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在中央政策的感召下,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頓時民工潮涌,席卷神州。有關專家指出,“民工潮”持續20多年來,這一特殊群體的總數已經超過1.2億人,且數量還在增長,其流動的范圍也在繼續擴大。
20多年間,各類媒體以不同的視角,一直持續不斷地關注和報道這一龐大的群體。《安徽經濟報》作為一家省級財經類報紙,也一直將農民工群體作為報紙的關注和報道重點。在我們關注性報道的實踐中,我們發現:20年間農民工群體已經悄然“更新換代”,第二代農民工已經以全新的面貌走到歷史的前沿。人們發現,肩扛蛇皮袋在城市里東張西望、土里土氣的老一代農民工已經被衣著入時、青春洋溢的新一代農民工所取代。變化不僅來自外表,也來自于其內心世界觀、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安徽經濟報》在關注性地報道農民工群體的過程中,曾長期跟蹤報道我省阜南縣一位陳姓農民工,夫妻倆長期在上海打工,因為夫妻雙方都沒有多少文化,老陳在建筑工地做搬運工(隨著年歲漸大,現在建筑工地夜間安全值班),妻子在社區做保潔工,兩個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收入在2000元上下,雖然掙的不多,比在老家種地的收入已經高出了不少。他們唯一的兒子小陳從老家初中畢業后也來到了城里和父母一起打工,現在在一家超市做水產品裝卸工。
在對這兩代農民工的跟蹤采訪中,記者對一次與小陳的談話印象深刻。小陳說,“從我來到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就下決心,這輩子不再回到農村去當農民。”
我們在長期關注性的報道中,曾就第二代農民工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理解新的變化、新的企盼,以及整個社會如何重新認識新一代農民工等問題采訪過“三農”專家。專家認為,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以前開始外出的第一代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除了年輕之外,往往還具有以下群體性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較高,大都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有些仍在堅持學習,爭取取得更高層次的學歷;二是絕大多數沒有或者較少家庭負擔;三是基本沒有務農的經驗,很多是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外出務工的,連基本的農業常識都缺乏;四是從動機上看,他們基本上不是為生存而外出務工,更多地將進城務工作為改變生活的方式和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五是他們不但希望在城市里掙錢,更希望在城市里扎根,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
《安徽經濟報》在關注和報道農民工群體的整個過程中,由于報道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感受也越來越深切:第一代農民工群體,大多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都比較重,再加上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技能,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中的“過客”,他們的歸宿仍然是農村。第二代農民工基本上都是學校走出來的,比起他們的父輩,家庭條件也好了很多,很多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在這種背景下,第二代農民工吃苦耐勞的能力不如第一代,但他們普遍求知欲較強,希望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主要是學習一些技能,能夠獲得在城市里生存下去的本領。進城務工的經歷更讓他們深深地體會到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他們才會發出“再也不回農村務農”的心聲。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普遍存在的社會歧視等一道道無形的門檻也在不斷地撞擊著他們的希望。比起第一代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成了既融不進城市也回不了鄉下的城市“邊緣人”。
隨著我們對農民工群體關注性報道的不斷深入,我們注意到:當前社會上對農民工這個群體的關注缺乏與時俱進的眼光。僅僅將農民工視作同質群體已經遠遠滯后于形勢的發展。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更接近于農民,第二代農民工則更接近于市民。如果第二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不能順利解決,將直接關系到城鄉的社會穩定。
作為長期關注報道農民工群體的一家媒體,在關注報道的同時,必須自覺地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我們認為:由于社會長期對農民工關注不夠,特別是對第二代農民工的新特點和新需求關注不夠,使得他們不能充分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當前對農民工群體關心和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是重理念、輕措施。雖然各級政府都出臺了公平、共享的理念,但具體措施仍然將農民工排除在城市之外;二是重機構輕功能。管理農民工的機構多,但職責不明,出現了“誰都管,最終誰都不管”的現象;三是重短期輕長效。由于不能系統而全面地看待農民工問題,所以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作為長期關注報道農民工群體的媒體,在長期的新聞報道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發現把握好農民工群體的巨大變化,不斷地調整報道視角,并有責任通過新聞報道,將這一群體的新變化、新問題、新需求展現給社會。從而在更大的范圍內引起社會共同關注。當前,應切實地加大維權力度,從源頭上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其次要盡快建立、強制推行適合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勞動合同制度;還要創新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適合農民工短期、流動的工作特點。各級政府在出臺就業、培訓、教育、勞保、社保等諸多民生政策時,也應將農民工納入統籌考慮的范圍。并逐步淡化城鄉戶籍制度,從根本上解除對農民工的束縛。只有這樣,人口城市化、農民工市民化方能有序、穩定、和諧地向前推進。■
(作者單位:安徽經濟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