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國家間的競爭已演變為技術創新和資本實力的較量,科技與金融的密切結合已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旋律,而如何更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則成為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風險投資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境外發達國家關于風險投資行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風險投資業的穩步、快速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監管法律制度。而我國風險投資業雖已有20余年的發展,但至今仍非常緩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科學、不完善的風險投資監管法律制度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風險投資監管立法不足
1、法律方面。目前,我國沒有關于風險投資監管的專門立法,僅有為數不多的幾部法律對風險投資做了簡單規定,如1996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03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等。
2、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方面。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風險投資監管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涉及風險投資方面的法規和規章主要有1991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干政策的暫行規定》、1999年《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關于設立風險投資機制的若干意見》,1999年5月《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暫行規定》、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辦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關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辦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若干問題暫行規定的幾點說明》以及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管理規定》等。這些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主要從資金要求、出資方式、基本原則、組織形式等方面做了框架性的指導規定。
3、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在我國風險投資比較集中的地方頒布了一些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這些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較當時的法律和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對風險投資的規定有了一定的突破,比較典型的是深圳、上海和北京。
(1)2000年10月深圳通過了地方政府規章《深圳市創業資本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暫行規定》,該規章具體規定了設立風險投資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其第7條規定:“公司形式為有限公司的創業投資公司,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公司形式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投資公司,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創業投資管理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00萬元。”同時還規定了注冊資本的繳納期限。2001年3月深圳通過了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該條例第17條規定:風險投資機構可以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
(2)2000年11月上海通過了修訂后的《上海市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對在上海的風險投資進行了規范,規定了風險投資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額:在本市注冊的創業投資公司,其注冊資本最低額為3000萬元人民幣;在本市注冊的創業投資管理公司,其注冊資本最低額為100萬元人民幣。允許風險投資公司運用全額資本進行投資。同時規定了高新技術成果占注冊資本的比例可達35%等有利于風險投資發展的規定。
(3)2000年12月北京通過了地方性法規《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該條例第7條明確規定“組織和個人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可以從事法律、法規和規章沒有明文禁止的活動”;該條例第一次以法規的形式規定了“有限合伙”,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風險投資機構實行有限合伙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法規依據。同時該條例還做出了“有限合伙作為一個組織不是納稅主體、出資的承諾制、注冊資本不需要一次到位、以及風險投資機構可以全額資本進行股權投資和股票期權制”等有利于風險投資發展的規定。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針對風險投資監管的法律,涉及風險投資方面的法律總量甚少,有關行政法規和規章也只對風險投資業做了一些指導性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雖然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在風險投資的某些具體問題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如規定了“有限合伙、資本出資的承諾制以及股票期權”等,但由于其效力等級不高,對于國內風險投資業整體規范作用十分有限。作為一個施行成文法的國家,現有立法的不足造成難以做到有效監管,因此,必須要從源頭入手加強立法工作。
二、風險投資監管法律模式尚未正式形成
1、風險投資官方監管方面。中國的風險投資發展的時間并不長,風險投資市場也未健全,因此,中國風險投資的“市場失靈”問題更為突出。中國新興的風險投資市場要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無法在風險投資市場完全發揮作用時適時介入干預。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在風險投資領域主要是以直接投資者的角色出現,現存的大多數內資風險投資機構,特別是資本額較高的風險投資機構大多是政府直接出資單獨設立或政府控股設立的,這使得政府過多扮演了“運動員”的角色而忽略了自身“裁判員”的真正身份;另一方面,政府提供的風險資本由于其缺乏投資激勵與約束機制,易造成投資的低效率與濫用,而且還可能引發政企不分、國有資產流失等一系列深層次社會矛盾。因此,政府應對其在風險投資中的角色重新定位,盡早回歸監管。
2、風險投資行業性自律協會方面。風險投資協會是由風險投資組織或風險投資家組成的行業自律性組織。從目前國內情況來看,我國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設立了區域性的風險投資協會,以北京風險投資協會為例,該協會由北京科技成果推廣服務中心與北京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于1999年11月25日聯合發起成立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法人,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進行業務指導,經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機關核準注冊登記,是以創業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家為基本會員的行業服務組織,協會職能主要有:(1)行業調研;(2)承辦委托;(3)對外交流;(4)專業培訓;(5)信息交流等。從北京創業投資協會的職能來看,主要是為會員提供服務,自律職能尚未作明確規定。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仍未建立全國性的風險投資協會,因此,風險投資的行業自律監管職能仍未充分發揮。
三、風險投資監管國際合作機制缺乏
應當看到,風險投資進入中國只有短短的20余年時間,無論是風險投資行業還是風險投資監管均處于起步階段,從理論上說,非常有必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有選擇性的吸收和移植國外風險投資監管的成熟法律制度,這將對促進我國風險投資監管的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從客觀上來看,目前我國的風險投資監管國際合作機制尚未形成。2001年9月1日,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科學技術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共同頒發了《關于設立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的暫行規定》,依據該暫行規定第一章第二條“允許外國投資者單獨或與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以下簡稱中國投資者),根據本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以創業投資為經營活動的外商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或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企業(以下簡稱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之規定,外國投資者可以在中國設立外商投資創業投資企業從事創業投資活動,這為吸引外資進入我國風險投資領域,促進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確立了法律依據,但是,由于各國歷史、人文背景、經濟、金融發展水平和結構、發展戰略和監管取向均不同,各國的風險投資及其監管法律制度差異較大,容易導致各種監管體制間的矛盾和沖突,甚至產生監管的漏洞。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立風險投資領域的監管合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與擁有成熟風險投資市場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風險投資監管在國際合作上存在著缺乏風險投資領域的共同原則及協議,缺乏和各國監管體制的相互適應、和各國監管機構的配合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總體而言,我國風險投資監管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配套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也沒有形成統一的風險投資監管體系,關于風險投資監管的合作機制缺乏,這些都在客觀上阻礙了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現階段,我們需要積極吸收風險投資監管的國際成功經驗,認真加以分析和總結并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予以轉化適用,以推動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整體健康、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發揮出應有的加速作用?!?/p>
參考文獻
[1]劉少波著:《風險投資》,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成思危著:《風險投資在中國》,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3]張忠軍著:《金融監管法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劉曼紅著:《風險投資創新與金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錢水土著:《中國風險投資的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成思危:《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7]范柏乃、沈榮芳、陳德棉:《國外促進風險投資業發展的法規政策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年第6期
[8]徐瑞娥:《我國風險投資發展情況綜述》,《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55期
[9]韓霞:《風險投資發展中的政府行為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10]鄭霞:《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當代財經》,1998年第12期
[11]肖永平、彭丁帶:《從美國經驗看我國風險投資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學評論》,2005年第2期
[12]范柏乃、江蕾:《風險投資運行機制及其法律框架的設計》,《證券市場導報》,2000年8月10日,第3版
(作者系安徽大學法學學士,安徽卓耕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