形成報道規模,難以出現像央視那樣大容量、密集型的震聾發饋的報道聲勢。
3、競爭不平等,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節)目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的空間相對狹小。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因其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涉及到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數據,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廣大受眾對事件的發生原因、處置情況和次生災難等有強烈的知情欲和表達欲。都想從媒體上獲得自己應知、想知、能知的信息。公眾也期盼政府能有所作為,并且想把自己的心愿和對事件的態度傳遞給官方。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節)目,外部受中央、省級電臺、電視臺及網絡電視、數字移動電視和各類紙媒體的擠壓,內部受主打欄目——當地新聞節目的同質競爭比拼。資源配置的差別,無疑會造成一定的競爭不對稱、不平等,降低民生新聞欄(節)目突發事件報道的公眾影響力。
二、民生新聞欄(節)目報道重大突發事件,突破瓶頸制約的出路在于“貼著地皮”
從民生新聞節目形態特點和價值取向來看,宣傳報道好重大突發事件應屬關注人民生活、生產、生計、生命的范疇,是符合民生新聞欄(節)目創辦宗旨的。所以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節)目要根據各自的定位和欄(節)目生存發展空間,突破瓶頸,另辟蹊徑,在“貼著地皮”上尋求爭奪受眾的競爭優勢。
一要緊貼“當地”,圍繞當地受眾的需求辦欄(節)目。
所謂“貼著地皮”,說白了就是節目的“本土化”或者“區域性”、“地域性”,這是民生新聞欄(節)目的競爭策略和生存法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我們江蘇鹽城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先后選派公安消防、供電供水、急救疾控、工程建設領域共六批五千多人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并與綿竹對口支援。在四川各個受災嚴重的市、縣、鄉鎮,數萬人民子弟兵救災大軍中,也有數千名鹽城籍的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官兵。鹽城當地的百姓群眾對家鄉赴川的各類救災人員十分關心,對在部隊服役受命趕赴災區搶險救災的親人更是十分關注,迫切需要了解親人在救災一線的各種信息。本地公眾的這一需求,在央視和各省級衛視熒屏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省級電臺是很難看到、聽到的。我們采用選派記者跟進、新聞連線、電話采訪、網上回傳等方法,大量報道本市受眾迫切需求的抗震救災信息。《今晚播報》欄目從5月14日鹽城選派首批公安消防、急救疾控人員出征赴川開始,就啟動連線報道。一直到5月底,16天共報道鹽城人在抗災一線稿件100多條。另外,我們還把央視對我市消防、疾控救援隊的報道進行再度創作,以《故事會》的節目形式展示消防官兵和疾控人員在災區進行救援的感人事跡。5月18日央視《愛的奉獻——大型抗震救災募捐活動》舉辦以后,鹽城各界掀起了捐款、捐物、獻血高潮,《今晚播報》每天晚上都報道10多條捐款、捐物、獻血信息。尤其是一些故事性強的捐款報道,令當地觀眾街談巷議,爭相傳頌。
二要緊貼“當前”,圍繞處置事件的時序變化講求報道的時效性。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隨著事態進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不斷完善,受眾也不斷追求最新的動態信息。我們地方臺的民生新聞欄(節)目要動腦筋、想辦法保持信息交流的暢通,及時、公開、透明、客觀地向本地受眾傳播關涉到他們切身利益的突發事件信息。比如,當汶川周圍地區大地還在痙攣、災難還在延續之時,我市選派首批公安消防、急救疾控人員赴川參加大營救,參加援川大營救的人員親屬普遍處于擔心狀況。此時,我們《今晚播報》表現出民生新聞欄(節)目特有的似水柔情,請家屬代表到欄目組與災區一線的親人通電話,有的還把他們的講話神態和聲音錄下來用手機短信發給在營救一線的親人。有位公安消防干部走后不久,愛人生下個白胖兒子,我們便把母子健康狀況拍成錄像傳到這位消防干部的手機上,并和他電話連線。此時,這位消防干部正帶領戰士在廢墟上搶救被埋人員,見到愛人和兒子的畫面并聽到兒子的哭聲,他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回大量現場營救的照片,并一鼓作氣帶領戰士們在北川縣城的廢墟中連續干了20多小時,成功營救出兩名被埋人員。這種充滿人性化的互動節目在《今晚播報》播出后,業內業外都夸我們用人性美和人性關愛打動了觀眾。隨著時間的推移,5月20日后我市9個縣(市、區)又派出3000多名建筑人員赴綿竹對口支援建造活動板房,市和各縣(市、區)建設局一把手親自帶隊,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也親臨現場指揮作戰。此時,本地干部群眾非常關心援建進度、質量和援建工人的安全問題。我們又及時采用連線方式作了大量現場報道,架設前后方人員溝通交流的橋梁。由于鼓勁、加油到位,前方人員斗志昂揚,結果提前一周完成了援建任務,獲得江蘇省援建工作評比第一名,我們也受到市領導的表揚。
三要緊貼“當今”,圍繞黨和政府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決策舉措及社會各界執行力的增強,講求報道的當代性。
縱觀今年各級各類媒體對年初南方多省雨雪冰凍和汶川特大地震兩個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報道,與過去不同的是:以往災難報道是以圍繞施救的人開展的報道較多,這次轉變為以報道被救者為主;以往的報道強調政治動員,輿論控制為主,這次轉變為信息公開和強調媒體在國家整合功能方面發揮作用為主;以往話筒、鏡頭大多對準各級干部和權威專家、學者,這次轉變為大多對準普通災民、傷殘人員和普通營救人員。這些變化,一方面是從2007年1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發生了效應;另一方面是我們各級媒體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堅持文化自覺,高度重視“民主”、“民生”的結果。媒體在議程設置上越是講求人性化,對我們民生新聞欄(節)目越有利。因此,我們更要主動“找米下鍋”,挖掘和延伸報道題材,從不同側面下手,努力把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搞深搞活、搞出濃濃的人情味來,盡可能使凝重的災害性、危機性報道顯得相對輕松活潑一些。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后不久,我們鹽城市就有人報名登記要領養災區孤兒;有些名牌中、小學校向省里打報告,要求接納災區學生創辦“汶川班”,有的把接回來的災區學生安排到最好的班級,還專門配備生活老師和心理教學老師,一切學習生活費用全部免除;有些職業技術學院破例免費招收災區學生,除學雜費、伙食費全免外,還提供衣被、蚊帳和必須生活用品;電信部門給災區來的初中以上學生免費送手機,讓其與家人保持正常聯系;一些大中企業還特地騰出崗位,接受數百名四川地震災區災民就業;一些中介機構還特意介紹近千名重災區的勞務人員來鹽城從事家政服務和保潔、保綠工作。這些一連串的舉措彰顯了鹽城人的大愛無垠,也為我們《今晚播報》民生新聞提供了豐富的人性化報道素材。它既充分體現了民生新聞“非常態的常態化”和汶川地震救災報道中的新聞倫理與人性關懷。同時也凸現了電視民生新聞的當代性和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地方臺民生新聞從小處切口反映重大主題,體現時代精神,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實踐使我們感悟到: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節)目報道重大突發事件不是難有作為,而是大有可為。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的信息我們搶不到,但事后緊貼當前事態的變化,報道本地派出的事件處置人員的各種動態情況,報道受災群眾對我市營救、援助人員的感激之情與情如手足的融洽關系,還是大有題材可挖的。■
(作者為江蘇省鹽城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總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