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石奶粉”一出,舉國驚駭,公眾焦慮之情可想而知。在對這一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我們注意到,絕大多數媒體起初都表現得非常謹慎,僅以“某品牌奶粉”或“價格在18元左右的同一品牌奶粉”等字樣進行報道。這種“保守”的報道姿態,頓時引發公眾強烈不滿,公眾無法接受媒體知情不報,媒體卻因為法律后果不明確而不得不“某”。于是,公眾本來附著在“奶粉”上的焦慮,便順理成章地移情于媒體。雖然此后媒體在“結石奶粉”的后續報道上不惜篇幅與力氣,卻難修復與公眾之間的裂痕,這無疑會影響到媒體的公信力。
在現代社會,媒體處于信息中樞的地位,被公眾寄予厚望,在重大突發事件萌芽之初或之前,承擔預警功能是其義不容辭的社會職責。在此次事件的報道中,媒體若能借助自己的敏銳觸角,提前發現征兆,并在科學分析與甄別判斷的基礎上及時發布預警報道,提示公眾暫時停用有重大嫌疑的“三鹿奶粉”,并提醒政府及社會各有關部門加以密切關注和積極應對,就有可能為群眾的焦慮情緒尋求到恰當的宣泄渠道,從而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預警,新聞媒體應盡的職責
媒體預警,應是媒體通過預先發布警告為內容的各類新聞,以期化解危機或使其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現代社會對未來的關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媒體發揮預警職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重視。有論者就當今公眾對預警信息的心理渴求,總結出4個方面的原因:1.信息化時代,追求高層次解惑;2.轉型期社會,應變心態浮動;3.天災人禍,激發危機意識;4.期望把握未來,力求穩操勝券。這個概括是比較到位的。怎樣才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或隱或顯的風險,幫助人們提高防范各種災難的能力,已經是媒體最重要的職能之一。
當未知的厄運即將來臨而又無法及時獲知,小道消息就會滿天飛,人心不穩、社會恐慌;而假如疏于防范、應對無方,可能會造成比災難本身更大的破壞。
以“5·12”汶川大地震為例。災難發生后,不少報道在爭論這次地震有沒有先兆,政府相關部門是否在地震預報方面有失職之處,而從媒體自身來看,也是值得反省的。汶川—北川斷裂帶,恰好是青藏高原的東緣,理應是地震多發區。在那里,發生大震強震的幾率極高。基于這個事實,新聞媒體,尤其是這個地區的媒體,理應長期關注地震和其他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和公眾防災意識培養及防災知識普及等工作,也應該關注當地建筑的抗震標準等問題。但是,現在看來,從地方政府到媒體,在這次地震發生之前,防災意識都非常淡薄。媒體如果之前根據相關常識,經常聯系采訪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地震災害及防災工作多做一些未雨綢繆的報道,使當地群眾都能樹立防“震”甚于防虎的意識,地震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影響也許會比現在小得多。大地震后,情況有所改善,媒體不遺余力地對余震進行了預警式報道,雖然受限于地震預報的技術難關,有的余震并未發生,但是預警新聞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受災地區公眾恐慌焦慮的心理、減小了災難損失,為國家的抗震救災工作起到了積極的輔助作用。
媒體,應如何發揮預警功能
媒體作為信息發布的平臺,并不意味著在災害預警方面只能被動地充當傳聲筒,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渠道發現、挖掘預警新聞為公眾服務。
第一、新聞記者活躍于社會各個角落,易于從各行各業、各個方面獲取第一手材料。
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危機的征兆不可能全都納入政府部門的視野,媒體卻經常能夠接觸到這樣的征兆。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黨和政府聽不到的,報紙能聽到,它能摸到社會的脈搏。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把讀者來信加以綜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來。”
新聞記者具有長期職業培訓所獲得的新聞敏感,既能夠使記者透過紛繁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又能夠讓記者超前思維,對社會問題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的預測,把握其重要的社會意義。記者可以從一些個別現象、局部性問題或者表象中發現風險線索,提前捕獲風險,并及時給予報道。
比如,關于中國樓市泡沫風險問題,對于專業財經記者而言,應該不難發現。有的媒體及早作出預警,表現出出色的風險預警能力。不過,中國樓市深深陷入利益集團的糾葛之中。對中國樓市風險的預測、報道受到利益集團的牽制和干預,造成中國媒體在樓市風險判斷問題上,出現了很大分歧,媒體的報道大相徑庭,真假難辨。這樣非但不能安撫公眾的不安與焦躁心理,反而容易制造混亂和更大的不安。這就要求媒體從業者不僅應具有超前思維的習慣,還應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善于帶著問題和憂患意識來認真思考自己的日常報道活動,從中發掘出隱藏在新聞背后關鍵所在,給公眾一個中肯、確實的預警。
第二、與政府相關部門及權威的學術研究機構建立穩固的聯系,能第一手獲悉權威可靠的信息。
一般來說,權威信息源有兩處:一處來自政府,一處來自權威的學術研究機構。這些機構是預警新聞的最大消息源。在重大突發事件預警方面,最能顯示出權威發布的重要性。預警新聞由權威部門發布,是避免公眾恐慌的首要條件。
預警新聞不是簡單的預測,預警新聞在發布前,應該經過科學的測算、評估或者經過權威專家的分析、推論以及經驗匯總,代表某一權威或專業部門、機構將某一領域未來要發生的變化提前告知公眾,使公眾直接享受政府或權威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讓處在風險之中的人們能夠第一時間以最快速度獲取信息,然后組織自救和互救。
在預警新聞處理上,報紙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形成有效互動。以報紙強大的信息采集平臺,結合政府部門發布的權威性,形成良性的互動和溝通。兩者共同合作,把握好報道時機,力爭避免預警不足或預警過度,可以使預警新聞真正發揮引導服務民眾、減少損失的作用。
自2008年5月1日起,《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始施行。法規的實施、制度的設立,為處理有關信息的瞞報遲報提供了法律依據,也為新聞媒體發布消息提供了便利。
第三、要善于利用已發生的既有新聞事件,作由此及彼、由點及面的縱深預警報道。
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深,使人類社會正處于“蝴蝶效應”加劇的時代。某一個微小的危機因子,可以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衍生、放大,演變成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災難,從而使各種危機爆發的頻率大為提高。發生在國外或發生在國內其他地區的事件看起來與我們距離遙遠,實際上卻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例如:2003年2月18日,韓國大邱市地鐵被人為縱火,造成130人死亡,140多人受傷。這一消息引起了廣州媒體的重視,國際時事版的編輯積極跟進,而且負責廣州市政交通線的采編人員也共同聯動策劃,由韓國地鐵火災聯系到本地地鐵的安全應急問題,第一時間對廣州地鐵的建筑防火設備,人流疏散硬件,關于爆炸、疫情、火災等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以及萬一遇上同類事件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甚至乘客逃生的方法等等作出全方位、手冊式的解釋及預警報道。這些報道有效地打消了部分廣州市民因韓國地鐵火災消息引發的“地鐵恐慌”。
再如,2006年11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披露:一種產自河北的紅心鴨蛋,銷往北京市場,而這種鴨蛋含有致癌物質蘇丹紅IV號。這則預警新聞一石驚起千層浪,各地媒體紛紛把視角轉向本地,發出鴨蛋涉“紅”警報,于是,各地的相關部門徹查鴨蛋市場,揪出了黑心的始作俑者。
審慎,媒體預警需科學靈活
由于預警新聞的報道內容是尚未發生的事實,媒體預警報道也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結果可能會多種多樣,甚至出現絕大部分預警信息與事實不相符合的現象。遇到這類情況時,媒體只能通過及時的連續報道,最大程度地降低預警報道的不確定性。同時,媒體還應掌握科學的預警方法、靈活的預警策略,在作出結論時注意留有余地,謹防結論的絕對化單一化,盡量給未來多種可能性的發生留下空間。
第一、新聞媒體在進行預警報道時,重點應放在正確引導主流社會輿論、傳遞更多的社會新聞隱態信息、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功能幫助廣大群眾排憂解難等方面。過分地渲染危機或災難的嚴重性,只會在人們心中引起更大的不安。
據《環球時報》2003年5月的一則報道:“非典肺炎流傳了一段時期以來,歐洲媒體對它的報道可以說是鋪天蓋地。正是在歐洲媒體如此規模的報道和渲染之下,歐洲公眾對非典的懼怕也被“抬”到了相當的程度。加之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十個國家開始有了少量感染非典的病人,這就更增加了人們對這種“不明真相怪病”的莫名恐懼。”
國內一家媒體在非典前期報道稱:“河北安國藥材市場,中藥材價格一路暴漲,一公斤金銀花由40元漲到360元。”這樣的“預警報道”在公眾中引起的恐慌情緒則容易擾亂人心,使一部分人對中央和地方的決策部署不予配合,甚至出現非理智性的行為,影響、干擾各項決策的實施。
第二、媒體的預警新聞雖然要避免引起社會恐慌和動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刻意粉飾太平。
因為有很多時候,媒體上打的“包票”并沒有兌現。對于一些災害的預防,一些媒體的相關報道如政府公文的公告版:雨季來臨,我省加強防汛措施,加固某某河流或水庫大堤,確保萬無一失。可是,有若干次,媒體對防洪設施“萬無一失”或“固若金湯”的報道“墨跡未干”,就發生了潰壩垮壩。
安定人心不能靠粉飾太平。避免社會恐慌的最好辦法,就是實事求是地說明形勢、說明危機,同時讓公眾了解針對這樣的危機應該如何行動。2005年松花江水體污染造成哈爾濱水源危機后,當地政府最初試圖以“檢修設備管網”來遮掩松花江水體污染的事實,反而導致謠言四起和搶購狂潮;說明真相之后,公眾情緒迅速平定。這個案例典型地說明了災害預警新聞必須實事求是的重要性。
第三、對于一些異常現象,新聞報道應注意反映多家之言,而不要妄做評判、下斷語。像蟾蜍大搬家、老鼠滿地跑之類的現象,是否必定和地震有關,專家有不同的看法。對這類現象,媒體如果要報道,最好能把不同意見都反映出來,而不能隨便給出媒體的結論,以免誤導。
或許,人類的確無法阻止自然的災難和社會危機事件,但還是能從預警和應急這兩個方面,盡量減少災難對人類的損害、最大程度地化解公眾因災難而引起的焦慮恐懼之情。因此,建立并且強化包括媒體預警在內的社會預警應急機制,既是燃眉之急,也是國家長治久安、和諧發展的大計所需。■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