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汶川地震中,電視新聞工作者舍生忘死奮戰在第一線,電視直播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獲得國際國內的一致好評。但是,總體上的成功不等于沒有不足,以更高的要求看,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本文作了探討。
【關鍵詞】現場直播 成功 值得注意的問題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以中央電視臺、四川電視臺和重慶電視臺等為代表的多家電視媒體對抗震救災工作進行了持續性、大跨度的直播報道。據全國最大的電視受眾研究機構CSM媒介研究全國測量儀數據顯示,在5月12日至5月18日期間,全國各級電視臺共計播出1397小時的抗震救災直播節目,共有10.15億觀眾通過各級電視臺的直播節目第一時間了解有關抗震救災的報道,創造了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直播和收視之最。
今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我們及時公布災情和抗震救災情況,深入宣傳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和模范人物,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為鼓舞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電視媒體在此次災難發生后迅速的反應、透明的處理得到海內外輿論的好評。一百多個國家的幾百家電視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視的直播信號,其中包括CNN、BBC。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視媒體的成長及在新聞理念、傳播技巧和輿論引導方面可喜的進步。國外著名媒體如英國《泰晤士報》、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華盛頓郵報》等都對中國媒體的此次直播報道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中國迅速應對震災贏得世界贊譽”。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當我們全情投入到媒體抗震救災直播當中的時候,當抗震救災直播成為大多數觀眾首選甚至是唯一收視選擇的時候,我們還是發現了一些不太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將其歸納總結,希望能引起傳媒實務及理論研究者的注意。
一、現場直播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1、由于條件限制,有些“現場報道”缺乏“現場”。現場直播,是指電視記者在事件現場,利用電視設備以完全紀實的手法,把現場情景同步傳播給廣大受眾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現場”不僅是指記者出鏡的場景、環境,它更應該是一個信息源,是讓受眾捕捉信息、感受氛圍的一個實在空間。這個現場應該與報道內容有著必然聯系,依附于報道事件而存在。有的記者在做現場直播報道時,對“現場”選擇太隨意:或大而化之,缺乏場景的典型性;或長時間固定于一個場景,使受眾無法發現、捕捉新的信息。在這次汶川地震的一些“現場報道”中,我們只看到了記者的播報,而看不到記者所處的“現場”。典型的畫面是屏幕上出現一個記者的中景或近景影像,他手持話筒向觀眾描述現場的情況,而我們卻看不到現場場景,記者和現場呈現一種分離狀態。記者應該真正融入現場,帶領觀眾去感受現場,通過記者與環境的互動來激活很多現場的信息。央視記者張泉靈在此次直播中有著較好的表現,她主動深入到現場,注意同現場人和事的互動。在報道時她會蹲守在現場,不斷地去尋找現場的醫生,體現了記者和現場的融合。
2、少數記者的語言表達不盡人意。現場記者的職責是第一時間快速及時、準確清晰地把現場的情況告知電視機前的觀眾。觀眾期待著從他們嘴里得到最新的現場信息。可在記者與演播室主持人的連線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記者的“我感覺……”、“大概……”、“可能是……”這種主觀性太強的回答。當然現場的混亂、情緒的緊張可能會使記者產生口誤,但它給觀眾的感覺就是這個記者并沒有得到準確的信息。
更有甚者,一些記者對主持人的提問答非所問,看上去好象回答了很多內容,可觀眾就是得不到針對問題的確切答案,這說明一些記者現場應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溝通能力的欠缺。現場記者不盡人意的表現,客觀上影響了直播的質量。
3、少數報道人文關懷意識缺乏。有少數記者的表現讓人失望甚至憤慨,缺少人文關懷意識。
5月17日,俄羅斯救援隊救出第一名幸存者時,一名隊員對著鏡頭怒吼,因為攝像機的強烈燈光正對著幸存者的眼睛。一名記者竟然進入手術室采訪,消耗掉一件無菌手術衣不說,還要強行采訪即將要進行手術的已消毒完畢的醫生。某電視臺記者在地震現場的水泥板下找到了被掩埋了72小時的幸存者。此時他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幾乎支撐不住,可記者還在不停地和他說話。當幸存者要求記者去找救援人員時,該記者為了配合直播,居然撥通了直播間的電視連線讓他說話。當我們發現廢墟下的生命時,救人還是播報新聞更要緊,這拷問我們記者的良知,也考量一個新聞工作者內心深處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在少數記者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在所謂“搶新聞”的職業精神掩蓋下的人性的冷漠,他們忘記了“你首先是人類的一分子,其次是新聞記者。”。
4、有些報道現場畫面不夠充分。這次地震直播,尤其是前兩天,由于天氣原因,衛星沒有用武之地,交通的中斷也使轉播車難以進入。直播提供的除了演播室中主持人的口播新聞以及和相關專家的座談外,就是地圖、動畫、字版、圖版等示意圖。到了14日,在國家測繪局的支援下,演播室才有了災區的第一張三維立體地圖——崇山峻嶺之中的汶川讓所有的人更加焦急。在接下來兩天的報道中,對現場畫面的報道仍占少數,更多的是電話連線。連線及圖表的運用固然有效,但在媒介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更呼喚的是畫面的直播,因為它給觀眾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過程。它用“畫面詮釋新聞事件”,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電視的傳播特性。
這促使我們新聞工作者不斷地完善技術,提高速度,以優質清晰的畫面滿足觀眾對突發事件現場的第一需求。
5、電話連線有時效率不高。在汶川地震頭幾天的直播中,電話連線使用的頻率非常高,這是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媒體不得已而為之。可即便是這有限的傳播渠道,其表現有時也令人失望。在電話連線中,主持人聲音的發出與現場記者聽到聲音會有一個時間差,這就使演播室與現場難以達到即時的溝通。經常是記者這一個問題還沒說完,忽然聽到主持人的下一個問題,就匆忙結束回答,觀眾得到的信息往往是間歇的、不流暢的。
如果這還只是一個技術問題的話,那有時電話連線的使用技巧卻是值得探討的。我們會看到有時候主持人就像是擠牙膏一樣在“審問”著連線的記者,主持人不停地拋出問題追問著現場的情況,記者在時斷時續的信號中勉強作答。其實在非常時期,不如就讓記者自己一下子把他了解到的情況說清楚,主持人加以適當的提醒和強調,這樣的連線效率可能還會高一些。
6、直播對典型形象的宣傳有時不夠自然,引起觀眾的逆反心理。5月17日凌晨三點多,在彭州市天彭中學,一位女民警失去了父母和女兒(后來得知,她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10位親人),在救災一線已連續奮戰了5天,記者問題:“我們聽說你家里也有親人在這次災害中遇難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怎么能夠堅持著戰斗在第一線呢?”提出這樣的問題,記者大概希望聽到女民警能說出為了人民之類的豪言壯語。但實際上她當時的神情已經非常恍惚,在聽到這個問題后,身體搖晃了一下。記者進一步追問:“看到救出來的老人和孩子,你會不會想到自己的親人”?女民警悲痛得說不出話來,在經歷了身體的疲憊和心靈的創痛后,她暈倒在地上。這段采訪引起觀眾的普遍不滿。
失去親人仍戰斗在救災一線的女民警確實令人欽佩,其事跡值得宣傳,可記者為了挖出煽情的新聞,完全置采訪對象的感受于不顧,這樣的宣傳策略實在拙劣。
再如,在宣傳某位共產黨員帶領群眾抗震救災時,贊美他在路過自己家門時對還埋在廢墟中生死未卜的妻子和兒子都沒有看一眼,只是在心中希望他們自救。在緊急情況下,黨員帶領群眾搶救身邊的生命而無法顧及親人,這種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可如果在路過家門口時都不看一眼自己的妻子孩子,這樣的典型讓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難以學習效仿,其結果只能是引起觀眾的逆反心理。
二、直播效果給予我們的啟示
總體說來,中國媒體汶川地震的電視直播社會效果還是很好的,是令人滿意的。我們在欣喜取得的成績時,也應看到不足之處和存在的問題,并以此促進我們對傳媒實踐進行進一步的反思,為以后的電視直播積累更寶貴的經驗。
未來中國的電視直播節目應該在以下幾方面提升自己:
1、提升現場記者的專業素養。記者的現場表現,直接影響著傳播效果和受眾對媒體的認知。新聞現場的采訪記者和攝像記者應自覺提高自己的新聞意識和電視意識。新聞意識是指新聞敏感和挖掘新聞的能力。電視意識是指使報道達到最快、最真、最生動的能力。
由于直播中有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此次地震直播并非盡善盡美。清華大學教授陸地指出,對于直播而言,許多記者的專業能力需進一步提升。事件的急迫性使記者難有充分準備的時間,記者的業務能力、專業素養顯得至關重要,包括提問的技巧、新聞價值的判斷、細節的發現、現場的掌控等。其中提問的技巧尤為重要,它是記者專業素養最直接的體現。
2、掌握直播的傳播技巧。現場記者要能夠真正地融入現場,知道如何報道才能取得最好的傳播效果。與一些記者一味地采訪現場施救人員不同,鳳凰衛視的記者胡玲,她在采訪時從不打擾正在忙碌救援的工作者。如果救援人員正在緊急工作中,她就會主動放棄采訪機會,盡量尋找恰當的空間和角度,拍攝下最真實的現場救援情況。在一些救護人員不忙碌時,她會約請他們對傷員的情況做介紹,進行簡短卻有力的采訪。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應該要掌握一些傳播技巧,以優化傳播效果,如非語言符號的使用,現場細節的挖掘、鏡頭畫面的運用等。面對失去親人的災民,記者是否可以黙默地在一邊拍下他們的哭泣,再配上舒緩的音樂,這樣也許比那種直接上前揭其傷疤式的采訪要好得多。
3、把人文主義關懷精神滲透到直播的全過程。人文主義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強調關注人的生存現狀及現實需求,它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人性的美好。央視記者姬緣拍過一個救援現場,受難者雙腿被壓在水泥板下,血肉模糊,為了及早把他救出來,醫生及救援者被迫鋸掉了他的雙腿。現場拍攝的畫面傳回電視臺播出的時候,鋸腿的畫面被切走。試想,這個畫面讓我們直面血淋淋的現場,對觀眾的刺激太大,也是對受難者及其家屬的傷害。
引用查爾斯·達納的名言:“‘無論發生什么事,只要是事實,我就會很自豪地將它報道出來’,這是我所能想象的最動聽的常被人引用的陳詞濫調”。無論什么時候,我們不要忘了,記者“是受著新聞業者方面的道德要求和一般社會之道德要求的二重束縛的……缺乏這種道德感的人,是不能制作為社會多數人所歡迎的有價值的新聞記事的。”
當然,我們絕大多數的記者是勇敢、堅強而又富于愛心的。他們不顧危險奔波于救災一線,“表現了頑強的職業精神,創造了近年來最好的傳播效果”。
我們在巨大的成績中尋找問題,進行反思,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直播模式,為以后突發事件的直播尋找進一步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①《逾十億民眾關注抗震救災直播》:人民網,2008-05-21
②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新華出版社,2001年,第340頁
③(美)約翰·彌爾頓:《美國新聞道德問題種種》,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年,第125頁
④轉引自李秀云:《中國現代新聞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73頁
⑤陳力丹:《抗震救災中的采訪應遵循“減少傷害”原則》,《新聞記者》,2008年第6期
(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