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空間是一對科學和哲學上的基本范疇,人類對這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就形成了時空觀。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當個體無法再通過自身直接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傳播媒介就成為人們認識和理解自然及社會的重要手段。傳播媒介是伴隨人類社會的成長逐漸發展起來的,交流的愿望和技術的發展,造就了傳播媒介在人類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人們依據這些信息理解和構建自己心中的世界,形成一幅符合自己理解的世界景象。
李普曼在他的著作《公共輿論》中談到了媒介對于人們構建世界圖景的作用。他舉例說:“大洋中有一個島嶼,1914年時,那里住著幾個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島上不通電纜,英國郵輪每60天來一次。一次,過了很長時間,郵輪都沒有來,這些島民談論的話題仍是最后那起報紙報道的即將對卡約夫人槍殺加斯東·卡爾梅特一案進行審判的消息。因此,當郵輪再次到來時,他們全都涌向碼頭,想聽那位船長說說做出了什么樣的裁決。但他們得知,6個星期以來,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協約的尊嚴正在同德國人作戰。在這不可思議的6個星期中這些島民仍像朋友一樣相處,而事實上他們已經成了敵人。”
因此,當媒介從一個工具開始變為人們設計師,技術的進步不再僅僅被動的被人創造,而是開始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法產生巨大影響,新技術已經開始為人類創造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環境。媒介技術已經把人類個體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個體的每一個行為都可能對周邊的一切產生影響,同時也不停的受到周邊的一切變化的影響,他們相互作用。簡單的說,媒介為人們構建了社會的圖景。
一、媒介對人類認識的影響
李普曼說:“追溯既往就可以看到,我們在認識我們仍然生活與其中的那個環境時是多么的迂回曲折。我們可以看到,它帶給我們的消息時快時慢,但只要我們信以為真,我們似乎就會認為那就是真的。”他認為,在這些事例中,我們應當注意契入在人和環境之間的虛擬環境這一共同的因素。人在虛擬環境中的表現就是一種應對環境反應,這種反應帶來的后果的環境,就不再是虛擬環境,而是行動得以發生的真實環境。“毫無疑問,在社會生活的層面上,人對環境的調適是通過‘虛構’這一媒介進行的”。
對于“虛構”,李普曼的解釋是:“我說的虛構并不是指制造謊言。我指的是對環境的描寫,而這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本身創造出來的”,“虛擬環境是‘人性’和‘環境’的雜交物。”
李普曼很明確的說到:“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別人給他的圖像。”也就是說,每個個體對世界的認識是自己和別人給予的世界圖景,依靠這一圖景來確定個體的行為。那么,在大眾傳播時代里,個體獲得這一世界圖景的方式就主要是靠傳播媒介提供的各種信息,或者直接接受或者經過改造。
二、媒介對人類時空感知的影響
對世界的認識中時間和空間的感知是一個重要方面。在李普曼所舉的那個例子中,戰爭離小島上的居民們是那么遙遠,報紙的到來帶來的戰爭消息使他們一時無法應對,如果沒有報紙的到來,小島居民們的頭腦中世界仍然是一片安寧,在他們生活的時空中像朋友一樣的生活。可是,媒介帶來戰爭消息打破了他們的時空感知平衡,強行地將他們從現在拉回六周前的戰場之上,這種改變讓所有人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對世界圖景認識。小島與歐洲的空間距離可能幾萬公里,時間距離卻有六周,空間在這里被時間代替,媒介和運輸手段決定了小島時空和歐洲相差六周。這種時空感知就是由媒介帶來的。
馬克思早在十九世紀時就提出了“用時間消滅空間”這一論斷,他的意思是說,“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借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大。資本同時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成為麥克盧漢思想的先導,也成為現代傳播的信條。麥克盧漢也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速度會取消人類意識中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電子媒介迅速發展后,時間消滅空間的速度更加快,當小島與歐洲的時空差距已經從六周時間驟縮到幾秒鐘,那么,人們對世界圖景的構建已經與現實基本沒有差別了。
三、媒介時空的形成
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會隨著人們對社會的認識不斷變化。在時間認識上,最初人們形成的與自然規律相一致的“自然時間”,在工業化時代,形成適合工廠生活和機械工業的“鐘表時間”。在空間認識上,人們對于遠方的距離感越來越短,從最初混沌的空間感知,到現代的“地球村”,這些都是社會技術進步帶來的。那么,媒介力量日盛的大眾傳播時代,媒介帶給人們的也是不同的時空觀念。
大眾傳媒用其巨大的信息力量,把整個世界都吸納進去,形成了符合其要求的世界。人們的時間表開始按照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來制定,人們的關注內容開始按照媒體提供的日程來更新,人們的聯系也依靠媒介互通信息。信息的巨大壓力使人活在一個被規定好的時空中,這種束縛感是巨大的壓迫。同時,媒介力量的日盛,使一段時間內的信息發布世界趨同,形成了每一代人之間特有的媒介經驗,比如生活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人有《射雕英雄傳》《上海灘》《東京愛情故事》等伴隨其成長的媒介內容。對生活在大眾傳播時代的人來說,特定時空的媒介內容會成為個人生命中重要的經驗。這就是說人們的生活被傳媒化了,大眾傳媒時間內化為人的自我時間,大眾傳媒時間制造了每個人生活的“標志性媒介事件”,成為個體成長過程的重要元素和自我認同的重要參照物。
傳播技術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的速度極大的提高了,世界同步的程度也越來越快,“地球村”已經不再是預言。在電子媒介時代,傳播速度的極速導致了一種新的時間意識的誕生,即“以瞬間性、零散化和無序性為特征的媒介時間的來臨”。電子媒介以一種瞬時的、趨極限的傳播速度,給人一種真實的現場的感覺。異地的與本地的信息傳播之間幾乎沒有任何時差。正如麥克盧漢所說:“時間停止了,空間消失了,我們生活的地球里,事情在同步發生”。在這樣的世界里,已經不可能再用狹隘的地域眼光去分析事件了,每個事件都將世界緊緊聯系起來,人們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距離對我們來說不再遙遠。
四、電子媒介的時空影響
電子傳播媒介改變了傳統的信息交流方式,開啟了電子信息傳播的新時代,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電子媒介的發明和發展,使得時空被征服、世界被連接,一個不同于以往幾萬年的人類傳播新時代出現了,這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交流環境和全新的交流體驗。
在廣播風行的20世紀30~40年代,收聽收音機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廣播的作用日漸被人們認識到,美國總統羅斯福就通過“爐邊談話”推進了國家的立法程序和政策執行,這成為美國政界、傳媒和民間的趣事。電視出現后,人們獲得的信息更加完整了。電視已經越來越多地將世界展現在受眾面前,也已經成為社會信息發布的主要方式,電視帶給人們的不只是現實的、短暫的視覺刺激,它還能培養人們的生活、思想,因為它已經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了。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數字化新技術使傳播速度變得更為迅速,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空間征服不斷改變著我們的時空觀念。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人們對技術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組織、構建形成一個新的認識。技術重建了人們心中的時空觀念。比如在互動聊天、電子游戲、視頻點播等技術環境中人們都有著不同于現實的時空觀。
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交流
傳播媒介已經成為人們認識了解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手段,同時媒介也通過技術影響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也因為媒介的存在和技術發展被改變。媒介時空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繼自然時空、工業時空之后時空觀念的主導。正如李普曼在《公共輿論》一書中描述的那樣,虛擬環境是“人性”和“環境”的雜交物,人在虛擬環境中的表現就是一種應對環境反應,這種反應帶來的后果的環境,就不再是虛擬環境,而是行動得以發生的真實環境。媒介技術就是這種虛擬環境的制造者。人們在這種虛擬環境中也會有適應環境的行為。當媒介技術發展的過程中,虛擬環境的不斷改變也帶給人們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感受,我們現在進行的交往是信息的而不是以往的物質的,時間和空間的尺度也將是信息化的時空。
人類的交往從原始社會的面對面口語交流,到大眾傳播時代的媒介傳播,媒介技術發展的方向一直是人類內心交流渴望:既能體會面對面交流的親切感,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遠方和過去對話。而媒介技術也如人所愿的一次次將遠方拉近,把過去復制。技術的出現是地球上的人類進化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代表著人類有了一種新的手段來控制其進化過程。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技術的本質,不可否認其進步性,也不能無視其帶給人類的危害。技術不僅僅是工具而已,技術與整個人類社會密切相關,技術成為和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同等重要的問題。
可是,面對面交流的親切感如何體現卻遲遲的不能實現。彼得斯在《交流的無奈》一書中明確的指出,交流的本質是人們之間寬厚的愛。他認為,新媒介號稱使人們更接近,可是它們只能使交流更加難以進行。
電子媒介的傳播方式似乎滿足了人們對于交流的渴望。技術將我們之間距離拉近,使探尋和保存過去更加容易,只要你愿意相信,這些都是真的。我們聽到了遠方的聲音,看到了遠處的景象,在那個以寸計量的窗口中,我們的世界就是那樣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相信那是真的。技術只是給我們提供了接近的機會,能否交流只能靠人類自己的心。在海量的信息翻滾的世界面前,人類個體顯得孤單和無力,分歧和差異在這冷冰冰的世界里被無限放大。也許在分岐和差異面前,我們也許需要的僅僅是一個真實的擁抱,用真心的溫度去彼此感受!只有我們保有這樣的真心,技術才會幫助我們實現對交流無奈的突破,真正做到“手拉手,心連心”。■
參考文獻
①《公共輿論》[美]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②《用時間消滅空間:電子媒介時代的速度文化》梅瓊林 袁光鋒著.現代傳播2007年第3期
③《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征的研究》卞冬磊、張希穎著.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第1期
④《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石義彬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淮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