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句話一直是新聞界公認的原則。在新聞報道中我們要采取客觀、全面、平衡、公正的操作方式,從采寫到審稿、定稿等各個環節把握報道的真實性。
數碼攝影技術是當代科技發展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新聞采訪攝影工作應用數碼攝影技術,以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已領先于傳統膠片攝影技術。同時,在數字時代,通過數碼技術手段可以使虛假新聞照片難辨真偽。針對極少數攝影師以種種不正當手段,對新聞圖片濫用數字技術,對原始圖像信息進行隨意修改,嚴重違反新聞真實性原則的現象,新華社中國圖片總匯、人民圖片網、中國新聞圖片網、五洲傳播圖片庫及東方IC圖片中心等國內五大圖片網站聯合發出《五大圖片網站抵制虛假圖片聯合公告》,承諾堅決不接受虛假新聞圖片,不收集和整理包含虛假內容的專題圖片,同時要求向圖片網站提供稿件的簽約攝影師嚴守采訪紀律,加強職業道德觀念,維護攝影報道真實性原則。《公告》還明確規定了:“不允許攝影師對拍攝的原始數碼圖像文件的數據做任何修改。決不允許在照片上隨意增加影像或刪除局部影像,甚至改變畫面內容(剪裁畫面中無關部分除外)。”這也是國際新聞攝影界對照片所持公認的職業道德規范。
2007年10月12日陜西林業廳公布了獵人周正龍用數碼相機和膠片相機拍攝的華南虎照片。隨后,照片的真實性受到來自部分網友、華南虎專家和中科院專家等方面質疑,并引發全國性關注。此后一個多月里,有許多網友發現并舉證虎照原形系年畫。現在,已得到官方證實,華南虎照片是造假的。
犯了同樣錯誤的還有,《洛杉磯時報》派駐伊拉克前線的攝影記者布萊恩沃斯基,這位攝影記者于2003年3月30日傳給報社一幅“合成照片”。這是一幅呈對角線構圖的畫面,畫面右側,一位美軍正面對一群伊拉克民眾發號施令,他右手持槍,槍口對著人群,左手伸向槍口方向,口形夸張,似正在高聲吶喊,與其形成對峙的是一位懷抱兒童的伊拉克人,他正欲站起,神色驚恐,似在辯解,身后是更多的伊拉克民眾,姿態各異,神色復雜。一眼看上去,畫面很完美:“瞬間”抓取得十分恰當,構圖均衡,動感強烈,現場氣氛濃厚,人物情感真實生動。《洛杉磯時報》將其發表在頭版上,論壇報系的另外兩家報紙《芝加哥論壇報》和《哈特福德報》也轉發了這幅照片。然而,這是一張由兩幅畫面合成的照片!布萊恩沃斯基最終難逃被解雇的厄運。
新聞不同于藝術創作,它的基本要求是真實性。數碼相機、電腦技術、數字化的圖像處理技術以及互聯網傳播技術等,共同組成了高科技的數字化新聞攝影體系,大大提高了人們處理、存儲、交流圖像信息以及豐富和表現圖像信息的能力與方法。與此同時,數字化圖像處理的便利性,也為圖像的修改和照片制假打開了“方便之門”。數字化圖像處理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通過圖像處理軟件完成對圖像的加工、處理。一些軟件的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對數字圖像按照操作者自己的想法來加工與處理。但是,新聞的真實性要求記者絕對不能對新聞照片采取任何的修改,任何一個新聞事實,都只是一個最佳的典型瞬間,在這稍縱即失的一刻,用什么樣的角度,多大焦距的鏡頭,光圈與快門的參數組合,不同記者拍出來的效果和畫面也肯定不一樣,所以隨機性拍攝也在考驗著拍攝者的新聞基本功底。照片的最初編輯在這一刻也就基本確定了下來,而現在的有些新聞圖片被攝影記者隨意修改,甚至是由兩張圖片組合而成。隨著新聞圖片在媒體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也需要新聞攝影從業人員提升自身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必須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在新聞照片的后期制作中,要求圖片編輯在處理圖片的時候,除了一般性的調整外,不得對新聞照片做影響事實的電腦修改和暗房加工,堅持新聞真實性和新聞傳播的準確性、客觀性,確保攝影報道的公信度。新聞照片的編輯,也要以不破壞基本信息的傳播為準繩,確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絕不能斷章取義地剪輯破壞新聞真實性。
在把握新聞真實性上,新聞的傳播者在采集新聞的時候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新聞線索源頭上的真實性。其次,記者要站在事實報道的基礎上,避免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情感代替客觀報道。
媒體把握好新聞攝影的真實性這個關,在宏觀上要做到:第一,保持新聞媒體輿論導向的正確。不僅新聞攝影具體鏡頭要真實,而且要使攝影新聞符合社會整體真實。第二,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把握社會和自然的客觀規律性,使攝影新聞達到本質的真實。第三,要有規章制度的約束。嚴格管理,加強紀律,獎懲嚴明,杜絕虛假新聞。
從技術上來說,記者對照片的“修改”只不過可作些亮度、反差、或偏色調節以及剪裁多余內容等純技術性修改而已,這樣的修改只是讓照片在傳播時細節更清晰,印刷質量更好,更便于受眾了解事實真相而已,照片內容要素和圖像信息關系等內容都不許有任何變動,否則便是造假,這是我們要牢記不忘的。■
(作者單位:江淮晨報社)