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成語“至言不飾”的釋義及分析,闡述了古人對“至言”的追求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現代新聞報道理念。認為簡潔、準確、客觀和真實既是古人賦予“至言”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是現代新聞報道的理念追求。
【關鍵詞】至言 新聞 報道理念
一、“至言不飾”的出典及釋義
成書于戰國早中期的道家著作《黃帝四經》蘊含有大量的傳播思想,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對“名實”關系的論述。它認為名實必須相符合,“名”與“實”不符合,就可能引發混亂甚至災禍。“名實相應則定,名實不相應則相爭。”(經法·論第六)因此,《黃帝四經》提倡語言要樸實無華,不要刻意去雕琢:
實谷不華,至言不飾,至樂不笑。 華之屬,必有內核,核中必有意。——這句話的意思是:飽滿的谷粒外表不華麗,意義深刻的語言不需要夸飾,真正地快樂并不用大笑來表現。事物內在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好比花的里面是果實,果實的里面是內核,內核里面是果仁。
“至”,是“最”的意思,常用來表示最大、最好、最高。所謂“至言”,就是能夠充分表達事物的意義,而又樸實無華富有哲理的語言。實際上,“至言”的含義不僅僅在于此,它是《黃帝四經》所推崇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具有更深刻的含義:
(一)簡潔樸素
提倡簡潔,是任何文體對語言表達的高度要求。《莊子·天道》載:“樸素而天下莫能與爭美。”唐代的劉知己在其《史通》指出:“文約而事豐,此述作之美者。”表達了古人對好文章的評價標準:以盡可能精煉的言語承載盡可能豐富的意義的文章,才是美妙的文章。
(二)準確
《論衡·自紀》(漢·王充)載:“論貴是而不務華,事尚然而不高合。”認為論述應看重準確而不追求浮華,敘事應崇尚真實而不要嘩眾取寵。《滹南詩話》(金·王若虛)載:“雕琢太甚,則傷其金。經營過深,則失其本。”強調不能過分斧鑿造作,否則就會傷其準確性。
(三)客觀
《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載:“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指出文章如果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價值。
(四)真實
《史通·言語》(唐·劉知幾)載:“華而失實,過莫大焉。”認為單純追求浮華而失去真實,錯誤就很大了。《與吳子嗣書》(宋·陸九淵)載:“誠有其實,必有其文。實者本也,言者末也。”認為與語言修飾相比,真實性才是文章的根本。
二、“至言”的古代經典范例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堪稱中國古代“至言”的經典之作,讓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描述: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寥寥二百來字,一代霸王的形象已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也使人身臨其境,讓人感到驚心動魄、蕩氣回腸。俗話說“今天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以現代新聞作品的標準來看待這一篇歷史著作,那么,誰敢說它又不是一篇杰出的新聞報道,司馬遷不是一個偉大的記者呢?
三、“至言不飾”與現代新聞報道理念
幾千年過去了,“至言不飾”——這個當時為道家學派所推崇的哲學思想,卻絲毫不減其光芒。現代新聞報道理念與其一脈相承而又極度契合,古人對“至言”的執著也正是現代新聞報道理念的必然追求。
(一)簡潔
所謂簡潔是指新聞報道要做到簡短概括,言簡而意豐,用高度精煉的語言傳遞豐富的信息。簡潔是新聞語言的一大特性,也是對一切新聞體裁的共同要求。
新聞報道的簡潔性是由新聞的性質所決定的。眾所周知,無論是何種媒體都不可能做到有聞必錄,在報道新聞時都會受到其版面或欄目時間的限制。而且,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受眾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去閱讀長篇大論式的報道,他們總是想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豐富的信息。所以,簡潔就成為新聞報道的一種必然追求。
這在西方新聞報道中體現的更為明顯,美聯社專門把“簡短”(shortness)作為編輯手則中的一條,規定“學不會寫得簡潔有力的人,不必想為美聯社寫稿件。”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這篇新聞報道:
肯尼迪遇刺喪命
肯尼迪總統今天在這里遭到刺客槍擊身死。
總統與夫人同乘一輛車中,刺客發三彈,命中總統頭部。
總統被緊急送入醫院,并經輸血,但不久身死。
官方消息說:總統下午1時逝世。副總統約翰遜將繼任總統。
(路透社 達拉斯1963年11月22日電)
這篇報道真正做到了簡潔有力:每段一句話,每句一個完整的意思;抓住了事實的關鍵部分,將總統遇刺這一重大事件的經過完整的呈現了出來;用最簡潔的語言傳達了最充分的信息量,不僅將事件的經過敘述的一清二楚,而且還透露出一些重要的信息——雖然關于肯尼迪總統遇刺的真正原因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坊間流傳的一個版本就是,副總統約翰遜為了急于當上總統而指使手下暗殺了肯尼迪。
(二)準確
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是新聞作品的重要特征。一篇新聞作品,對事實描述是否準確,直接決定了它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準確性主要通過以下幾點體現出來:
1、新聞要件齊備。新聞的信息價值,就是幫助人們了解新聞事實的發生,以消除對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新聞報道要把事實發生的過程及前因后果講清楚,否則就失去其作為新聞的價值所在。具體而言,就是要把包括“5W1H”(why、where、who、what、why、how)在內的新聞事件的相關要素敘述清楚,完整地展示事件的原貌。
2、描述具體。新聞用事實說話,而事實是具體的,具體的事實描述是新聞準確性的體現。現代新聞報道非常重視描述的具體性。如“氣溫高達38度”,遠比“天氣很熱”要明確有力;“掌聲持續達十分鐘”比“掌聲雷動”更具體化。
3、信息解讀。社會事務越來越復雜,某一新聞事件的發生,往往有其深刻復雜的背景,有時還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受眾受其自身條件限制對此不可能有全面的理解,對新聞的報道如果只停留在現象描述的層面上,將很難使受眾了解到真實的信息,把握各種社會現象的實質。所以,新聞報道在準確描述的基礎上還要為受眾做出深刻的解讀,解釋新聞事件的原因、目的、內涵、影響以及預測事件的發展趨勢。
4、準確的語言寫作。(1)少用形容詞。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形容詞往往帶有較強的主觀感情色彩,所以使用形容詞很難做到對事實恰當、客觀的描述。
(2)少用模糊、抽象的詞語。“長期以來”、“不久以來”、“許多”、“廣大的”等等模糊的詞語往往影響到受眾對事實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3)少用生僻的術語、習語。新聞報道是面向大眾傳播的產品,要為廣大的受眾所接受和理解。過于生僻的用語會影響到受眾對新聞事實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4)使用直接引語,交待新聞來源。使用直接引語使得報道更為可信。直接引語使讀者讀到被采訪者的原話,有助于了解被采訪者的內心世界、情感和性格特征,從而使讀者認為新聞所報道的內容不是記者強加的,由此感到事實可信。
(三)客觀
所謂客觀,指的是記者在新聞事實面前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場,按照事實的本來面目去考察并反映,忠實地記述新聞事實發生的過程和結果,不發表意見和評論。具體而言,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1、忠實記錄。新聞是用事實來說話的,記者在寫作新聞報道時,應該忠實地敘述事實,用事實來表現新聞事物的狀貌和特征。
2、平衡公正。新聞報道必須做到平衡公平,努力采訪到新聞事件涉及各方的態度和意見,不能憑記者個人的感情或對新聞“意義”的認識來報道這些意見。如遇到多方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爭執時,要予爭論各方以篇幅或時間去闡述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要使各方都有說話的機會,把各方的意見全部報道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把握,去評述。
3、將事實與意見分開。現代新聞報道的一條重要理念就是,將意見與事實分開,新聞只報道事實,而將意見交給評論。新聞只“客觀”地表述事實,不表達意見和評價,這樣可以防止新聞報道中混有私人意見或帶有偏見,讓讀者讀完新聞后自己從事實中得出觀點。在介紹分析性的觀點時,應指明觀點的出處和來源。這樣做,既可以增強報道的客觀性,又可以使受眾充分了解這些觀點的主觀性程度,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
(四)真實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最低標準和最高要求。說它是最低標準,因為,真實性把新聞和非新聞區別開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存在的基本價值。說它是最高要求,因為“對于一個孤立事實的報道,無論它本身如何準確,也可能具有誤導性,到頭來就是不真實。”新聞傳播主體在再現本真真實的過程中,往往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達到的再現真實必然是有限度的真實。
“但是,不管堅持新聞真實有多么艱難,我們必須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新聞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
具體而言,新聞真實應包括兩個方面:
1、新聞報道的對象是實際存在的事實。
新聞報道是“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新聞必須完全立足事實、引用事實,并以事實為根據進行判斷。與文學不同,新聞排除一切虛構和想象。
2、新聞對事實的報道是全面的、客觀的。
新聞真實“不僅要求新聞作品中所陳述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達到存在論意義上的真實,而且要求‘陳述’本身對新聞事實的反映必須是周全的”,即構成新聞事實的要素必須齊備;事實與環境的關系交代清楚;最后在全面陳述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出新聞事實發展的原因及其本質,從而達到了“認識論”上的真實。■
注釋
①所謂“名”,即語言所表達的概念、意義或思想;所謂“實”,即語言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
②經法·論第六;黃帝四經[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轉引自金冠軍,戴元光. 中國傳播思想史[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③國學網.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7.htm
④轉引自 林暉. 新聞報道新教程[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101.
⑤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 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作者: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06級研究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