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聞要通俗化,都市類報紙經濟新聞雖然寫的是經濟領域發生的新聞,但一般不從介紹工作經驗和生產流程等純經濟角度入手寫作,而應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市場的角度落筆,盡量抓住讀者的興奮點,和讀者的工作、生活掛鉤。要使經濟新聞告別行業性、程式化、公文化的弊病,就要在選材、角度、寫法上力求突破與創新。
眾所周知,經濟報道稿件多來自戰線部門,寫稿多站在工作角度,專業術語多,離人們現實的經濟生活有“距離感”。問題“癥結”在于記者沒有站在廣大讀者的角度上充分消化、解讀、“轉譯”經濟新聞,拘泥于“簡單的一事一報”,“做相關戰線代言人的傳聲筒”,缺乏將經濟現象與廣泛社會活動橫向聯系、融會貫通的意識與能力。要使經濟新聞報道通俗化,提倡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報道經濟新聞。
一是個人化。寫經濟新聞,在關注“物”的同時,更要關注“人”。經濟新聞應該始終尋找主角——人的存在,賦予新聞以生命活力,增強對受眾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其中,不妨側重個人化的生活體驗,往往個人化的新聞更能激起受眾的興趣。所謂新聞的個人化,就是以人們的個人故事、體驗為切入點和線索來報道一個重大的新聞事件,或解釋新出臺的法規政策等。從某個個體的視角出發,以小見大、貼近讀者,從而順其自然地引出對重大新聞的報道。譬如在中國入世問題的報道上,不少財經媒體沒有單純地從入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大方面入手,而是選擇與讀者貼近的生活小事,這樣就直接拉近了入世與普通讀者的距離,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這就要求我們在尋找選題、組織稿件、編輯文字、制作標題時,立足于尋找新聞與人的需求的契合點,多考慮讀者的心理需求,尋找最令讀者感興趣的切入點,從而在信息傳遞與接收環節上與讀者達到高度一致,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二是細節化。抓細節是新聞寫作最常使用的一種手段。在經濟新聞中,運用這種手法的最大好處是通過抓住人或事的細節描寫,讓讀者有種置身于事件中的感覺,使新聞更加生動、立體。細節描寫的關鍵是抓住讀者感興趣的部分作為新聞點,舍棄不必要的贅述。同時,通過真實、準確的描寫把新聞點“放大”。有位記者的采訪札記《電子有多重要》這篇只有500多字的報道中,通過電子在城市交通、體育比賽、眾多企業乃至人們就餐、上下班、用錢等方方面面的運用,讓電子的作用無所不在這一事實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里。文章沒有電子技術術語,而是用極通俗的語言娓娓道來,連文章的題目都口語化,這自然叫各種層次的讀者喜聞樂見,它的可讀性自然很強。
三是形象化。形象化可有效化解經濟報道語言生硬、缺少趣味的弊病。
有報道我國第一臺類人型機器人誕生時,一篇文章的導語中采用了形象的擬人描寫:在我國第一臺兩足機器人10周歲時,我國第一臺類人型機器人呱呱落地。今天,這個高1.4米、重20公斤的“新生兒”在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有關專家稱,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通過形象化的描寫,這樣一個漂亮的機器人就展示在讀者面前了。此稿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要使經濟新聞通俗化,需要記者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及較高文字表達能力。
一是要認真鉆研專業知識,特別要弄清各種經濟術語。只有成為內行,講起“故事”來才更貼切、更生動。
二是注重選題的現實性和生活性,應盡量選取和老百姓生活相關的話題,才能更好地運用故事化的表現手法。古人作詩很注意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如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一詩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在大好春光之時,詩人為何不去直接描寫園內百花齊放的盛景,卻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一枝出墻的紅杏呢?妙就妙在凝筆一枝,卻能讓人想象出園內之多。寫詩如此,采寫經濟報道更需要人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
三是注重寫作方法的創新,可嘗試散文、特寫甚至寓言等多種寫作手法,讓經濟新聞增加趣味性。我們知道,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積累是記者進行各種思維的基礎。經濟報道要出新,不可沒有擴散思維,或稱求異思維。善于擴散思維的記者能夠擺脫單一思維的束縛,增強新聞敏感,搞活經濟報道。有些記者的思維活動總離不開解釋經濟政策、報道工作經驗的軌道,導致經濟報道單調、刻板,與讀者興趣、社會生活隔著一定的距離。擴散思維就可以縮小這種距離,它的多向性、多因性,有助于把記者的視野拓展向四面八方,使其觸類旁通。同時,在經濟新聞的寫作手法上要刻意創新求變,不能囿于原有的工作化、程式化的報道手法,要多采用紀實性、目擊性的新聞手法,給讀者以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嗅其味、如睹其形、如臨其境的感受。在寫作手法上,還要善用、巧用各種修辭手法,使報道“人格化”,帶上“人情味”,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讓讀者讀來饒有趣味。■
(作者單位:皖西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