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多年,在全國大專院校中,新聞傳播專業逐漸成為一個熱門學科,新聞專業的學生迅速涌進新聞傳播這個行業。其實,在這個行業中,做記者光有一腔熱忱遠遠不夠,記者職業特色鮮明,往往站立在時代前沿、風口浪尖,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做個合格記者,對新入行的同志來說很難,對媒體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它事關媒體的人才培養和核心競爭力儲備。下面,根據本人在新聞實踐中的一些經驗積累,就如何做一個合格記者談幾點看法。
在《大公報》全盛時期掌門人、新聞名宿張季鸞看來,一個優秀的報人,不僅要能寫文章,還要善于策劃、編稿、做標題、排版子、辨別圖片的優劣,甚至校對差錯。當然,首先必須學會做一名合格的記者,跑出“名動天下”的好新聞來。
正是如此,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記者這個職業剛進中國的時候,被稱作“訪員”,很值得玩味。一個“訪”字,催促我們帶著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奔走于巷陌之間、交際于三教九流,把握起于青萍之末的風向,成為捕捉新聞的先行者;提示我們必須像一個朋友一樣上門去找采訪對象,出發之前不僅要摸清對方的路數,更要明確自己所想知道的核心內容、怎么實現自己的采訪目的,因為沒有一個談話者喜歡對牛彈琴、或者浪費時間給你做專業知識的啟蒙;鼓勵我們坐在與采訪對象平等的位置上真實感知,無論其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記者的目光都不應該仰視或者俯視,因為這會阻礙你進入對方的心靈深處,與對方進行思想的碰撞;也會擾亂你自己的心神,從而錯過采訪對象真實意思的表達,你下筆時將會陷入一片茫然。
好新聞是跑出來的,也就意味著不是靠人家送上門來的材料剪貼出來的,不是撥打幾個電話就能編排出來的,更不是苦思冥想出來的,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一雙鐵腳板從火熱的生活中挖出來的鮮貨,因為,新聞,它姓新。聽說某家報社有一位記者曾經創下一天交稿16篇的紀錄,還有一位地方報的記者只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報社規定的1個月的寫稿任務,說實話很讓人佩服。但是,衡量一個記者是不是“名記者”,關鍵恐怕還不是出稿量的多少,更多的要看你曾經寫出了多少重磅新聞?刊載你撰寫稿件的報紙會不會風行天下、洛陽紙貴?你的作品中流露的觀點和見解是不是能夠引領風氣之先?
所有必備的品質中,重視細節,是一個記者成功的靈魂。《北京青年報》和《北京娛樂信報》前社長崔恩卿提起他的辦報感受時,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這句肺腑之言聽似夸張,但相信大部分報人還是能夠首肯的。為什么?因為老報人深知,一個細小的失誤都有可能葬送所有的努力,個人聲敗名裂還是小事。細節決定成敗,對于一個記者來說,小到“的、地、得”的使用方法,大到領導姓名、職務,新聞的真實性,乃至政治新聞報道的導向,都來不得半點馬虎。細節出彩,直接保證了新聞目的的成功實現,或許會在讀者當中引起強烈的反響,甚至細心的讀者可以品味再三。可是一旦細節出問題,對個人而言,也許只是聲名受損;對報社而言,小的會影響媒體信譽度,大的可能就會有被涉及單位找上門來興師問罪,一旦出現導向問題、政治錯誤,那恐怕就是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了;而有的虛假新聞,則有可能對讀者、對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指出的:“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所以,做新聞工作越久,就越重視細節,因為老報人對于細節成敗的體會更深。
作為一個從事二十多年新聞工作的老報人,對于剛剛跨進記者這個行當的新手,還有一點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報比天大”,所有真正志在新聞事業的人,都應當把這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以業務立身,憑作品說話,堅決不搞任何形式的交易,堅決拒絕有償新聞,堅決不做影響版面質量、阻礙報社發展之事。要把個人榮辱得失融入報紙質量這個魂魄之中,做對報紙質量、報社發展有利之事,把報紙的質量看作天字第一號的大事,把維護報社利益、恪守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作為始終的追求。
最后要做的就是學習,做一個學習型的記者,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學習理論知識、鍛煉實踐能力,與時俱進,讓學習相伴一生。因為欲成大河者,必長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長,則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蕩奔騰之日;基愈固,則人生之事業愈不限其將來。■
(作者單位:安徽法制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