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2008年9月15日“法制視窗”專版,發表4篇訴訟新聞,其中有刑事案件,也有民事案件,非常貼近公眾。專版頭條新聞由公訴人講述建國后發生在上海的第一起涉外案件的幕后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可見,《新民晚報》在全國受讀者歡迎,原因之一就是讓訴訟新聞占一定版面,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還有很多受公眾歡迎的媒體,也都非常重視訴訟新聞的報道。
隨著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訴訟案件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這樣訴訟新聞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趨明顯。作為新聞媒體,對訴訟新聞的報道是自己的社會責任,應當充分認識訴訟新聞的功能,把握報道原則,并不斷拓寬報道領域,探索報道手法。
訴訟新聞的功能和特點
訴訟新聞是以訴訟案例為題材,對案件從立案到審理終結過程中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報道,其本質是挖掘案件在訴訟活動中的新信息,及時向公眾傳播。
那么,訴訟新聞有那些功能呢?
首先、訴訟新聞具有準確傳播信息、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有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功能,訴訟新聞在這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典型的訴訟案例,往往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事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對這些熱點、焦點的報道,事關社會的安定,新聞媒體應當采取積極的報道方式。特別是一些社會反映較大的刑事案例,可以配合警方工作,澄清真相,宣傳政策,釋疑解惑。新聞媒體如果不能用正確輿論去引導公眾,就會讓出“陣地”,使“小道消息”乘虛而入,迷惑群眾,從而引發社會不安定因素。何況,客觀地報道已發生的刑事案件,還可以動員廣大群眾為案件偵破提供線索,其成功先例是很多的。
其次、訴訟新聞還負有宣傳法律、教育群眾的責任。法律屬上層建筑范疇,法律、法規條文本身既抽象又原則,特別是法律用語,有嚴格的專業性和嚴謹的科學性,對于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人來說,理解法律、法規條文及法理文章,有相當大的難度。而訴訟新聞克服了法律宣傳中條文化、概念化的短處,將發生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過形象、逼真的報道,使人們學到法律知識,學會如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從而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讓社會公眾不僅知道什么是違法行為,也懂得了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三、訴訟新聞是實施輿論監督的利器。輿論監督是輿論界基于人民的委托,利用傳播媒介,對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等進行批評、實行監督的權利。訴訟案例的報道,使“小法庭”走上了社會“大法庭”,能夠增強司法工作的“透明度”。讓訴訟案件的審理放在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
拓展訴訟新聞的報道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婚姻家庭關系、勞動關系、土地房產等很多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案件。我們要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把握法律建設的脈搏,用新的新聞價值觀去捕捉訴訟新聞,挖掘訴訟新聞的深刻內涵,拓展案例報道的領域。
采寫訴訟新聞,在選擇案例時首先要考慮到訴訟新聞的價值取向標準,這其中包括新聞價值構成要素和宣傳價值標準。
新意、重要和熱點,是訴訟新聞的價值構成要素中幾個必備的方面。所謂新意,不僅是指時效上的新,更重要的是內容上的新,要能夠反映法制建設中的新情況、新變動;所謂重要,是指要體現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意義重大;所謂熱點,就是社會關注的程度。宣傳價值標準要考慮選擇訴訟新聞能否取得最佳社會效果。比如:法律明文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涉及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就不宜做訴訟新聞報道,因為這些方面公開報道會產生負面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我國已相繼頒布實施了《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訴訟案例不只是局限于刑事犯罪,許多經濟的、民事的、行政的案例也都被涉及,訴訟新聞的領域隨著法律調整范圍的不斷擴大而日益拓展。媒體應當在這些被涉及的領域中,選擇對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有重大貢獻、人民群眾十分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積極穩妥地報道。
訴訟新聞的報道原則
訴訟新聞報道要想更加吸引社會公眾,產生最佳的社會效果,不僅在內容上要勝出一籌,更要注重報道手法與技巧,尤其是要把握好報道原則,根據報道原則的要求進行采寫。
訴訟新聞的報道原則,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強調訴訟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訴訟新聞來說,真實尤其更加重要。以忠實于事實、忠實于法律為己任的新聞工作者,在報道訴訟案件時,只有真實、客觀,才能使人信服,才有公正的基礎。首先,訴訟案例報道的具體事實必須絕對真實,這包括時間、地點、事實、數據等不能出絲毫差錯。其次,訴訟報道中對案件的概括也必須真實。案件報道中有具體的事實,也有概括的事實,具體事實要真實,概括的事實也要符合實際,要能準確概括事實的全貌,不能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不僅要求單個事情真實、準確,尤其要注意和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實性。訴訟還必須真實地正確地反映和體現法律原則和法律程序,必須同法律的規定一致。
要做到這一點,記者必須加強學習,提高政治素質,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新聞紀律,排除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干擾,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報道。同時要在深入采訪上下功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執法部門、受害者及其家屬、犯罪分子、原告被告及其代理律師等都應當采訪到位。切不可只聽單方面的介紹,偏聽偏信,在事實尚未清楚的情況下,記者不能以主觀想象認定。
二是要強調訴訟新聞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新聞的靈魂。離開了客觀公正,訴訟新聞的目的和作用就會被歪曲。當前我國的司法環境還沒有達到十分理想的程度,訴訟新聞的公正,使新聞對司法的監督作用能更充分地發揮。訴訟新聞應當以客觀報道為主,在報道未審結案件時,為防止干擾司法審判,一般對控辯雙方、當事人雙方的觀點和主要論據作盡量客觀、對等的報道。評論性報道必須在生效判決作出后才能問世,這樣,才能防止新聞報道干預司法。
兩年前,在某市出現首例招考公務員訴訟案件,原告因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被取消面試資格,到法院狀告人事部門。在開庭公開審理時,一家媒體派4名記者現場采訪,不僅記錄了審理的經過,還訪問了原告、被告及其代理律師。雖然這次審理沒有判決,但在第二天報紙以整版篇幅做了詳細報道,報道以客觀、對等的公平原則,反映原告、被告雙方的觀點和主要論據,當天的報紙轟動全市影響很大。而在這整版篇幅中沒有任何評論性的報道,因為在訴訟過程中,不管是什么樣的評論,都有可能造成不公正的輿論導向,都是有害的。
三是要強調訴訟新聞的時效性。訴訟新聞的報道形式應當以“進行時”為主,連續報道和跟蹤報道方式最為常見。訴訟案件進展到哪里,報道的觸角就應當延伸到哪里。這樣才能保證訴訟新聞蘊含的法律內涵及時傳達到公眾那里。比如近幾年對一些貪官案件的審理,很多媒體在檢察院批準逮捕就開始報道,在審理沒有判決前就對開庭審判進行報道,及時向公眾傳播信息。
在把握報道原則的同時,還要注意手法與技巧,寫作創新,力求生動,語言貼近社會公眾,標題畫龍點睛,讓讀者一目了然。同時,用詞、用字要慎之又慎,力求準確恰當,不可夸大或歪曲。相信,在新聞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訴訟新聞一定會提高品位,也一定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受到公眾的歡迎。■
(作者單位:淮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