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潮的洶涌澎湃,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構勢必將會加快步伐,我們又一次處于歷史變革的轉折關頭。同樣我國戲劇表演也處在歷史的轉折過程中,如何保持和發揚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藝術,是我們每一個戲劇演員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文章論述了戲劇表演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探討了如何把握戲劇表演的基本規律,如何挖掘人物心理、演好人物等問題。
【關鍵詞】戲劇 表演藝術 人物
前言
在藝術大家庭中,表演藝術與其它藝術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表演藝術的范疇內,戲劇表演與電影、電視劇表演之間的區別就不是那么涇渭分明了。戲劇表演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征是戲劇表演不僅需要當眾扮演角色,而且演員的創作與觀眾的欣賞也是同步完成的。演員整個的創作過程也就是觀眾完整的欣賞過程,演員的創作完成了,觀眾的欣賞也就結束了。這就要求演員在每一次的演出,應根據觀眾的不同而酌情對表演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以適應和滿足不同觀眾的欣賞要求。因此在戲劇表演中有很多特點需要演員的及時把握和理解。
1、演戲就是演人,要遵循人物行為基本規律
要演人,就要遵循人的行為基本規律。在實際生活中,人,往往通過行動構成人的生活各個方面。黑格爾說“能把一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表現出來的是行動,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行動才能見諸實現。”黑格爾甚至還以行動來說明作為人的概念,他說:“所謂人不是別的,說是指其一系列行為。”實際生活中的人是這樣,舞臺上的人物形象不是別的,就是指其一系列舞臺行為。因此,演員要把人物演得真、演得像、演得活,必須要圍繞著舞臺行動來進行創作。演員要通過人物的一系列舞臺行為來揭示人物的理想愿望,思想情感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表演藝術中,舞臺行動是演員創作的根本手段,也是演員創作的“物質”基礎。表演藝術“以舞臺行動為中心”,并不是哪個人的發明創造,也絕不是可要可不要的某種創作手法,而是對表演藝術規律性的認識。演員的創作“以舞臺行動為中心”,還必須“強調人物的行為邏輯”。在實際生活中,沒有邏輯的行為是不存在的(即使精神病患者也有他的行為邏輯),而在舞臺上,沒有邏輯的舞臺行為則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然而作為人的基本行為邏輯是絕不能違背的。下雨了,才會撐起雨傘,生病了才會吃藥。人物甲打了人物乙,扮演人物甲的演員就必須要找到打對方的誘因和動機,而當對方或是容忍、或是反抗時,又必須以相應的行為來對待。這樣的行為邏輯必須強調。只有強調人物行為邏輯,行動邏輯,舞臺上的人物行為才有可能為觀眾所承認。演員才有可能演得清楚,觀眾能看得明白。
2、要注意體會把握人物的感覺
在戲劇表演藝術中,感覺是主觀的、積極的,是一種審美價值的綜合體現。它包含了人的氣質、人的情感,對事物的感受能力,演員的體現能力、角色的個性、演員的內涵等等。在演戲中,感覺是表演成敗的一個關鍵,是戲劇藝術的基礎。表演中沒有感覺,就會造成演員直白地、片面地表演人物性格,僅僅簡單化地突出人物的某一明顯外部特征,或者是空洞地表演人物的情緒,概念化地圖解人物、圖解人性。
感覺是身體感覺與生理感覺的記憶的真實。演員在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切都是虛擬的,環境、化裝、道具、書、信、劍等等。如果演員表演時的感覺符合規定情境中人物的狀態與特點,就會使觀眾不僅在理性上有所領悟,而且會引起情感上的反應。戲曲藝術是來源于生活、體現生活的。而人在生活中的欲望常常不是單一的,時常存在欲望模糊的時候,也就是說欲望尚未形成的時刻。如果單純地遵循“戲曲藝術是行動的藝術”以單一化的目的性去組織角色行動,就會顯得刻板。一個嗔怪、一個疼愛、一個責備里面包含著多少東西,是很難用語言去精確地解釋和傳達的,也不是靠單一的行動就完成的,而是用感覺傳遞出來的。
對于常人而言,體驗別人感覺的能力,常常只能是短暫的、間斷的,很難獲得感覺的細節。所以常常是發現、模仿突出的特點,感覺類型的心理,獲得和別人在某一時刻或某種類型的心理感覺并不難。但是要把握別人復雜的心理邏輯,并獲得連貫的感覺流動,使這種心理感覺的流動與外部行動保持緊密的協調性,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演員必須要做到,否則會使觀眾覺得戲虛假、不連貫、不細膩、沒深度。感覺要強化生活意識、淡化表演意識。為設計好的生活加上毛邊,補充生活氣息,使表演化整為零,避免造成赤裸裸地表現行為。或是演一個判斷,演一個交流,或是一味地演一種談話、聊天,展覽其沖動或低迷的情緒,演繹一種松懈的“生活狀態”。
總之,感覺的掌握和運用在表演藝術中非常重要,它是探索人的心理的重要入口,要想增強自身感覺器官的靈敏性,掌握調動自身感覺器官的技巧,首先要具有先天素質,我認為應該是一種本能,一種對事物具有敏感性的本能。其次,作為演員,一定不能自我封閉,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加強自身各方面的修養,要像海綿一樣不斷地汲取。因為感覺是由內而外的折射,是一個人長期生活閱歷的沉積,是一種個人修養的流露。
3、視覺動作——戲劇表演藝術的靈魂
視覺動作,是指每個觀眾都可以直接看到的活動。作為戲劇表現手段的外部動作,不能是純外部的東西。它應該源于內心,有具體、明確的心理內涵。這是使外部動作成為戲劇表現手段的重要條件,也是其重要的藝術表現性能,對演員來說,他(她)要賦予人物以某種特定的心理活動內容,就要準確地把握它。這樣,外部動作就有了具體的心理依據,才有靈魂。
在強調重視外部形體動作時,必須注意防止和克服追求純外部動作的傾向。我們應該摒棄那些與劇情無關和不能展示人物內心的外部動作,雖然有些動作可以引起觀眾的興趣。因為觀眾在關注人物的外部動作時,更大的興趣卻在于這類動作所蘊含的潛在心理內容。也就是外部動作所包含的“潛臺詞”或“內心獨自”。
一個戲曲演員,如果不能熟練地掌握外部動作的程式,是很難演好戲的。然而,在戲曲藝術中,工架、程式動作只是外殼。演員必須有了對人物的內心體驗,賦予每個程式動作以內心根據,這樣的外部活動才是活的,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在展示其高超技藝和美妙身段動作供人觀賞的同時,也將角色心理予以外化,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例如要領口訣就有這樣的說法:“大笑之時雙掏翎,憤怒憂愁雙搓翎,自慚形穢三抹翎,表示決心雙銜翎。”可見,一定的要領方式是與人物一定的內心情感表達相聯系的。其他各種功能的運用,也無一不是如此。
4、演戲就是“演細”
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情節或環節。”細節在文藝創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細節是構成整體藝術形象的小小局部,我們都知道它是細小的,它可能是一個環境中的一棵樹,一枝花,或是一個場面里的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再者是人物臉上的一顆痣,一縷胡子,但缺少了它是萬萬不可的。細節是幫助我們表現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和獨特性的有力手段,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而要體現人物性格的鮮明性和獨特性,就必須選取典型的細節,找到人物身上最顯眼的那一處,而那最顯眼的地方往往就是人物的鮮明特征。
那么如何在表演中運用捕捉到的細節呢。我認為:首先要在劇本的字里行間中發現細節。其次,演員要依據劇本展開對人物的想象。然后,設法用自己的聲音、動作、服裝、道具等造型手段表現人物生動的細節,就演員的表演來說,主要依賴于兩大支柱的表現力。一是語言聲音的表現力。二是形體動作的表現力。所以演員應設法依據劇本找到人物的語言或形體動作的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
表演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求演員在對角色全面的總體構思下,塑造出完整而真實的人物形象。我們每個演員要通過反復實踐,不斷的冥思苦想,總結經驗和教訓,走出自己的路,找出自己的獨特方法來。使自己能夠輕松自如地和恰如其分地表演,甚至能夠進入自由自在的、百無禁忌的、忘我的表演境界,進入表演的美好的自由王國。■
(作者單位:安徽省肥東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