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飲出自清代醫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是中醫臨床治療感冒咳嗽常用的方劑之一,是聞名已久的名方。
[方藥]甘草、菊花、薄荷各3克,連翹、杏仁、桔梗、蘆根各6克,桑葉8克。
[功能]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風溫初起,風熱犯肺,表現為咳嗽,身微熱,口微渴。
[加減]
1 若咳嗽、氣粗似喘者,可酌加石膏、知母等。
2 若口渴明顯者,可酌加天花粉、沙參等。
3 若咳嗽痰多、色黃,咯吐不利者,可酌加黃芩、瓜蔞、貝母等。
4 若伴有咽喉干痛者可酌加銀花、牛蒡子、玄參、板藍根等。
5 若伴有惡寒、無汗、頭痛者可酌加紫蘇葉、荊芥、豆豉、蔥白等。
(注:具體用藥劑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由醫師酌情加減)
[注意事項]
1 本方藥材質地輕清,氣味芳香輕宣,不宜久煎。
2 風寒咳嗽不宜用。吳鞠通認為,溫熱邪氣是從口鼻而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桑菊飲治療的咳嗽是風熱邪氣損傷肺絡而引起的,發病初期臨床以咳嗽為主。感傷邪氣較輕,所以身熱、口渴,其病在肺部,病性屬熱,病變為肺失清肅、宣降失常、津液不布,以咽癢發緊、咳嗽痰少、口渴咽干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應以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為基本原則。方中用桑葉、菊花、薄荷疏散上焦風熱;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蘆根、連翹清熱降火解毒;甘草調和諸藥,又與桔梗相配能清利咽喉。本方臨床常用于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屬于中醫風熱犯肺,以咳嗽為主,身熱、口渴者較為適宜。
歷史上,與桑菊飲作用相近的還有“杏蘇散”和“銀翹散”兩方。
杏蘇散 方藥為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姜、大棗(去核)、橘皮、杏仁。桑菊飲與杏蘇散二方均有散風、宣肺、止咳的作用,均為治療傷風感冒咳嗽的常用方劑。但桑菊飲治療的癥候是由于感傷風熱邪氣而致,而杏蘇散治療的癥候是由于感傷風寒邪氣而成,二者癥候性質有寒熱的本質不同。桑菊飲方藥性質屬于辛涼,功能疏散風熱,而杏蘇散屬于辛溫,功能散寒解表。在方藥性質,功能及主治癥候等方面二者均有本質的不同,臨床應用必須加以區別,不可混淆。
銀翹散 方藥為連翹、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桑菊飲與銀翹散二方均為辛涼解表的方劑,都有疏散風熱的功能。桑菊飲宣肺止咳作用較好,而銀翹散清熱解毒透表作用較強。桑菊飲辛涼性質較弱,為辛涼輕劑,用于風溫初起,風熱較輕,邪在肺絡,以咳嗽為主癥者。銀翹散為辛涼平劑,其辛涼性質較強,透表力亦強,且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于溫病初起,風熱較重,以發熱、咽痛為主癥者。
編輯 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